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汝”看看如何區分(收藏版)

家櫪 (藝術家、考古研究者)


繼上週我們講了“鈞汝瓷”這周讓我們來解密“官汝瓷”

官汝瓷(約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間共20年)

1、第一階段:創燒階段。既燒製滿釉支燒的天青釉瓷器,支釘粗壯,又燒製豆青和豆綠釉刻、印花 瓷器。

2、第二階段:成熟階段。天青釉瓷器佔全部瓷器的99%以上,傳世的汝瓷形制應有盡有,並出現了一些新的器類。其中不少器類,無論素面還是有紋飾,大多采用模製,如洗、盤、缽、盆、碟、爐和部分碗、盞、套盒等,器物外壁有紋飾的用外模,內外壁無紋飾的皆用內模器物造型工整,器壁厚薄均勻,支釘小而尖,工藝非常精細。大型器物或不便使用模具的器物如各類瓶、樽、器蓋等,則以手拉坯工藝為主。此時,出現了大量的支圈墊燒器物。

“官汝”看看如何區分(收藏版)

官汝窯瓷器

二、官汝瓷的特徵及鑑定

1、胎體特徵

胎骨薄,胎色呈淺灰、灰白,俗稱“香灰胎”,褐灰和深灰色的極少,而出土殘片其斷面色調多接近土黃和灰中泛白,這是與泥土長期接觸土蝕造成的,非汝瓷本色。燒成溫度越低胎色越淡,燒成溫度越高胎色就越重。與同時期的民汝相比,官汝瓷胎燒結程度差,呈未完全燒結狀態,質地疏鬆,斷面澀且沒有光澤,吸水率相當高,大小不一的孔洞特別多,這是鑑定官汝瓷片的重要條件之一。

2、釉色特徵

施釉較薄,釉色瑩潤,有的呈半透明,有的呈乳濁狀,以天青色(即“雨過天青”之類的淡藍色)為主,釉色變化大,包括了粉青(即青中閃綠,釉層透亮,有濃淡之分)、月白、卵青(即與青色鴨蛋殼相似,有失透感)等,還有青綠釉色,釉色變化小,在傳世品中絕少。實際上可歸納為天青和青綠兩種釉色,其中粉青、月白和透明度較好的卵青都帶有不同程度的淡灰色。從顯微結構可以看出,乳濁狀釉中有大量鈣長石及少量殘留石英形成的細小晶體團存在。

3、造型特徵

據不完全統計,官汝瓷器類有碗、盤、碟、盞、盞託、器蓋、缽、洗、盆、套盒、瓶、爐、壺等20餘種,約40多種造型,較傳世品器類明顯增多。但也有窯址沒有發現的器類,如樽等。其器型多為宋代常見的瓷器風格,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只是在製作方法上以模製為主,器物形制更加規範、工整。

“官汝”看看如何區分(收藏版)

4、紋飾特徵

有刻劃、模印和雕塑等手法,圖案以蓮瓣、龍紋為主,還有魚紋、鳥形、乳釘和絃紋等多種。

5、工藝特徵

不少器物內外滿釉,外裹足支燒,支釘細小如芝麻,排列多緊靠圈足足牆,支釘斷面呈白色,支釘數多為3、5個,極少有4、6個的,如壺類方形器、橢圓形水仙盆等。完全支燒的器物有各類洗(外裹足、深腹平底)、盤(外裹足、假圈足、三足、平底)、碟、缽、盆(外裹足、假圈足、四足、平底)、樽等。碗類器物,墊燒佔絕大多數,除外裹足碗皆支燒外,直圈足花式口碗也有滿釉支燒,個別的敞口小矮圈足碗支燒置於圈足跟上。瓶的種類繁多,多為墊餅墊燒,足端露胎無釉,滿釉支燒的僅見盤口折肩瓶和個別矮圈足小型瓶類器物上。盞託、盞、套盒比較特殊,以墊燒為主,少數滿釉者,支釘橫置在圈足底面上,個別較矮套盒支燒在盒內底面上。

汝瓷系先經過素燒後再施釉入窯二次燒成,釉面多有無色細碎開片,呈魚鱗狀或冰裂紋,另有極少部分無開片的器物,如橢圓形水仙盆等。

6、釉內氣泡特徵

以四十倍顯微放大鏡察看,一種氣泡大而稀疏,一種氣泡若隱若現,猶如數顆水泡由水底竄升還未到水面之狀,但總體為“寥若晨星”。

當然,從總體上而言,上述所有特徵並不是在每一件汝瓷上都全部具備的,不能形而上學,貿然肯定或否定。

“官汝”看看如何區分(收藏版)

清雍正仿汝窯瓷器

三、官汝瓷後仿品的鑑定

汝瓷的仿燒始於明宣德年間,清代雍、乾時期達到高峰,不僅數量大,而且質量頗佳。現代的仿燒主要集中在河南汝州市、禹州市和平頂山寶豐縣的諸多民間窯場。

(一)明宣德仿品特徵

1、器類主要有菱花式洗、蟋蟀罐、雞心碗和盤等,器型為宣德時期常見造型,與汝瓷造型相去甚遠;

