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析鴉片戰爭,究竟是資本主義的掠奪,還是迫不得已的反擊

前言

不管你是否學習過歷史,是否接觸過歷史,但有那麼些歷史巨大轉折的名詞,是你始終都忘不掉的,比如

“鴉片戰爭”、“八國聯軍”或者是“甲午海戰”等等一系列。鴉片戰爭在國際上用的不多,因為國際上會把這場戰役以另一種方式來命名,即“英中戰爭”或者“通商戰役”,叫法不同,自然理解上就要大打折扣,也就是對這場戰爭有本質上的不同認知。

深析鴉片戰爭,究竟是資本主義的掠奪,還是迫不得已的反擊

山河


認真觀察一下第一次鴉片戰爭,這場戰役的導火索毫無疑問是鴉片貿易糾紛,這無需多說,但真正藏在深處的是中英兩國貿易的糾紛,是極度腐朽的封建王朝統治,最後形成的一種必然結局。

巨大的東方市場,閉關鎖國之下的滿清貿易

清朝在雍正帝這個時代,清朝開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原因相信大家都清楚,即雍正帝禁止天主教入國,不許外國傳教士進入清朝境內傳教,並限制貿易,此為閉關鎖國之開端。

在康熙二十三年,在平定臺灣之後,當時的康熙帝特意下令開放海禁,這個時期是在雍正之前,年代在1684年,閉關鎖國要搞清楚,這是清朝的一個政策,絕對不是代指一個皇帝。

深析鴉片戰爭,究竟是資本主義的掠奪,還是迫不得已的反擊

清朝


雖說康熙帝開放了海禁,但是這個海禁是絕對畸形的,為什麼呢?

康熙帝是有雄才大略的一個君王,起碼年輕時候是如此,晚年暫且不表;他將松江、寧波、泉州以及廣州作為定點通商口岸,並且分設四海關去管理海外貿易。正值壯年的康熙帝,有著精明的頭腦,他做了一個決定,那就是“奉行不對等貿易政策”

不對等貿易政策的理解是:我的茶葉、香料、絲綢、瓷器以及零碎物件,我可以隨意賣給你,你也可以隨意買去,但是我的市場不是你隨便能進的,簡而言之即“許進不許出政策”,如果用經濟名詞概括,那就是“單邊貿易”

深析鴉片戰爭,究竟是資本主義的掠奪,還是迫不得已的反擊

康熙


當時康熙帝將海禁開放之後,就把目光移開了,畢竟他知道,之後的小事自然有別人去管,但正因為他的不重視,所以導致當時的海關稅率定的非常低,只有4%,而且稅收體系根本不完善;隱蔽的稅收政策給腐敗貪婪的官僚提供大肆貪汙的環境。

官僚的腐敗和貪婪,根據自己的喜好去徵稅,導致最後的稅率已經達到了20%以上,上交的自然只是一部分,大量的稅收被中飽私囊。

在當時的清朝,被譽為世界最大的貿易國,根據歷史記載,乾隆在位期間,英國流入中國的白銀高達1640萬兩,當然這只是1781年-1790年,也就是乾隆在位十年得到了這麼多。

嘉慶皇帝在位的十年其實更狠,也就是1800年-1810年的時候,那個時候流入白銀達到了2600萬兩鉅額數目,當時的西方國家,奉行的“金本位貨幣”(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顯然這樣對於英國來說,損失太大,傷筋動骨。

深析鴉片戰爭,究竟是資本主義的掠奪,還是迫不得已的反擊

清朝稅收文獻


乾隆在位的時候,才是最讓英國等西方國家難受的時期,因為乾隆將四個通商口岸變成了一個,即廣州通商口岸,為的就是加強海外貿易的管理,這還不算,乾隆還規定了只有通過“廣州十三行”(廣東十三行、十三洋行)才能買賣洋貨。

如果對廣州十三行理解的不的,我可以告訴你的一個在現在非常流行的詞彙,叫做“中介”,廣州十三行就是扮演了這個角色,做的也是“中間商專賺差價”的行當,有中間商,那就有肥羊,貿易的成本在極速上升著。

當時的乾隆還專門制定了《稽查管束夷人條例》、《防範外夷條例》來限制外國人員。

“夷人到粵,宜令寓居行商、管束稽查”--《防範外夷條例》

裡面甚至還規定了洋人不可隨意接觸其它清朝平民,不可在清朝隨意定居、旅行,只可在允許的範圍內活動,這就導致了西方國家的眾多不滿,特別是來自英國的注視。

深析鴉片戰爭,究竟是資本主義的掠奪,還是迫不得已的反擊

乾隆


眼看東方如此巨大的市場蛋糕,卻沒有辦法進一步擴大,只能靠著狹小的口子生存,英國開始逐漸失去了耐心。

東方市場的誘惑,談判起

在1759年,清朝官員的吃相,終於還是引發了英國的集體不滿,但是不想失去這塊市場的他們,開始尋求談判,希望清朝能夠擴大通商口岸,並且消除海關勒索貿易的行為,還有改革保商制度,解決十三行吃相難看的問題。

在那個時代,其實這是正常且合理的;但是在乾隆看來,清朝能夠允許“蠻夷”做生意已經是天賜,你不僅不知滿足,還敢提這麼多條件?還妄圖前來談判,誰給你們的膽子?

