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最好和最差的手枪分别是什么?

孤独的虎王


现在的日本是工业大国,日本制造也誉满全球,但很不幸的是,要是进行一场二战最差手枪评选,日本造的南部十四一定荣登榜首。

二战后,日本制造的很多产品都是性能优越、质量过硬的代表,二战中日本的战舰和重武器质量都很过关,特别是飞机制造水平更是没得说,比如说零式飞机,就曾经让美国军人闻之色变,患上恐零症。

但日本的轻武器制造水平就不咋地了,手枪尤其不争气,是日本制造的耻辱。

这款手枪名子很好听,叫南部十四,为什么叫这么个有诗意的名字呢?

因为该枪设计者为南部骐次郎大佐,不但是个军人还是个文艺青年。此枪在1925年设计定型,因为这一年恰好是日本大正十四年,所以就被命名为南部十四年式手枪。

因为这款手枪是山寨德国造的格鲁P08手枪,日本人又叫它东方格鲁,反正那时候是战争时期,也没有人去保护知识产权。

这种手枪使用8mm规格的子弹,射击精度还是非常高的,子弹杀伤力非常大,甚至可以达到达姆弹的效果,要是一个没有什么防护的战斗人员不幸被击中,生存几率很低,至少会是残废。

但这种子弹有个致命的弱点——威力虽大,但穿透力太弱,弱到超乎你的想象。如果被射击的对象穿着棉大衣,又恰好是被雨水浸透,子弹就不能对人体造成有效伤害。

该枪还有个缺点,其枪膛设计结构有瑕疵,必需经常保养才能保证正常使用。要不然第一枪打过之后,下一发子弹上膛就会不到位,就会在卡壳,关键时刻掉链子。

谁都可以想象,战场上射击停顿,是要命的,因为你不能喊暂停,敌人也不会给你暂停的机会。

除此以外,南部十四式撞针强度和韧性都不够,不但击发力度达不到,还容易断裂。不过这是原材料的问题,跟设计者无关。

而且该枪还有个致命的毛病,那就是它的弹匣脱钮太灵敏,轻轻触到就有可能让弹匣在不该脱落的时候掉下来。

更糟糕的是,有可能发生一种情况是弹夹退出了,但还会有一粒子弹猫在里面,虽然发生这样的情况很少,可哪怕是万分之一概率也是要命的。

当时中国军队有个顺口溜:南部十四,王八犊子,八路的鸡肋,国军的狗屎。

因为南部十四手枪不好使,八路军战士给它起名“王八盒子”,他们缴获后非常为难,用吧不好用,扔吧又舍不得。但是国军装备好,看它一文不值,缴获了也直接扔掉。

看起来南部十四确实是问题不少,评选它为最差,应该不是冤枉它。

二战中性能优越的手枪很多,像TT-33、M1911手枪都非常有名,不少朋友在文章中都介绍过了,这里就不重复了。

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二战中手枪家族最猛的一款手枪——勃朗宁大威力手枪。

它跟勃朗宁M1911是亲兄弟,都是来自美国,设计者美国著名枪械发明家约翰·勃朗宁。他的下属,著名枪械设计师迪厄多内·塞弗参与了改进工作,也是设计师之一。

M1906、M1900、M1910和M1935不同之处在于,前者采用的是7.65毫米或者6.35毫米口径的低威力子弹,后者采用的是11.43毫米的巴拉贝鲁姆枪弹,威力上了一个新台阶。

1935第二个优点是弹匣容量比1911大,几乎大了一倍。前者弹匣容量13发,后者只有7发。要是拿着两款武器交手,前者明显占据上风,假如后者在弹匣子弹打完之前没有消灭对方,换弹匣的时候就有可能让对方翻盘。

勃朗宁1935手枪第三个优点初速度高,杀伤力大。1911手枪的初速度是每秒247米,而1935手枪的初速度比它高了三分之一左右,达到每秒335米。这样速度子弹打出去,普通钢盔都受不了,更别说肉眼凡胎的人了。

