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為何當時儒墨成為顯學?

朱八戒CC


諸子百家中,不止100家,有大概130多家,最早是韓非子說儒家與墨家是顯學,何為顯學呢,我認為顯學指的就是這個學術是提供管理的的意見和建議,而與顯學相對的就是隱學,也可以理解為玄學,就是道理和思想層面的,隱學就相當於方向。

儒家和墨家學說最為當時之人所推崇。在當時“百家爭鳴”的環境中,不僅有著“非儒即墨”的說法,更有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韓非子將儒家和墨家並稱為“世之顯學”。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武帝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對思想實施鉗制,使儒家重新興起,“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需要區分開來。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中國人代代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中國人基因中的責任思想(以天下為己任)、忠孝思想(仁、義、禮、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倫理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與專制統治結合的結果。

漢王朝以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為其文化建設的基本路線,而這三代中原文化正是儒家六經,孔子以繼承華夏民族文化著稱,因而儒學本身便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

孔子學說的學派。崇尚等級制度和用三綱五常來維護統治的學說。主張“禮、樂、仁、義”,提倡“忠恕”“中庸”之道。主張“德治”“仁政”,重視倫常關係。西漢以後,逐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佔統治地位的學派。所以說儒家被稱為顯學

三大哲學體系之一-墨家

“兼愛”和“非攻”確實是墨家思想的核心,比較符合當時的歷史潮流

當時五霸橫行,七雄爭鋒。各國連年征戰,百姓苦不堪言。“兼愛”和“非攻”其實就是當時中下層民眾的現實需求。而且墨家思想在當時被稱作顯學,這也說明了墨家學說在當時是極度受到歡迎和認可的。

無論是“兼愛”、“非攻”,還是尚賢”“節葬”“天志”“明鬼”等等其他墨家的思想主張,都是針對當時的社會弊病所開的良方。這也是墨家學說得以顯赫一時的原因所在。

大家都聽說過“墨守成規”這個成語。本來是形容墨家守城之術,但此後逐步衍生出固守舊法,一成不變之意。這個成語語義的變遷也是墨家思想發展歷程的一個真實寫照。自從墨家的祖師墨翟開宗立派後,後來的墨者在思想上並未能有更大的創新。翻來覆去,還都是墨翟祖師的那一套。在時代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就不可避免的落伍了。

站在了儒家思想對立面的墨家,在儒家思想受到統治者的青睞之後,地位就更加受到打擊和排擠。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但是在對事物的建議和意見上,墨家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墨家是從儒家分化出來,在崇尚聖賢、和平和大同方面沒有實質區別,但在其他方面,墨家主張兼愛、互利、節約,與儒家不同 儒家認為萬物尊卑不同,應該各安其位,各司其職

儒家接受現實。在現實中打滾。是以親親之愛。人皆有之

墨家反對現實。在現實中掙扎。是以非親之愛。人皆有之


十二十頁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思想文化的黃金時期,形成了諸子百家,百家爭鳴的高光氣象。儒墨兩家之所以成為顯學,是因為儒墨兩家思想的高度所決定了的。儒家倡導仁義道德和天下大同等思想主張;墨家倡導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等思想主張。因此儒墨兩家思想適應了當時時代發展的要求,迎合了當時廣大庶民百姓的意願,因而能夠成為當時的顯學。一句話,儒墨思想代表了當時的先進文化!


雲潤春天


我是顏小二,我來回答。

所謂顯學,說的通俗一些,就是在當時比較受歡迎的學說,而將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定為顯學的,實則是韓非子,韓非子在《顯學》裡面指出,“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孔丘,無疑就是孔子了,儒家創始人;而墨翟,便是墨子,墨家創始人。

要說儒家和墨家思想能夠成為韓非子心中的顯學,主要和儒家與墨家的思想特色,以及維護的階級有關。儒家主要強調社會禮儀制度,在維護貴族階級的利益上比較突出。而墨家思想就比較接地氣了,在那裡戰亂的年代,墨翟明顯是為社會底層手工業勞動者發聲的人。

同時,我們需要明白,在春秋戰國這樣一個戰火紛爭的年代,如果說社會關係比較複雜,也確實複雜,但是想要簡單點,也非常簡單,我們大抵可以將人與人的關係看成是壓迫與被壓迫的關係。貴族階級手中無疑捏著“壓迫”的鞭子,而“鞭子”之下,便大多都是社會底層普通百姓了。

不同陣營的人有不同需求,貴族階級的人雖然比較少,但是權利大,所以維護貴族階級利益的儒家會成為顯學並不奇怪。社會底層勞動人民雖然沒什麼權利,但是人多,而且時逢亂世,戰爭不斷,底層人民發聲機會更多,所以維護社會底層勞動人民利益的墨家,會成為顯學也不奇怪。

1、儒家的特點與其成為韓非眼裡顯學的原因

在議論儒家特點以及其成為顯學原因之前,有一個點大家需要明白。不同的歷史時期會出現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人群因為訴求不同繼而會衍生特點各異的學說。