結局自然是東印度公司的代表吃了敗仗,還被扣上了“勾結奸商,別通海口”的罪名,直接收押三年。

英國自然是不肯放棄的,在1792的時候,命馬戛爾尼為談判特使,帶著科學、藝術家以及醫生組成了一個使團,並且帶了600箱的貢品,希望能夠打開更多的通商口岸。

深析鴉片戰爭,究竟是資本主義的掠奪,還是迫不得已的反擊

馬戛爾尼使團訪華


這一次當然是因為馬戛爾尼的不跪拜原因,導致乾隆非常的憤怒,最後談判破裂,乾隆直接拒絕了通商口岸的增加,再一次談判宣告失敗。

此時的英國,已經在西方號稱“日不落帝國”,強大的軍事實力,征服了眾多國家,有著大片的殖民地,馬戛爾尼對英國皇室的忠誠,自然不會跪拜乾隆,這點其實分析之下,卻在情理之中。

英國自然是不死心的,畢竟強國都有強國的驕傲,所以在1816年第三次派出了大事阿美士德,談判的目標是:允許自由買賣、增加通商口岸。目的是沒變的,結果這位大哥拒絕了嘉慶要求的的三跪九叩禮儀,嘉慶直接憤怒,將阿美士德直接驅逐,就此談判不再有。

深析鴉片戰爭,究竟是資本主義的掠奪,還是迫不得已的反擊

阿美士德訪華


一而再、再而三的沒有談判成功,英國也就放棄了談判的想法,因為他們覺得東方那個號稱禮儀的大國,根本沒有談判的想法,真實情況的如他們所想。

鴉片,打開清朝國門的另類鑰匙,英國的曙光、清朝的噩夢

儘管三次談判都沒有成功,但英國還是沒有死心,他們有著絕對的渴望,渴望獲得東方大地上的一切財富;《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東方這個國家"是一個富麗堂皇,遍地黃金的國度",只要能夠征服這片土地,就能擁有無盡的財富,對此,英國人有著巨大的渴望。

在那個時代,沒有毒品這一說法,鴉片就像是現在的香菸,屬於正常的範疇,在全世界都是合法的經營,包括英國的本土,也不限制鴉片的售賣,英國是在1868年才專門制訂了《毒品藥店法案》,開始對鴉片進行限制,在1914年才真正在本土禁止鴉片。

深析鴉片戰爭,究竟是資本主義的掠奪,還是迫不得已的反擊

吸食鴉片


上帝曾言:“當給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必然會給你打開一扇窗。”鴉片就是清朝關上門後所開的一個窗,一個英國不得不抓住的機會,因為這是一個不用依靠談判,就能成功打開清朝國門的辦法。

鴉片是從明朝就開始的,當時是作為藥材來使用,但是在明神宗時期,就有了鴉片和菸草混合吸食的記載,之後在四川、雲南、福建、浙江等地流傳,開始種植罌粟。

其實在1729年間,雍正注意到了“鴉片煙”,並且把鴉片煙給禁了,不讓人吸食,但注意關鍵,這禁止的是鴉片煙,不是鴉片,所以鴉片還是存在。

英國在三次談判過後,終於看到了鴉片的存在,就開始大肆往清朝灌輸,在嘉慶的時期,居然成為了“全民的追捧”。鴉片的大肆灌輸,清朝的白銀開始大量流出,順差變成了逆差,所有人都成為了煙鬼,民不聊生。

終於,忍不下去的清朝,在1838年頒佈了《欽定嚴禁鴉片煙條例》

,宣佈鴉片是貿易違法,道光派林則徐前去禁菸,這接下去就是非常有名的“虎門銷煙”,林則徐繳洋鴉片、圍困商行、將所有的英商抓捕,可謂是斷絕了英國在本土所有的鴉片,並且銷燬。

深析鴉片戰爭,究竟是資本主義的掠奪,還是迫不得已的反擊

虎門硝煙


不得不說,林則徐這是大壯舉,但他也有弊端,就是他將一切外貿基本給禁絕了,給英國商人盡數驅逐,讓英國升起的希望逐漸黯淡破滅,就引發了接下來的第一次鴉片戰爭。

結語

英國:叫你談判你不跟我談,我“好好的賣鴉片”你幫我銷燬,不讓我做,那麼就是逼我來打你?

到這裡,應該都清楚鴉片戰爭為何而出,林則徐銷煙是鴉片戰爭矛盾的一個導火索罷了,真實的是當時的清朝即不肯開放市場,又拒絕談判,還針對外來人員,所以導致了英國使用鴉片撬開國門。

其實說白了就是“書生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更何況英國不是書生,當時的清朝,更不是兵痞,充其量只是一個非常落魄的老卒。

鴉片戰爭,是必然,無關其它,總結起來:落後就要捱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