勃朗宁1935第四个优点是它有更多瞄准具种类选择,不仅有固定的瞄准器,还能根据需要更换,比如能更换上三点式夜间战斗瞄准具。

更叫人称奇的是,这款手枪弹匣容量这么大,重量并不比勃朗宁1911重量大,前者总重不到1000克,后者(1911)全枪重量在1100克。

俗话说,人无完人,枪也无完枪,1935手枪也不是完美无缺,这款枪由于采用的是单动操作式设计,并且装上了手动保险机构,所以设计效率没有1911手枪高。

但总的说来,勃朗宁M1935手枪各方面设计都很先进,至今依旧有人在用,说它是手枪家族中的佼佼者,应该是当之无愧。


小约翰


二战期间各国使用的手枪型号五花八门,非常的繁杂,有些性能优秀性价比高,有些就很差故障率高。

先说一一说那些优秀的手枪

一、瓦尔特P38手枪

瓦尔特P38是纳粹德国的一种半自动手枪,当时德国用它来接替P-08鲁格手枪型,装备在纳粹德国的军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还在生产,改称P1型。

卡尔·瓦尔特从1906年开始设计半自动手枪。1938年,设计的军用型手枪被德国陆军定为制式手枪,取名为P-38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共生产了大约100万支P-38式手枪。1945年,卡尔·瓦尔特武器制造厂被拆毁。后来,P-38式以P1的名称装备联邦德国国防军,并在市场上销售。

p38是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使用的主要手枪,性能优秀,故障率低,8发可拆式单排弹匣火力也尚可,是一款优秀的手枪,军迷对它评价很高。

二、M1935手枪

M1935手枪又称为GP35,比利时造,在法国有时也简称为勃朗宁自动手枪(BAP),在英语国家称为勃朗宁大威力自动手枪,简称BHP。

M1935手枪诞生在1920年代初。是比利时FN公司应法国陆军的要求,设计的一种军用手枪。

1991年9月美国《枪与弹》杂志进行的“20世纪十佳手枪”的评选中,M1935名列第五,勃朗宁的另一传世之作——M1911自动手枪则位居第二,考虑到两者设计的年代差别和美国人对0.45英寸口径的偏爱,M1935获得这样的排名并不奇怪,但如果在欧洲进行同一评选的话,结果肯定会颠倒过来,因为M1935从一开始就是一支“欧洲人的手枪”。

M1935的弹匣容弹量达到了13发,与当时流行的自动手枪仅7~10发的弹匣容弹量相比,也是空前的。这使得此枪的使用者拥有更强的单兵火力,对近距离作战具有重要意义。充分显现了“大威力”的风格。

三、M1911手枪

M1911(45手枪)是一种在1911年起生产的.45 ACP口径半自动手枪,由美国人约翰·勃朗宁设计,推出后立即成为美军的制式手枪并一直维持达74年(1911年至1985年)。M1911曾经是美军在战场上常见的武器,经历了一战、二战、朝鲜战争、越战以及波斯湾战争。

M1911手枪于1912年4月装备美军,1926年改良成M1911A1,是美军装备的第一支半自动手枪。11.43毫米的超大口径,使它拥有无可比拟的杀伤力。此外,它还具备可靠、耐用、好维修等诸多优点。

四、韦伯利左轮手枪

韦伯利左轮手枪,是由英国生产的一系列军用和警用左轮手枪。当中最著名的版本为韦伯利MK VI, 它在一次大战期间成为了英国军队以及其殖民地军队的制式手枪。

韦伯利左轮手枪采用中折式设计,特征是:当射手把枪管向下折开的同时,弹巢里的弹壳也会同时弹出,并方便重新装填。 全部的版本都采用双动式板机。 弹药是.455 韦伯利,并为了配合现代化需求而在二十世纪开始改用了无烟火药。然而射速却相当的慢,枪口动能并未超过200 米/秒。 使用的子弹重量超过17 克,后座力是相当大的。

英国陆军和英国空军都在1887年正式采用韦伯利左轮手枪,并在第二次布尔战争中获得第一次广泛使用。尽管在1935年已被较新的恩菲尔德MK I逐步取代,韦伯利左轮手枪在二战期间仍然被广泛使用。由英国政府拥有的韦伯利左轮手枪在战后仍然在军队中服役,直到1954年被勃朗宁大威力手枪取代为止。而一些警察单位使用至1970年代。现在,韦伯利左轮手枪仍有被少数国家的军警所使用。

五、TT-33手枪

苏联TT-33手枪是苏联著名枪械设计师费约道尔·巴基雷必基·托卡列夫于1930年设计,图拉兵工厂所生产的一种半自动手枪。该型手枪于1930年为苏联采用,成为苏联的军用制式手枪,又称为托卡列夫手枪。