不要脫離歷史背景對一些學說進行“道德評價”,這樣做沒有意義。許多被人們認可的主流學說,無論它們的特點是什麼樣的,最後的訴求,大抵還是會回到“國泰民安”上,只是完成這個目標的起點和立場不一樣,才導致不同特色的學說出現。

不同的立場,便意味著有不同的敵人。要理解不同立場下產生的文化,切忌脫離立場進行主觀的道德評價。脫離特定立場去理解,這種情形下了解的文化,往往不太客觀。

下面言歸正傳,儒家思想的特點比較明顯,他們是社會禮義制度的維護者,而就孔子來說,他十分強調“正名”,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是孔子對社會尊卑秩序的維護。

但是孔子也強調君主要有君主的德,才能讓臣子得以臣服。也就是說,孔子對社會尊卑秩序的維護是有前提條件的。或者說得通俗些,孔子要求,為上者要有為上者應具備的才能與德行,每個人在各自的位置各司其職,天下才能大治。很好的想法,就是有些個理想化,也容易被利用。畢竟,“以德配位”在人的私心下,屬於比較難以確保的,所以,儒家思想常常被貴族階級選擇性“利用”甚至是“改造”,以便作為限制底層社會人民的“武器”。

即便孔子維護尊卑秩序有一個類似“以德配位”的前提條件,但是,

從儒家思想的大輪廓來看,還是比較有利於貴族階級統治社會底層勞動人民。所以,儒家思想屬傾向於維護貴族階級利益的存在。

而儒家思想在韓非眼裡成為顯學的原因,大抵與儒家維護貴族階級利益有關。畢竟戰國時期,貴族雖然數量不算多,但是卻擁有相當大的權利、資源等,儒家思想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鞏固自己的地位,而且儒家思想教化百姓的方式並不激進,相對來說容易被百姓接受,至少比嚴刑峻法緩和許多,所以,儒家成為一時顯學,也不是不能理解。

2、墨家的特點與其成為韓給眼裡顯學的原因

墨家的特點比較明顯,墨翟本身就是匠人出生,所以他比較能夠體會社會底層手工業勞動者的願望。他的學說裡面,其實也有許多表達了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願望,比如墨家經典的“兼愛”思想。

所謂的“兼愛”,更多是針對儒家的“愛有等差”。墨子認為,因為這種親疏關係,人有了高低貴賤之分,或者這樣說,按照墨子的說法,社會因為人心中的等差之愛,社會底層百姓才處於被壓迫的位置。如果人人都給予對方一樣程度的愛,那麼又何來高貴與卑賤的區分呢?墨子的想法很典型,有比較強烈之拒絕貴族“壓迫”的意味,這自然表達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底層百姓心中的願望。所以,喊出社會底層百姓願望的墨子被人們推崇,也屬合情合理。

現在來回答墨家學說成為顯學的原因,就比較容易了。一來因為墨家學說所維護的階級畢竟在人數上比較佔優勢,二來,也因為戰亂年代,底層百姓有更多發聲的機會,這兩點促成了墨家學說成為顯學。

3、總結

最後,來個小小的總結,首先,儒家學說成為顯學的原因比較直接,因為儒家思想維護的是貴族階級,同時儒家思想幫助貴族階級教化百姓的手段並不激進,所以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貴族階級中,相對還是比較受歡迎的,繼而成為韓非眼裡的顯學。

其次,墨家學說成為顯學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墨家思想主要維護的是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利益,所以獲得了數量上佔優勢的底層百姓的支持;另一方面,戰亂年代,社會動盪,底層百姓有更多發聲機會,便促成了墨家學說成為韓非眼裡的另一顯學。



顏小二述哲文


與其核心有關,儒將仁義,墨言摩頂放踵。兩家主旨都是對人對社會的。德,和也,道,理也。德無不容,仁也。道無不理,義也。仁者愛人,但是愛人講究有先後順序。義就是講這個順序,儒家有親,天地君親師,然後是其他。墨家講究兼愛無私,沒有這個順序。儒墨主要正的就是這個仁的範圍。墨家的仁無私,所以不需要講義。這也是儒攻擊墨無父無君的理由。


樠蠹散人


何為顯學?

韓非子著《顯學》,指出,“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顯學,顧名思義就是在當時最受推崇,最顯耀的學說。

儒家學派思想為什麼能夠成為當時的顯學?

1.儒家學派代表的是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儒家學派,以“仁”為思想核心,以中庸為思想方法,重人倫、和道德修養。儒家思想迎合了統治階級維持統治秩序的需要,在社會倫理觀和修身治國等方面都提出了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思想主張。更難能可貴的是,儒家思想在傳承中求新,在維護綱常倫理的前提下,從歷史找寄託,從現實找支撐,目光還遙望未來,在正在消逝的貴族和方興未艾諸侯王之間,架起了和解和過渡的橋樑,受到兩根對立階層的擁護。

2.儒家學派人數眾多。孔子在政治上不得意,但是他的“有教無類”的教學思想,創辦私學,門人弟子眾多,號稱有三千弟子,更別說再傳弟子了,那數量是相當龐大的。而且,很多弟子都是名門之後,在政界很有影響力,以冉求、仲有最有名。

3.儒家學派人才輩出。儒家創始人是孔子,孔子死後,弟子各自創立學派,“儒分為八”走向衰弱。戰國中期出現一個大儒:孟子。孟子奮起,弘揚儒學,提出仁政理論體系,發展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倡導民貴君輕,強調“人性本善”。孟子因此被後儒奉為“亞聖”,振興了儒家。接下來是荀子,提出性惡論,針對自律,強調他律,主張隆禮重法,他的學生就有韓非和李斯。

可以看出:儒家學派的思想,能夠在戰國成為顯學,是因為它是發展的,是開放的,是動態的,有眾多儒家在共同努力。

墨家思想為什麼能夠成為當時的顯學?

