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也有尊严!和猎头吵了一架,因只要华为与美的的人

  • 文|小蜗牛 民企集团首席人事官
  • 全文:2480字,阅读约需5分钟
  • 适用:职场打工族、HR从业者、企业老板

【题记】

其实小公司也喜欢华为与美的的人,只是庙小养不了大和尚,所以只能看看而已。

但对于那些有一定规模,特别是到几十亿乃至百亿级别体量的公司来说,他们更青睐于华为、美的及海尔的人。

为什么呢?

人才也有尊严!和猎头吵了一架,因只要华为与美的的人

一、【案例】

在近一个月内,蜗牛君接触了多家猎头公司,企业体量大部分都是从30亿到300亿。这些企业所招聘的岗位,基本上都是高管级别,薪水从一百万到数百万不等,除了岗位所具备的要求之外,几乎都有同一个特点,就是希望候选人是华为、美的及海尔的人。

暂且不去过多探讨,这些企业的人才是否会选择这些公司。就从这些公司对大企业人才的渴求和欲望,可以让我们看出点什么:华为、美的、海尔等企业公司的中高管,成为了市场的香饽饽,成为众多企业挖掘的对象。

你会羡慕这些企业的人吗?

人才也有尊严!和猎头吵了一架,因只要华为与美的的人

二、【观点】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先生曾经不止一次的讲过这样一句话:“华为还走在世界级企业的路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蜗牛君翻译一下:就是在任正非先生看来,华为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也位列世界500强,但是还不是一家真正的世界级公司,因为他还走在世界级公司发展的路上;另外一点,就是对华为发展具有很强的危机感,也是一种低调的心态,任重而道远。

那么,众多企业挖掘华为、美的等大公司的人才,这种策略到底对不对呢?蜗牛君从人力资源角度,来谈谈个人的观点。希望对各位职场人士,特别是人力资源从业者有所帮助。

人才也有尊严!和猎头吵了一架,因只要华为与美的的人

三、企业管理探讨

【1】公司成长逻辑

公司的成长逻辑,其实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但是在管理学里面依然有所描述,将企业的发展成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生存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

这四个发展阶段,是从事物内在的规律来界定的,当然也是科学的。如一个组织的发展,可以视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从诞生到长大直到最后衰败这样一个过程,所以企业最终的结局一定是消亡,而企业的发展就是延长生命。

更重要的是,在每一个阶段跨越的时候,企业一般靠自身的能力是难以实现的,也就是说如果无法突破这个坎,企业就被持续的卡在某一个阶段,当然长久的停留,或使企业陷入生死困局。

人才也有尊严!和猎头吵了一架,因只要华为与美的的人

【2】管理真正价值

无论从管理学、还是从企业界来说,管理创造价值,已经达成了共识。从世界500强来讲,这些企业不仅具备市场品牌、技术、资金、人才等主要核心竞争要素,更重要的是它们的管理水平也是一流的,所以世界级公司的管理,也是世界级水平。

从已经走过来的这些企业来看,管理创造价值,说明了一个公司长远的发展并非来自于客户,而是来自于公司的管理。如同一个百岁的老人,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怎么可能长命百岁呢?

管理创造价值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管理手段和方法孕育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这种竞争力就变成市场上攻城掠地的能力,从而保证企业不断的壮大发展,乃至成为百年老店。

人才也有尊严!和猎头吵了一架,因只要华为与美的的人

【3】人才核心理念

如果拿同行业这样的两家公司相比较:基本上同一年创立的,一家低于10亿产值,一家高于一百亿产值,两家企业相比之后,你会发现什么规律呢?

根据蜗牛君对众多企业的研究,会发现最大的差异在于人才上。优秀的企业,总是人才济济,表现出相当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他们拥有着自身的权限,在自己的岗位上淋漓尽致的发挥了专业价值。而那些始终徘徊在小规模的企业,老板累得要死,手下一帮“酒囊饭袋”,而这些人也憋屈的很,总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因为老板不给自己权利。

优秀的企业对人才授权,并信任他们,充分发挥这些人的专业价值。徘徊不前的企业,人才只有老板自己。所以,一个人的团队,怎么可以和千军万马的团队pk呢?

人才也有尊严!和猎头吵了一架,因只要华为与美的的人

四、企业人才策略

其实人才很难为自己所有,只能为自己所用。中国的人口红已经结束,但是人才红利尚未发掘。应该说当下中国的人才是性价比最高的一个时期,因为管理体制的问题,导致很多优秀者怀才不遇,这些人非常渴求事业平台。

遗憾的是,大部分企业尚未觉察到这一点,也未能为人才提供一个好的机会,从人力资源专业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人才机制。

当下是企业对人才渴求,但是却无法实现,就是公司没有一个人才机制,这就造成能够物色到人才,人才也很难活下来,更不要说创造价值

人才也有尊严!和猎头吵了一架,因只要华为与美的的人

蜗牛君根据自身HR从业经验,简单分享民企人才招聘思路及策略。

寻找味道相同的能者,而非是大企业的人才。

① 深刻界定自身的味道

虽然企业发展逻辑是一样的,但是其路径却千差万别,并且大部分企业都没有科学的管理体系,这就意味着本来可以统一化的管理标准,也变成了个性化诉求。所以企业确定好自身的味道,非常关键。

这种味道一方面来自于老板的思维,另一方面来自于企业多年发展的沉淀。其实这种味道就是企业当下的体制,假设,不能找到与体质相映的人才(适应),那么,企业不是在招聘人才,而是在扼杀人才。

② 深刻剖析人才背后能力逻辑

很多企业非常看重大企业的人才,但是却忽略了大企业管理体制与人才之间的关系。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大企业,往往属于成熟阶段,企业的管理流程和标准相当清晰且规范。企业的管理者,更多的执掌是遵章办事和维护工作,他们的成功其实是组织的成功,而非是个人的成功。

所以必须深刻审查人才背后的能力,包括创业能力、自我学习与纠偏能力、做事成事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大部分民营企业所需要的能力。对于很多二次发展的民营企业来说,正如一块空旷建筑地,他们需要把一座大厦建起来,而非是世界500强的企业,只需要把已经建好的大厦维护好即可。

人才也有尊严!和猎头吵了一架,因只要华为与美的的人

③ 构建容人、用人的人才体制

很多在民企和外资工作过的人都有这样的一个感触:民企用人过于势利!对于高薪挖过来的人才,只要用不死就往死里用,而且一旦价值释放完毕,对这些人才往往会请走。

尽管企业达到了用人的阶段性目的,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任何一个优秀的员工,特别是中高级人才,对这种事情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们在内心深处会说这样一句话:“这个人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从此之后公司的员工再也不愿意老实巴交的干活,每个人都和企业用人的方式一样成为投机者。

而这一点,正是很多民营企业不明白的地方,也是人才机制难以建立起来的最大障碍。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工作,还有诗和远方!关注蜗牛君、一起读职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