TT33手枪自动方式采用枪管短后座复进原理,闭锁方式属于枪管起落式,击发机构为击锤回转式,发射机构为单发式,弹匣容量八发。全枪由枪管、上节套、下节套、复进装置、板机部、弹匣所组成。

7.62毫米TT手枪是苏军装备的第一种自动装填手枪,由苏联著名枪械设计师托卡列夫于1930年设计出,在图拉兵工厂生产,所以取设计者和制造厂的名称首位字母命名该枪,即TT手枪。该枪长196毫米,重854克,容弹8发,战斗射速、25发/分,有效射程50米。该抢由于威力大,精度高,穿透力高,结构简单、紧凑,动作可靠,使用方便,被苏军官兵称为忠实的伙伴。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托卡列夫手枪立下不少战功。

六、毛瑟军用手枪

毛瑟军用手枪是毛瑟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隔年正式生产的一种手枪。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 因此在中国也有称为匣枪的,也有盒子炮, 也称驳壳枪。 有全自动功能的,又称快慢机,毛瑟厂则称之为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产。另一个较少人知道的名称是自来得手枪许多人以为只有速射型称为自来得,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自来得一直是这一类手枪在中国比较正式的通称。

驳壳枪刚研制成功时,半自动手枪刚刚起步, 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一个军队使用半自动手枪作为制式武器。 毛瑟深知, 若要成功,必须要得到一个主要强权的军队合约, 因此他将盒子炮命名为毛瑟军用手枪1896年式, 希望能取得一个军方合约。 不过事与愿违, 一直到1939年毛瑟厂停产盒子炮为止, 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采用盒子炮作为军队的制式武器。 而盒子炮的生产也不生不死的拖了四十年, 毛瑟厂估计大约生产了一百万把的各式各样的驳壳枪。 而其他国家仿造生产的数量则几倍于此。

再说一下最差的手枪—南部十四式手枪

日本南部十四式手枪是原南部式手枪的改进型,由名古屋兵工厂制造,1925年列为日本陆军制式武器,二战期间装备于将校级军官,该枪俗称“王八盒子”。在美军中该枪有一个“东方鲁格”的称号,但并不是因为该手枪性能有多优越,而是因为该枪外形酷似德制鲁格手枪。

此枪设计者为南部麒次郎大佐,外形几乎模仿德国鲁格P08式手枪。但设计得比较失败,比如撞针硬度不够且较脆,击发无力,容易折断,甚至连自杀也无法保证。卡壳频繁,由于弹匣卡笋设计上的失误导致射击时弹夹易脱落,容易走火。距离一远子弹就乱飞,穿透力极差,连厚一点的木板门都无法击穿。这实在一款设计得糟糕的手枪。

日本南部十四式手枪性能差,你很难想象它居然是1925年的产品,其性能比几十年前的手枪都不如。

南部十四式手枪是当时最差的手枪,没有之一。


我家的猫叫皮蛋


公认最差的手枪---南部14式手枪。

这把枪在中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王八盒子。

当时,人们习惯以把能别在腰间的手枪,叫做"撸子"。而那些体积大的,需要用肩背带斜挎在肩上的手枪,称之为“盒子炮”。而南部14式手枪就属于“盒子炮”,也是日军的制式手枪。出于对日本人的仇恨,我们称这把枪为“王八盒子”。

电视剧《亮剑》中,这个日本“太君”挎着的就是“王八盒子”。

这把枪,后来被秀琴缴获了。李云龙还忽悠秀琴,夸“王八盒子”好用。想用这把枪,换回楚云飞送他的勃朗宁。

其实,王八盒子这把枪,很不好用。需要仔细保养,否则,很容易出现第二发子弹上膛不到位的现象,需要手动上膛。不过,日本人就是脑子轴,军刀都能每天擦一遍。所以,这把枪还是装备给每个日本军官。伪军和非正规军,都不得装备。

(德国鲁格P08手枪,主要使用9x19mm手枪弹 ,日本的王八盒子就是仿制的这把枪。德军至少装备了200万支这种手枪。)

这把枪样子很特殊,握把与枪管轴线之间的夹角设计为120°。其射击精度和近距离射击的威力,都算是比较优秀的。在近距离,其可以击穿钢盔。如果击中人体,子弹会产生类似达姆弹一样的变形和翻转,造成人体的严重伤害。