1.墨家代表著下層貧窮貧苦人民和手工業這個階層的利益。這個階級和階層在任何時代都是最廣大的,數量最大,基礎最牢。統治階級需要人民的擁戴,至少在名義上是需要的。特別是它還提出了“天志明鬼”思想,墨子認為“人不分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天之愛民之厚",墨子的天賦人權與制約君主的思想,迎合了統治階級的好感。

2.墨家的思想能夠吸引大量的低層社會的窮苦百姓。他們提出“兼愛非攻”,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他們提出“尚同尚賢”,墨子認為,國君必須選舉國中賢者,而百姓要服從國君的管理。他們提出“節用節葬”,大禹是墨家的思想偶像,他們抨擊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認為君主、貴族都應象古代大禹一樣,過著清廉的生活。

3.墨家倡導並踐行“兼相愛”“交相利”有很大表率作用。"墨子的卓越之處,就是提出將個人利益建立在整體利益之中,提出整體利益至上,也就是國家利益至上,社會利益至上。毛澤東稱他是“比孔子高明的聖人”,胡適說:“墨子是中國出現過的最偉大人物”,著名思想史學家蔡尚思說:“中國出了一個墨子,是最值得中國人驕傲的!”

儒家墨家在戰國時期的風光程度:

《呂氏春秋.尊師》:“孔、墨徒屬彌眾,弟子彌豐,充滿天下。”

《莊子.天下》:“不侈於後世,不靡於萬物,不暉於數度,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

這些評說都出自與墨子相距不遠的名家之口,可信度極高。

後來的後來就這樣了:

墨子自稱“賤人”,所以,在統治階層中有人說墨學為“賤人之言”,荀子也墨學為“役夫之道”。墨家後來分裂了,在後來就慢慢淡化了。到了漢代,墨學已經中絕,連司馬遷都找不到墨家學派的基本情況了。

清代孫詒讓在《墨學傳授考》中說:“獷秦隱儒,墨學亦微,至西漢儒復興,而墨竟絕。”

後來,道家思想追上儒家,在文人雅士的人生格局中,進則以儒入世,退則以道出世,儒道互補,並逐漸在人們的意識中沉澱下來,成為了我們中國人的精神傳統。


武哥說文


儒家重視君臣父子倫理綱常,等級森嚴,符合統治者駕馭民心需要,墨家擅長技工,非常實用,在朝,可建宮寓樓閣,在野,可改善民生,於國,興土木,於己,一技傍身。


失意才子蓑衣翁


這是因為諸子思想中最早出現的是儒家,其次才是墨家,兩家在當時都屬於大宗。儒家得勢主要仰賴於孔子,因其門下三千弟子,更有許多在政界很有影響力,所以儒家影響甚遠。而墨家主張兼愛,非攻,提出簡約尚用的原則,所以更受老百姓的擁戴,而且由於組織分工明確,墨家更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所以由於儒墨在當時擁有的社會影響力可以說平分秋色,故在當時稱為顯學


雲飛航空申老師


春秋戰國,周王室衰微,各方諸侯勢力漸起,爭權稱霸,戰亂頻仍,民不廖勝。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諸子百家,紛起爭鳴,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評定天下的主張。然而,在百家爭鳴之初,成為顯學的並不是儒家,而是道家和墨家。



孟子曾抱怨:“天下之言,不歸楊,便歸墨。”楊,即楊朱,是道家學說楊朱學派的創始人。曾有名言:“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為什麼道墨能成為當時的顯學呢?

①道家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反對戰爭。與人們當時心理需求相吻合,故支持者眾。

②墨家不僅是學術派別,更是一種紀律嚴明的軍事組織。首領稱為“矩子”,墨者“赴湯蹈火,死不旋踵”。同時,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尚賢”,雖戰,皆正義(起碼他們自認為是正義)。這樣就不僅能得民心,也能得各方諸侯之心(他們也認為自己打的是正義之戰)。



③儒家真正稱為顯學是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春秋戰國時期,跟諸侯霸王談“仁愛”,畢竟稍顯無力;漢初,天下已定,人民渴望休養生息,掌權者希望用“仁愛”之說穩定民心,儒家才得以稱為顯學。


墨悠然硬筆


任何學問,何以得顯,非學問本身而言,世事之用而已,人之顯莫如是而已。


凡行記


位於社會主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