2、只重視模仿釉色,但釉色偏藍,釉面片紋較重;

3、有些器物的底部有青花楷書“大明宣德年制”款識,不辨自明。

(二)清雍正、乾隆仿品特徵

1、清代仿品品種繁多,多有創造,且大小懸殊,絕大部分是高檔陳設瓷和文房用具,瓶類器居多,碗、盤、盅、碟類圓形器十分少見。雍正仿品器型主要有象耳瓶、菊瓣瓶、貫耳瓶、蒜頭瓶、葫蘆瓶、弦紋瓶、三系瓶、雙耳扁瓶、石榴樽、象耳樽、犀耳樽、六方渣鬥、缸式缽、桃式洗、水仙盆、花觚等;乾隆仿品器型主要有撇口瓶、弦紋瓶、蒜頭瓶、直頸瓶、葫蘆瓶、觀音瓶、魚耳瓶、象耳瓶、貫耳方瓶、五孔方瓶、七孔花插、花口缸、雙耳樽、水仙盆、印泥盒、桃式洗等;

2、修胎規整。胎體為灰中泛紅褐色,頗似“香灰胎”;

3、釉面呈泛藍透亮的天青色,清澈晶瑩,釉色勻淨,與汝瓷整體質感相差甚遠。開細小紋片,與蟹爪紋較為相似;

4、底部圈足處理平滑圓潤,露胎處全部塗以紅褐色的釉水,且大多書寫有青花篆書“大清雍正年制”或“大清乾隆年制”款識,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三)現代仿品特徵

既仿釉色,又仿造型,僅有少數略得神韻,看上去頗有幾分相似,但絕大多數只是照葫蘆畫瓢,不僅釉面透亮,釉色偏藍,且器物不成比例,尺寸大小也與汝瓷相差甚遠。有的新器作舊,應謹防上當。

“官汝”看看如何區分(收藏版)

北宋張公巷窯紙縋瓶

四、汝窯與張公巷窯的區別及鑑定

(一)張公巷窯的特徵

1、胎釉特徵

類似汝窯的青釉瓷器,是張公巷窯燒製的唯一產品。從整體上看,它既不同於臨汝窯的豆青釉,也有別於寶豐清涼寺汝窯的天青釉。其釉色可分為卵青、淡青、灰青和青綠等,釉面玻璃質感較強,有的器表佈滿細碎冰裂紋開片。常見以薄胎薄釉為主,胎質細膩堅實,胎色有粉白、灰白和少量淺灰色;

2、器型特徵

器類有碗、盤、洗、瓶、壺、盞、盞託、燻爐、套盒和器蓋等10餘種。

3、底足特徵

帶圈足的器物外裹足的較少,以平直圈足為主,器底有支釘痕的呈非常規整的圓形小米粒狀,分別為3、4、5、6枚。

4、工藝特徵

與汝瓷一樣,系先經過素燒後再施釉入窯二次燒成。

“官汝”看看如何區分(收藏版)

北宋張公巷窯瓷器

(二)汝窯與張公巷窯的主要區別

1、汝瓷釉色為純正的天青色,而張公巷窯釉色淺淡,釉面玻璃質感強,手觸有光滑感;

2、汝瓷開片有冰裂紋和魚鱗狀兩種,而張公巷窯開片較汝窯細碎、顯著;

3、汝瓷胎體呈香灰色,而張公巷窯胎體較薄,胎色泛白,一般作灰白色;

4、汝瓷支燒器物以外裹足為主,支釘細長如芝麻狀,支釘數量絕多為單數3或5枚,而張公巷窯多為平直圈足,外裹足較少,支釘呈圓形的小米粒狀,支釘數量從3、4枚到5、6枚,單數、雙數均有;

5、張公巷窯中的盤口細頸瓶、鵝頸鼓腹瓶、堆塑蓮紋燻爐、套盒、盞託等不少器型,與汝瓷同類器均有一定的差異,而花口折腹圈足盤、花口板沿平底盤、橢圓形圈足洗和四方平底盤等器型,則為汝窯所不見。

“官汝”看看如何區分(收藏版)

南宋老虎洞官窯紙縋瓶

五、汝窯與南宋老虎洞官窯的異同

(一)兩窯的共同點

1、窯場的性質相同。都是為宮廷燒造瓷器的窯場,既燒禮器、陳設器,又有日用器;

2、釉質和造型相同。均為燒造青瓷的窯口,釉呈乳濁、半失透狀。汝窯以天青色為主,也有粉青、天藍諸色調,老虎洞窯以粉青和米黃色為正燒品主流;大部分器物有開片,同為冰裂紋或魚鱗狀;兩窯造型相同的器物主要有洗、盤、碗、鵝頸瓶、梅瓶、紙槌瓶、套盒、盞託、器蓋等,不少器物用模製成型,毫無二致;