但是,这把枪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击针的设计存在重大缺陷。经常发生击发无力和容易折断等致命问题,天气越冷,越不好用。后来,日军给每把手枪,都多配了一支撞针,放在枪套下面的备份弹盒中,以备更换。

我军缴获的王八盒子不少,但是,用的不太多。主要是因为弹药太特殊,使用的是8mm手枪弹。这种子弹,只有日本一家生产。而我国最多的是毛瑟手枪弹。一般用这个的,多是根据地的便衣武装。而且,用的时候也不会带原来的“王八枪套”。

最好的手枪---柯尔特M1911手枪

这把枪从1911年成为美军制式手枪开始,到1985年才被换装。这期间,这把手枪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它在美军中列装长达70多年,生产了共计250万支。甚至,当美军想更换手枪的时候,遭到了很多士兵反对。

这把枪结构简单,零件数量较少,比较容易拆卸。其故障率低,寿命也长。在最初的试射中,这把枪射击6000发子弹后,依然没有出现问题。

虽然其弹夹只能装7发子弹,但是,其威力大。其11.43毫米的大口径,一枪就能让敌人失去战斗力。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就是拿着这把枪,应对日军“肉搏”冲锋的。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看了很多人都说日本南部14式(俗称王八盒子)手枪是二战中最差的手枪,但是我并不是这么认为,因为在理性思考问题的时候不应该注入更多的民族仇恨情感,哦,总不能因为日本曾经侵略过中国而就把日本的所有东西都说的很差很差,如果是这样那抗战也不用打8年了。怎么说本南部14式手枪也是日军军队制式手枪,相比其他老牌企业制造的名枪可能性能相对较差,但也不至于连自杀都看打不死人,排名也不会落到垫底。而目前我所知的手枪中,我认为最差的一款手枪却是美国制造的。

我认为二战当中最差的手枪是美国制造的FP-45型"解放者"手枪,它是一种非常简陋的单发滑膛手枪,没错,是单发的而且还是滑膛枪,虽然使用的是M1911是一样的点45ACP弹,但由于没有膛线且枪管非常短,其有效射程也就8米,不仅弹道特别渣,而且威力也小,精度更加不用说了,纯属就是一款自杀用手枪。而且该枪的外形极其简陋,外形设计比日本的南部14 手枪还要丑,最要命的是他没打一发子弹就得手动退一次壳,再重新复装子弹再上膛再击发,这一连贯动作下来就算你有单身30年的手速没有5秒钟你根本换不下来。

注意看图中漫画的击上膛、击发、退壳、上弹的分解动作,要打2枪需要12个步骤才能完成,而王八盒子可以在1秒钟的时间内打出3发以上的子弹。

所以这一款要是精度没精度、要射程没射程、要威力没威力、要射速没射速的三无枪支还有什么理由不成为二战当中最差的手枪呢?当然,它也不是没有优点,那就是产量大而造价便宜,生产成本仅两美元,但是你会使用这种廉价的武器上战场吗?显然不+。相比之下半自动击发的南部14式手枪可以轻松对阵5个拿着这种武器的人。

至于说哪一把手枪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有人喜欢中国在抗战时期使用的毛瑟C-96手枪、也有人喜欢德国的鲁格手枪、也有人喜欢美军的M1911,以及其他著名的手枪, 最好的并没有统一意见。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二战时期最好的手枪是美国的M1911半自动手枪,M1911半自动手枪研制与上世纪初期,在1911年被美军选定为制式武器,并且在第二年开始大量装备美军。M1911手枪采用了11.43mm的手枪弹,威力和穿透性都十分的出色。在实际使用中,M1911手枪的表现十分出色,故障率低于同时期的其他手枪,可靠性和耐用性都属于同时期手枪中的佼佼者。

二战后期日本大量采用万岁冲锋,美军使用的步枪比较短,在近身拼刺的时候不占优势。而美军通过大量装备M1911手枪,在近战的时候能够连续射击日军,让日军的拼刺战术无法发挥威力。因为M1911手枪的性能优秀,在二战结束之后,M1911手枪仍然被广泛使用,一直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新式手枪被取代掉。

