内蒙古.希拉穆仁河畔

车在漫漫的荒原上行驶了一个多小时,所谓的路就是两道清晰的车辙印,两边稀稀疏疏的草,远没有我想象里的风吹草低的浪漫。远处几只蒙古包,孤零零的散落在路边。导游告诉我,目的地到了。

这里是我想象的希拉穆仁河吗?与其他无二的景致,只是地势低了,一簇簇的红柳,一汪汪的绿草。当地的牧民用隆重的蒙古仪式欢迎我们,列队欢迎我们的少女们,身穿艳丽的民族服装,唱起敬酒歌,一男一女手托银盘,逐一向远方的来客敬酒。用中指轻轻的沾酒,敬天,敬地,敬神灵,浅泯一口。导游告诉我,你要是豪迈起来,一口喝干,他们会重新给你斟满的。

入住蒙古包,感觉很新鲜。包里的空间大部分被炕占了,几个人的通铺,厚厚的毡子铺床,伸手进去,很干燥,也很干净。稍事休息,就听到外面的人热闹起来,简陋的方场上开始聚集人,摔跤、赛马等传统项目的表演就要开始了。几个牵着马匹,身穿民族服装的汉子,跃跃欲试,准备赛马。所谓赛马,就是几个骑手象征性的跑几圈。赛道不长,不长时间就结束了。来了几个民族服装的蒙古小伙,换上摔跤服,做着舒展而夸张的动作,在进行热身,他们应该是一伙熟悉的朋友,彼此之间很协调,没有角力的激烈 ,刚刚开始就结束了,都有表演的意思。我们来自农耕地区的人,还是觉得很新鲜。

不远处有牧民在兜售骑马的项目,每小时五十块钱,一会的功夫就聚集起一个四五十人的马队,有老人、妇女,也有儿童,杂色相间,牧民简单的做了一下骑术培训,就拖拖拉拉的上路了。马很温顺,慢腾腾的走,我们坐在马上还是很颠,也很紧张,蒙古的小伙子趁势起哄,我们就觉得很害怕。我身旁是一位年长的骑手,他笑着劝我说,这里的马匹天天搞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没有出过任何问题。马小步颠起来,我下意识抓紧鞍环,双腿加紧,脚蹬用力,努力控制身体平衡,心情也在适应中放松,放眼望去,前路是弧线非常柔和的缓坡,稀稀疏疏的草间杂着很多石砾,隐隐约约的马蹄印形成路的轮廓。我们这一队慢吞吞的骑兵,没有威风凛凛的气势,倒有几分颓败。突然,一声尖利的惊讶,一个小女孩失声,瞬间,一个矫健的身影,从我的眼前飘过,正在缓缓行进的队伍里,一位年轻的骑手,左手平托起松弛的缰绳,马仰头,瞬间前突起身,一下子就到了小女孩的身边,牢牢地抓紧了女孩,队伍中爆发出一片喝彩。

晚饭后方场上陆陆续续的围拢了很多人,中间一个大铁框,引火的木柴,干牛粪都已经准备妥当,不一会熊熊的篝火升起来,来赶场的歌舞小乐队,有四五个青年男女组成。麻利的把电子乐队的器械家伙什,安置妥当,简易的篝火晚会就开始了。挺普通的打扮,很大众的长相,一亮歌喉,惊艳四座:嗓音高亢辽阔,音色婉转唯美。从心底里很敬佩这个歌唱的民族,这些天才的歌手。一曲接一曲,期间也有与观众的互动,开朗的性情,婀娜的舞姿,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清晨的希拉穆仁河畔,宁静清爽。太阳还在山的那一边,晨光辉映,天色湛蓝,远远的一座小山,山顶有一个敖包,五色的旗子向我们招手。我们几个兴致盎然,相约冲向峰顶。小山不高,很柔和,不一会我们就来到敖包边,极目远望,天际边,蓝天和草原融为一体,起伏的蒙古高原,犹如大海的波涛,由远及近的向我们涌来,昨晚的营地,希拉穆仁河的轮廓,一下子拉倒眼前,我们看到近旁有一户牧民人家,决定顺路去拜访。

这是一户孤零零的牧民之家,坐落在一个浅浅的山坳里,一条土路从房子旁边穿过,不时有骑摩托车的青年绝尘而过,拖着长长的尾巴。正房三间,砖木结构,旁边有两间棚子,里面养了几头牛。房子的左前方,有一个木质的羊栅栏,栅栏的出口有一口水井,一只辘轳,一条长长的水槽,应该是给羊群饮水用的。这里住着一对老夫妇,近七十岁的年纪,很热情,把我们请进屋子坐下,聊起了家常。老两口有一个女儿,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呼和浩特,已成家立业,节假日的时候,一家人就回来看看。他们现在有400多只羊,有几头牛,收入主要靠羊群,生活主要靠牛,提供牛奶,还有干牛粪。有一台风力发电机,提供电力。电视机能接受到很多节目。他们能听懂汉语,表达不是太好。我们进屋的时候,他俩正吃早饭,主食是奶酪,炒米,喝的奶茶,屋里的厨间贴了瓷砖,家具中有明显的蒙古民族特色,但是基本上已经汉化了。老汉侍弄牲口,老婆拾掇家务。老人说,他每年有十几万的收入,很知足。这里远离尘世,与世无争,自给自足。我们置身其间,也仿佛觉得这里时光变得很慢,一切都那么舒缓,弥漫了田园牧歌的浪漫。

回程中,车厢里循环播放着凤凰传奇的《月亮之上》,乐声浑厚、苍凉,悠扬,逐渐飘散在茫茫的希拉穆仁草原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