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陳友諒率靚艦精兵良將,以眾敵寡反敗於我,為何?為何

朱元璋與眾多起義軍一起高舉義旗立志要推翻元朝腐敗的統治,最後在眾多起義軍中脫穎而出,建立了新的政權——大明王朝。其間為我們所知最難啃的硬骨頭除了正規軍元朝的軍閥外,就是梟雄陳友諒和張士誠這個私鹽販子。現在我們單表坐擁靚艦精兵和良將的陳友諒,他號稱60萬大軍進攻朱元璋,為何一塌塗地的敗了。

我們先看看朱元璋和陳友諒分別是怎麼發家的:

朱元璋應好友湯和的邀請參加了起義軍郭子興的部隊,郭子興去世後,朱元璋成了起義軍的首領,其勢力主要集在蘇南皖南贛中;陳友諒則入夥了在南方長江流域由徐壽輝建立的天完國,由於將領之間矛盾重重,陳友諒先後解決了倪文俊、趙普勝,最後殺害了天完國的最高領導徐壽輝,自己掌控了政權。此時陳友諒的兵力遠遠領先於朱元璋。

朱元璋:陳友諒率靚艦精兵良將,以眾敵寡反敗於我,為何?為何

公元1360年,陳友諒衝破了朱元璋的長江和平防線,兵臨南京城,朱元璋勢力岌岌可危。但是朱元璋已經早有準備,陳友諒部隊遭到伏擊,損失慘重。陳友諒的戰艦正趕上潮落時分,只能被擱淺,因此又損失無數士兵,喪失數百艘戰艦,陳友諒只能倉皇逃走。此時可見朱元璋的軍事能力相較於陳友諒來說更勝一籌。此戰後,朱元璋收復了被陳友諒佔領的許多城池,勢力逐漸趕超陳友諒,讓自己不再處於被動的局面,也為鄱陽湖決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元末打著推翻大元旗號的起義軍各自為政,也算是群雄並起,最後只剩下三支旗鼓相當的主要部隊:一個朱元璋為首的起義軍,一個是陳友諒為首的起義軍,另一個就是張士誠為首的起義軍。可以說除了元末軍閥外,這三支起義部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狀態,但是他們沒有同心協力的去推翻元朝政府的統治,也沒有穩穩當當的結成兩兩同盟對付另一方,所以無論是哪一支部隊分兵去對付另一支部隊,剩下的那支部隊都有可能趁機侵襲。

朱元璋:陳友諒率靚艦精兵良將,以眾敵寡反敗於我,為何?為何

鄱陽湖決戰,朱元璋巧用東風

陳友諒回到武昌後再次整頓兵馬,傾全國之力造大戰艦,親率60萬大軍再一次東征朱元璋。於是朱元璋設法分裂了陳友諒與張士誠聯合攻擊他的可能,於是率軍在和張士誠火拼,因此留守洪都城的士兵並不多,但是陳友諒卻很無奈遇到了朱文正這顆硬骨頭,圍困洪都85天就是攻不下,此戰又為朱元璋贏得了時間,親率20萬大軍前來解圍。

朱元璋:陳友諒率靚艦精兵良將,以眾敵寡反敗於我,為何?為何

陳友諒在此戰中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將鉅艦連鎖起來,使得巨大的戰艦不能進退自如,朱元璋的船雖然小,對陳友諒的鉅艦來說就像是漁船一樣,卻是輕便易行。放在平常的情況下陳友諒還是佔據著很大的優勢,因為朱元璋不能仰攻,與陳友諒連戰三日,損兵折將無數,損失不小。朱元璋也許是天時所助,陳友諒方就運氣差到了極點。一場東風颳起,朱元璋命令敢死隊火攻陳友諒,轉瞬之間燒燬陳軍數百艘鉅艦,陳友諒軍隊死傷過半,陳友諒的兩個兄弟及大將陳普略均被燒死。朱元璋揮軍乘勢發起猛攻,又斃敵2000餘人。此戰被視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水戰,也是一個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屋漏偏逢連夜雨,陳友諒軍中斷糧徹底失敗

朱元璋和陳友諒兩軍對峙一個多月,陳友諒軍中糧草斷絕,只能冒死突出重圍,衝出餬口,朱元璋軍隊對陳友諒軍隊加以攔截,且戰且走也未能擺脫朱元璋阻擊。陳友諒為了方便指揮作戰,從船中伸出頭來,不幸中箭,當場死亡。群龍無首的陳軍頓時潰敗,5萬餘人投降。

朱元璋:陳友諒率靚艦精兵良將,以眾敵寡反敗於我,為何?為何

陳軍以鉅艦精兵良將的實力潰敗於朱元璋,除了天時(即退潮導致陳軍船隻擱淺,東風便於朱元璋發起火攻)對朱元璋特別關照外,還在於戰略指揮上的失誤,朱元璋主力軍和張士誠交戰時,應天才是真正的空虛之城,如果陳友諒攻打的是應天而不是洪都,朱元璋就會處於兩面受敵的境地。這不過都是後話罷了,畢竟朱元璋才是最終的勝利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