二战中最差劲的手枪,就要数日本的南部十四式手枪,也就是我们在抗战剧中经常见到的王八盒子。王八盒子的设计者是南部麟次郎,南部麟次郎号称是日本的勃朗宁,日本的大部分枪支都是由他参与设计的。虽然南部麟次郎的名气很大,但是他的作品却一个比一个次。例如日本的歪把子机枪,九二式重机枪,百式冲锋枪,这些同时期最差劲的武器,都是出自于南部麟次郎之手。

王八盒子手枪并不是南部麟次郎的原创作品,王八盒子仿造了德国的鲁格P08手枪,不过王八盒子只是仿造了鲁格P08手枪的外观,并没有仿造出鲁格P08手枪的性能。王八盒子手枪的设计十分奇葩,这把手枪的保险十分“靠谱”,即使是在正常情况下,也会出现卡壳的问题,很多人都嘲讽王八盒子是一把用来自杀都费劲的手枪。

除了可靠性差之外,王八盒子的威力还比较小,据说王八盒子的子弹无法穿透厚棉衣,看来神剧里面棉被挡子弹的情节并不是空穴来风。不过由于二战时期我国抗日军民缺乏弹药和枪支,能够缴获一把崭新的王八盒子,在抗战时期也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军武小咖


最近,美国一本叫《国家战略》的期刊进行了一期名为"二战最烂枪械评选",荣登最差手枪榜首的,竟然是蜚声全球的日本制造,来自工业巨人之称的日本,该枪名叫南部十四。

其实在此之前,中国人早就用手投票,把日本的这款手枪看做最垃圾的手枪。

抗战时期,无论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还是国民党正规军,都把日本的南部十四看做最次手枪,还给它起个名字叫王八盒子。

1942年,八路军太行支队的段君毅将军俘虏了一个日本兵叫小野,经过教育,他对自己的罪行进行了彻底反省,对日本军国主义恨之入骨。

但他是个倔强的日本男人,对自己国家的产品还是比较信赖的,听到八路军把日本这款手枪叫做王八盒子,非常不服,说中国人带有感情色彩,歧视日本制造。一听大家说王八盒子,心里就不舒服。

段君毅的警卫员王鑫也是个喜欢抬杠的人,就把司令员的勃朗宁拿来跟小野比试。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人比人得死,货比货要扔。

一番比较后,小野不顾大家劝阻,真的把手里看做珍宝的南部十四扔到了万丈深渊。

南部十四本身就是山寨品,仿造的德国鲁格P08,等于是偷来的,但可惜偷来了皮毛,没有偷到精髓。

其实日本人自己也不喜欢这款手枪,他们反映说,手枪稳定性太差,穿透力也不行,射程更不用说。

一位侵华日军老兵回忆说:又一次扫荡的时候,他跟一名游击队员狭路相逢,对方穿了件老棉袄,而且是刚从屋外进来,外面凑巧又下了雨。他急忙用王八盒子向对方开枪,竟然没有打穿对方的棉袄,连开两枪都是如此。

无独有偶,在太平洋战争中,一名日军在守卫瓜岛的时候弹尽粮绝,开枪自杀的时候,王八盒子扣动几次都没有奏效,最后无奈当了俘虏。

因此王八盒子被我八路军、新四军战士称为鸡肋,拿着无用,扔了可惜。要是不幸落到国军手中,直接就扔掉的可能性更大。

日本投降后,军工界的专家回顾这款枪的时候也自嘲说,别的枪有的故障,南部十四有;别的枪没有的故障,我们南部也有。

他为此辩解说,在日本军队,手枪就不是主要作战武器,跟装饰品差不多,上面也不重视。

他补充说,官兵们在实战中几乎不用手枪,他们说手枪扔了一样打胜仗。

南部十四手枪除了初速度低,穿透力差,稳定性差之外,还有一个缺点就是撞针强度不够,撞击的力度达不到。而且还在使用中容易折断。

二战时,日本军队流行一句口头禅:我的心像南部十四一样脆弱。

  

  

所以说,这款手枪不但不被日军待见,也不被中国军队看好。

不过在太平洋战场上,南部十四倒是深受美军官兵欢迎,这倒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他们喜欢收藏,打算带回国送给朋友做纪念的,有的士兵回国的时候,甚至带了两三把南部十四。

  

