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这位老篾匠老伴去世多年,为了照顾50岁的儿子,从不敢出远门


关注历史人文,记录感人瞬间,发现新鲜资讯,欢迎大家关注条山揽月。日前,小编在晋南乡村采风,准备拍一组乡村人物故事。在离黄河边不远的一处小山村走访时,遇到了这位大叔。打过招呼之后,这位大叔在得知我们的来意后,笑了笑说,你们城里人真有意思。聊天中,得知大叔今年已经75岁了,是一个篾匠,就是编东西的。当小编问他,这几年不是搞移民搬迁吗,怎么不搬出去呢?大叔说了一句,屋里有个50岁的儿子要照顾呀!

当小编听到这句话,立刻觉得大叔是个有故事的人,就决定拍他了。大叔刚开始还不愿意,在小编的劝说下,大叔逐渐拉开了话匣子。大叔的篾匠手艺是 从小跟着父辈学习的,年轻时靠这门手艺养活着一家人。老伴因为肺癌1993年去世,如今已经27年了,生育了两儿一女三个孩子,大儿子不到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高烧变傻,其余的一儿一女早已成家在山外生活,50岁的傻儿子离不开人照顾,如今家里只留下他和儿子生活在这个只有2家人的山峁上。

大叔说,过去农村人用的竹器比较多,靠着这一门手艺养活着一家人,虽算不上富裕,倒也过得衣食无忧。这让小编想起小时候家里的各种装东西的都是竹子编的。不过后来塑料制品逐渐代替了日常所用的竹编,竹器逐渐没了市场,已经很少看到竹子编的器具了,只是偶尔在乡村的集市上还能看到。大叔因为家里有一个儿子需要照顾,出不了远门,所以这些年还在一直坚持竹编,能卖多少是多少,加上还有地里的收入,日子还算过得去。


这个咬着手指的人就是大叔的的儿子,今年已经50岁了,在大叔家里姊妹三个里排行老大,由于在半岁多的时候因为一次发高烧没有及时治疗,变成了如今的样子。平时啥也干不了,也不会和人交流,平日里就在附近乱跑,只有饿了的时候才知道回家,所以大叔说,不管什么时候家里必须有人在家,要不然他跑回来家里没人还要继续挨饿。

大叔说,现如今编制的竹器大多是在当地称之为“笼”的竹篮子,像娶媳妇有个传统,需要用这个装一些过门的东西,所以说如今还有些市场,但是现在顾客也对这种竹篮子的要求比较高,已经是作为工艺品出售了,做工必须要精细,慢工才能出细活,做起来当然也非常费功夫。手上的这个竹篾,就要被劈成十几道,然后才能编织成花样。

大叔在和小编聊天过程中,忽然说了一句,馒头应该发好了,我去看一下。大叔说,原来老伴在的时候自己还能出去干点别的活,挣点钱补贴家用,儿子的日常生活也有她照顾,1992年老伴被检查出肺癌,因为看病家里也欠下不少债,最后还是没治好,老伴去世后家里就剩下了他们父子二人在一起生活,平日里还要照顾儿子的吃喝。因此自己也学会了蒸馒头,冬天天气凉,早上剁好的馍还不虚,我就把它放在三轮车兜里晒晒太阳。


大叔说,两个人平时在家吃饭也不讲究,有啥吃啥,吃饱就行了。为了给儿子解解馋,今天早上还特意包了南瓜包子、蒸了几个枣馍。太阳也快落山了,看这个样子还是不虚,得把它们重新拾回去放在电褥子上。家里没个女人洗洗涮涮确实不行,老伴走的时候,自己才46岁,村里也有人劝他再找一个,可是自己家里有个这样的儿子,谁愿意来?过着过着也就习惯了,自己的孩子再怎么样都是亲的。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大叔说现在啥也想开了,这辈子也就这样子了,平时种点庄稼,闲下来就编织竹器。年轻时整工夫2天可以就可以编制一个带盖子的“笼”,如今眼睛也花了,手也慢了,还要做饭处理一些其他杂事,编制一个最少得三天时间,一个卖300元还不算成本,细算下来也不挣钱,但是出不了门在家总算是还有些收入。

大叔说,好在现在国家政策好,村里给办了低保,还给这个儿子办理了五保,也成立了日间照料中心,但是这个儿子喜欢乱跑,吃住在那里肯定不行,只能让他和自己一起生活在一起,现在自己还能照顾了他,等啥时候自己确实没能力照顾了,再说吧,其他两个孩子现在虽然生活在县城,但是日子过得也不宽裕,等自己身体实在照顾不了这个儿子再让他们照顾这个哥哥吧!


大叔告诉小编,另外两个孩子其实挺孝顺的,平时也经常会抽空回来看看他们,给带些生活用品回来。村里的扶贫工作队也曾几次动员他搬到新建的移民村去居住,不过考虑去到那里居住就没法进行竹编了。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个儿子在农村呆了50年,县城车多,他还这样乱跑会非常不安全,所以也就一直住在这里生活。在听了大叔的故事后,小编陷入沉思,世上的父母都是这样的,只要是为了孩子,付出再大的艰辛都是无怨无悔的。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