3、窯具及燒製工藝相同。均最常見的是帶有5支釘的圓形薄餅狀支燒,也有不少圓形墊餅和墊圈,一些大器均可能採用裸燒的方法;兩窯同為兩次燒成,不少器物裹足支燒;

“官汝”看看如何區分(收藏版)

南宋官窯紙縋瓶

(二)兩窯的不同點

1、窯爐結構不同。

汝窯屬北方地區常見的半倒焰式饅頭窯,窯爐小,窯溫高,便於控制火候,故燒出的青瓷釉色純正;而老虎洞窯為南方地區常見的長條斜坡式龍窯,窯室升溫慢、冷卻快,窯室氣氛難以控制,故燒出的青瓷釉色灰暗,不如汝瓷亮麗;

2、產品各有特點。

(1)胎釉有差異:老虎洞窯使用當地的紫金土和黏土作原料,內含大量的氧化鐵成分,故胎色較深,胎體都呈黑、紫或灰褐色,而汝窯則為香灰色;老虎洞窯的釉色為較深的青色,而汝窯釉色較淺,同時不見米黃色器物;

(2)器類有差異:老虎洞窯的觚、鼎式爐、鬲式爐、夾層碗、穿帶瓶、鏤孔套瓶、渣鬥式花盆等,為汝窯所不見,而汝窯的蓮花碗、雙魚紋洗、荷葉座爐、六方倭角套盒等,也不見於老虎洞窯;

(3)裝飾有差異:老虎洞窯不重裝飾,僅在少量碗、盤的器表刻有蓮瓣紋,花盆唇下裝飾一週附加堆花邊,套瓶腹部飾上下兩組纏枝鏤孔花卉,而汝窯裝飾種類繁多,尤以蓮紋最為常見,另有龍紋、魚紋和鋪首銜環等裝飾,更有鳥體、龍身等雕塑,形象逼真,製作精緻;

(4)燒製工藝有差異:汝窯採用支釘支燒和墊餅墊燒兩種,支釘痕為3、5枚小芝麻狀,支釘斷面呈白色,而老虎洞窯除支燒和墊餅墊燒,支燒痕呈圓形且偏大,支釘斷面呈黑色,支釘數量以5、6枚居多,也有7、8枚,最多可達13枚外,還有不少大件器物,如樽、盆、洗、缽類外底刮釉,使用環形墊圈墊燒;

3、殘次品的處理方法不同。

汝窯是將殘次品打碎後就地扔掉,且瓷片碎小;而老虎洞窯則不是隨意處理,是將殘次品打碎後,有意識地深埋於表面覆蓋有純淨黃土的專用瓷片坑,以避免向外流失,坑內瓷片基本上都能復原成完整器物。


“官汝”看看如何區分(收藏版)

北宋鈞瓷瓷器

六、汝窯與禹州鈞臺窯鈞瓷同類產品(即汝鈞)的區別

“鈞汝不分”是指兩者之間比較接近的天青、天藍釉品種和掛紫紅斑的產品,其胎質的粗細、造型式樣、釉的厚薄、釉質釉色、裝飾紋樣和燒造工藝等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很難區分。但仔細比較,其區別如下:

1、釉的配方上:汝瓷屬高鋁低硅,所以施釉薄而呈色均勻,而汝鈞瓷屬高硅低鋁,必須施厚釉才能呈天青色;

2、掛斑呈色上:汝鈞瓷紫斑深暗,而汝瓷紅斑鮮豔且較為少見;

3、工藝特徵上:汝鈞瓷一般為紫口、鐵足、芝麻醬底,器底均刷有芝麻醬色護胎釉,燒造時多采用鋸齒狀的支具支燒,留有支釘痕,而汝瓷則採用外裹足滿釉支釘託燒,一般為3或5個細小芝麻狀支釘,也有足底露胎不上釉而採用墊餅墊燒的,這與汝鈞瓷底足刷護胎釉的做法有明顯區別;

“官汝”看看如何區分(收藏版)


“官汝”看看如何區分(收藏版)

北宋鈞瓷瓷器

4、產品檔次上:汝鈞瓷基本上是民窯產品,造型多為碗、盤、缽之類的生活用品,只有少量的如粉妝盒一類的精品。其在北宋早期多素面,並有細小開片,少數碗、盤皆用凸線紋將器壁分為若干等份,此為汝鈞早期的裝飾特點;北宋中期採用刻花裝飾,以纏枝、折枝花卉加以裝點;到了北宋晚期,則大量採用印花技法裝飾器表,圖案豐富,花紋流暢,印花規整。未曾發現官汝瓷產品。

#



往期作品查看:

傳播正能量是一種智慧,我們不斷更新現有知識,讓愛好者瞭解不同視角的最新觀點。 朋友如果你喜歡,最好的點贊就是轉發到朋友圈讓大家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