美国是二战中盟军的带头大哥,是世界老大,它的武器装备也是盖了帽的。

最霸气的手枪是M1911(45手枪)就是美国柯尔特公司制造,被美军士兵称为"可爱小弟弟",也有人叫它沙漠斗士,它是手枪家族的绝对王者。

因为它是1911年设计生产的,所以叫M1911型手枪,是一款半自动手枪。

该枪自诞生后到退役,一共生产了270万把,还不包括美国授权自己的小兄弟生产的手枪在内,可见它的受欢迎程度。

为了纪念这款手枪的设计者是勃朗宁,大家也把M1911手枪叫做勃朗宁手枪。

这款手枪服役时间前后长达74年,经历了一战、二战、朝战和越战以及美国八十年代之前的所有军事行动,可谓是战功卓著。

在1985年退役的时候,美国军人对它留恋不舍,曾经上书国防部,对它进行挽留。

最后军方不得不作出让步,允许美国陆海空三军中的特种部队继续使用该枪。

而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官兵依旧对这款勃朗宁手枪情有独钟、爱不释手。

M1911的最大优点就是口径大,它设计采用的是0.45ACP(自动柯尔特手枪)子弹来作为弹药,该类型的子弹的口径有11.43MM,堪称是手枪子弹中的王者,体积大,质量大,出膛稳定,抑止力合理。

该枪还有一个显著的优点就是简约,拆卸方便;因此故障率相对就低,非常耐用,寿命不是一般的长。据出厂的试验数据,该枪是设计寿命为5500发,但在实际使用中,打到七千发的时候,依旧得心应手。

因此,说1911勃朗宁手枪是二战手枪家族的霸王,没有人会反对;如果它称老二的话,没有哪款手枪敢称老大。


历来现实


M1911手枪(美国)

这把枪是1911年起生产的.45 ACP口径半自动手枪,一经推出就成为美军的制式手枪并一直维持达74年。M1911曾经历了一战、二战、朝鲜战争、越战以及波斯湾战争等多场战役,是美军在战场上常见的武器。其结构简单,利于拆解组合,而且机构动作可靠,安全性好,故障率低。该枪最大不足是威力大的同时带来了体重重量体积较大、射击时后坐力大、影响射击精度等问题。但它的性能十分稳定,而且枪身非常美观,是二战手枪中的经典之作。由于性能可靠,该系列手枪从1911年列装美军以来,直到今天仍在使用,其总产量超过270万支。

鲁格P08手枪(德国)

鲁格P08,是乔治·鲁格在1900年研制的博尔夏特手枪的改进型,实验品于1899年研制成功。1900年开始投入改良品的生产,是世界上第一把制式军用半自动手枪,其定位为自卫武器,在德军服役达30年之久。 该枪全长 220mm ,瞄准基线长 196mm ,全枪质量890g ,枪管长102mm ,供弹为弹匣8发,弹鼓32发,

鲁格P08式手枪配用两种子弹,9毫米帕拉贝鲁姆手枪弹和7.65毫米手枪弹。P08造价较贵,构造复杂,零部件较多,易于卡壳,甚至是会出现炸膛现象的缺点,而且肘节式闭锁机构在日后的轻武器设计当中也逐渐没落。因此该枪在1938年被德国卡尔·瓦尔特武器制造厂生产的P38手枪取代, 截止到1942年停止生产为止,德军制造了205万支鲁格P08。

瓦尔特P38手枪(德国)

卡尔·瓦尔特从1906年开始设计半自动手枪。1938年,设计的军用型手枪被德国陆军定为制式手枪,取名为P-38式。当时设计瓦尔特P-38的目的,是为了替换掉德军成本昂贵的鲁格P08手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共生产了大约100万支P-38式手枪。1945年,卡尔·瓦尔特武器制造厂被拆毁。后来,P-38式以P1的名称装备联邦德国国防军。

M1895纳甘左轮手枪(苏联)

M1895纳甘转轮手枪于1886年开始设计研发,于1895年开始在比利时的列日市正式投入生产。后来产地改成了俄罗斯,苏联红军与执法部门把这款手枪当作制式手枪使用。

M1895纳甘转轮手枪拥有独特的设计结构,整枪长度为235mm、枪管长度为114mm、不含弹匣空重为0.8kg,枪管为7.62mm口径。

在枪管的前部设计有消声器安装接口。

M1895纳甘转轮手枪的弹药采用的是7.62×38毫米子弹,

转轮上设计了7个弹巢,可以安装7发7.62毫米纳甘弹,这种子弹又称为7.62×38毫米R弹。M1895纳甘转轮手枪生产超过200万把,当年曾经被俄罗斯帝国陆军广泛的使用。

M1895纳甘转轮手枪一直服役到1952年,当时苏联完全列装马卡洛夫手枪,这款手枪才开始退出苏军前线装备,在一些二三线警卫配备,直到2009年全部退役。

最差的手枪

南部14式手枪(日本)

日本南部十四式手枪是原南部式手枪的改进型,由名古屋兵工厂制造,1925年列为日本陆军制式武器,二战期间装备于将校级军官,该枪俗称“王八盒子”。在美军中该枪有一个“东方鲁格”的称号。

这种手枪使用南部式8mm子弹,瞄准基线较长,精度较高,此外该枪由于设计的问题,要及时保养才能保证可靠性,否则击发后容易出现第2发子弹上膛不到位的现象,导致射击停顿,需要手动上膛。

此枪设计者为南部麒次郎大佐,外形模仿德国鲁格P08式手枪。但模仿得比较失败,比如撞针硬度不够且较脆,击发无力,容易折断,甚至连自杀也无法保证。卡壳频繁,由于弹匣卡笋设计上的失误导致射击时弹夹易脱落,容易走火。距离一远子弹就乱飞,穿透力极差。


时光隧道2019


有人说王八盒子是吧?

那不算最差的手枪。最差的是解放者手枪

如果说王八盒子是设计者低能设计成一把烂枪,那么解放者手枪则是设计者故意设计的烂枪。

这把枪的造价只有一美元!由容易找到的贴片和铁管制作而成,可以大批量生产。最早美国投放了一批解放者手枪到德国占领区供应当地的地下组织使用。但到后来干脆就不投放手枪了,直接印了设计图扔了过去。地下组织和游击队可以按照设计图找身边合适的材料自制!

于是现在很多军事博物馆中就有了形形色色的解放者手枪。

为啥烂?单发全手动,还没有多大精度。制作比较差劲的解放者手枪五米以内打不死人。

最优秀的手枪,M1911 拒绝任何争论!


军武数据库


个人观点,m1911最好,王八盖子最差,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呲牙][呲牙][呲牙]



地煙to


我是猴大爷说,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二战最好和最差的手枪分别是德国的鲁格手枪和日本的南部十四手枪。

鲁格 德军的象征

德军装备的鲁格手枪有两种型号,一种是P-08,另一种是P-38。

P-08

该枪于1900年投入生产,1908年被德国陆军采购,官方命名为Parabellum08(一说"P"代表Pistole)。作为最早期的半自动手枪,鲁格手枪采用了独特的肘节式起落闭锁设计,击发时枪管和枪机会因后座力而向后移动,其枪机肘节会随枪机动作曲起,以完成推弹入膛和抛壳的过程。这种设计跟现代大部分半自动手枪采用的设计都不一样,它是设计者参考了马克沁重机枪及温彻斯特杠杆式步枪作业原理后设计而成的,P08配有V形缺口式照门表尺,片状准星,可发射9MM帕拉贝鲁姆手枪弹和7.65MM手枪弹。

因枪管的长度不同,P08分为标准型(枪管长102mm)、海军型(枪管长 152mm)、炮兵型(枪管长203mm)、卡宾枪型(枪管长298mm)和商用型(枪管长有89mm、120mm、191mm、254mm和610mm这5种)5种型号。

其中炮兵型P08准星为三角形斜坡准星,可调风偏。带V形缺口照门的弧形表尺,分划为100m,最大表尺射程800m,该枪射击精度较高,可以100%命中200m处的人像靶。因其产量只有2万把,所以,炮兵型P08是P08家族中的珍品。

P-38

由于P-08手枪构造复杂,零部件较多,致使该枪的造价成本太高,生产工艺也是要求苛刻,同时该枪鲁格在射击时振动太大,因此,在1938年时P-08被P-38所取代。

P-38,全名“瓦尔特P38手枪”,1938年,该型军用手枪被德国陆军定为制式手枪,取名为P-38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共生产了大约100万支P-38式手枪。

该枪是历史上第一种采用闭锁式枪膛的手枪,射手能够预先在膛室内装入一发子弹,并以待击解脱杆把击锤拉回安全位置。在双动模式时,膛室内有一发子弹的情况下,射手只需扣动板机就能开火,但打第一枪的时候所需的板机压力会较大,因为扣板机的同时会板起击锤。而随后的射击则会透过其作动机制的偱环而完成推弹入膛,抛壳和板起击锤的步骤。这种机制在当今许多的半自动手枪都能找到。除此之外,P38的滑架后端有着与瓦尔特PP手枪一样的上膛指示器,这是为了提醒射手膛室内有子弹。最初生产的P38使用木制握把护片,而后来的版本则使用胶木护片。

无论是P08还是P38,鲁格手枪本来就是配备给高级军官用的,尽管数量多达百万,但是相比其他枪支的产量来说,数量还是少,再加上战争中消耗,使得做工精良的鲁格手枪成为二战中的抢手货,

《兄弟连》中有一个镜头:一名美军空降兵不顾德军密集的火力,拼死越出战壕,在德军尸体上来回摸找什么,除了手表、戒指、勋章之外,能让美国大兵如此迫切地想要搞到手,甚至不惜性命的,只有鲁格手枪!

南部十四式 连日军都抱怨不断的一款手枪

由于鲁格手枪的大放异彩,因此吸引了众多国家的关注,在遥远的东方,鲁格就有一位远房表兄弟,它的外观和鲁格手枪几乎是一模一样,在这个国家中,这款手枪的地位就像鲁格在德军中的地位一样,它就是被称为“东方鲁格”的日本“南部十四式手枪”。

说起“南部十四式手枪”,可能有的朋友不认识它,但要说起它的学名,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王八盒子”,由于该枪的枪套翻盖很大,而且光滑圆流,形似一只大乌龟,所以“南部”手枪得了这么一个绰号。

南部十四式手枪由南部麒次郎以其南部陆式手枪作为基础改进而来,由名古屋兵工厂制造,1925年被列为日本陆军制式武器,广泛装备于将校级军官。

该枪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杀伤力强

该枪使用南部式8毫米子弹,瞄准基线较长,精度较高,在近距离内有着相当的杀伤力,当子弹射出击中身体后,会产生出类似达姆弹一样的变形和翻转,给肌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第二,反应速度快

南部式手枪的枪把和枪管夹角成120度,枪管单独突出在外,这就使得枪体的重心基本上在掌心的位置,射击时非常的稳定,有利于迅速改变枪口的射击方向。简单的说就是,在射击时,“王八盒子”可以直接用枪口指向敌人,稍作瞄准后就可以迅速射击。这种设计对于近战中使用的手枪是非常重要的,在之后的实战中,虽然南部手枪问题多多,但是仍然在白刃战肉搏战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该枪的问题也不少,甚至因为这些问题,使得该枪成为二战交战国中的笑柄,即便是缺枪少弹的八路军,非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绝不会使用这种手枪的。该枪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第一,穿透力差

该枪的子弹速仅有320米/秒,动能也只有338焦耳,所以距离稍远时该子弹的穿透力非常弱,遇到一些稍硬的木板门便无法击穿,据说用5层棉被就能阻挡住该枪的杀伤!

第二,容易卡壳

击发子弹之后容易出现第二发子弹上膛不到位的情况,致使射击出现停顿,需要手动上膛。

第三,弹夹容易脱落

该枪另一个问题就是弹匣解脱钮的位置比较不合理,容易造成射手在射击时按到弹匣解脱钮,造成弹匣意外脱落。

第四,容易走火

走火的原因主要是南部式手枪退出弹夹以后,枪膛里面仍然有一发子弹。如果此时使用者没有使用手动保险,错误操作或者发生激烈的震动,这发子弹就非常容易走火伤人。

第五,撞针易折

南部手枪的撞针射击存有严重缺陷,硬度不够而且还很脆弱,在实战中频繁出现撞针击发无力的现象和断针的情况,直到二战结束,日本都没有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美国大兵曾经嘲笑南部手枪,即便是用它自杀都不一定能成功。

二战结束后,数以百万的日军向盟军投降,由于手枪是一件很有特殊意义的武器,是军官荣誉的象征,缴获敌人的手枪更是证明自身勇敢的体现,因此,对于日军的“南部十四式手枪”,无论是苏军还是美军一度都大肆收集,使得这款很差劲的手枪一时间出现了“洛阳纸贵”的情况,成为美苏士兵摆放在家的收藏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