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为何当时儒墨成为显学?

朱八戒CC


诸子百家中,不止100家,有大概130多家,最早是韩非子说儒家与墨家是显学,何为显学呢,我认为显学指的就是这个学术是提供管理的的意见和建议,而与显学相对的就是隐学,也可以理解为玄学,就是道理和思想层面的,隐学就相当于方向。

儒家和墨家学说最为当时之人所推崇。在当时“百家争鸣”的环境中,不仅有着“非儒即墨”的说法,更有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将儒家和墨家并称为“世之显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需要区分开来。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中国人代代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与专制统治结合的结果。

汉王朝以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为其文化建设的基本路线,而这三代中原文化正是儒家六经,孔子以继承华夏民族文化著称,因而儒学本身便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

孔子学说的学派。崇尚等级制度和用三纲五常来维护统治的学说。主张“礼、乐、仁、义”,提倡“忠恕”“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关系。西汉以后,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学派。所以说儒家被称为显学

三大哲学体系之一-墨家

“兼爱”和“非攻”确实是墨家思想的核心,比较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

当时五霸横行,七雄争锋。各国连年征战,百姓苦不堪言。“兼爱”和“非攻”其实就是当时中下层民众的现实需求。而且墨家思想在当时被称作显学,这也说明了墨家学说在当时是极度受到欢迎和认可的。

无论是“兼爱”、“非攻”,还是尚贤”“节葬”“天志”“明鬼”等等其他墨家的思想主张,都是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所开的良方。这也是墨家学说得以显赫一时的原因所在。

大家都听说过“墨守成规”这个成语。本来是形容墨家守城之术,但此后逐步衍生出固守旧法,一成不变之意。这个成语语义的变迁也是墨家思想发展历程的一个真实写照。自从墨家的祖师墨翟开宗立派后,后来的墨者在思想上并未能有更大的创新。翻来覆去,还都是墨翟祖师的那一套。在时代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落伍了。

站在了儒家思想对立面的墨家,在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之后,地位就更加受到打击和排挤。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但是在对事物的建议和意见上,墨家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墨家是从儒家分化出来,在崇尚圣贤、和平和大同方面没有实质区别,但在其他方面,墨家主张兼爱、互利、节约,与儒家不同 儒家认为万物尊卑不同,应该各安其位,各司其职

儒家接受现实。在现实中打滚。是以亲亲之爱。人皆有之

墨家反对现实。在现实中挣扎。是以非亲之爱。人皆有之


十二十页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黄金时期,形成了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高光气象。儒墨两家之所以成为显学,是因为儒墨两家思想的高度所决定了的。儒家倡导仁义道德和天下大同等思想主张;墨家倡导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思想主张。因此儒墨两家思想适应了当时时代发展的要求,迎合了当时广大庶民百姓的意愿,因而能够成为当时的显学。一句话,儒墨思想代表了当时的先进文化!


云润春天


我是颜小二,我来回答。

所谓显学,说的通俗一些,就是在当时比较受欢迎的学说,而将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定为显学的,实则是韩非子,韩非子在《显学》里面指出,“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孔丘,无疑就是孔子了,儒家创始人;而墨翟,便是墨子,墨家创始人。

要说儒家和墨家思想能够成为韩非子心中的显学,主要和儒家与墨家的思想特色,以及维护的阶级有关。儒家主要强调社会礼仪制度,在维护贵族阶级的利益上比较突出。而墨家思想就比较接地气了,在那里战乱的年代,墨翟明显是为社会底层手工业劳动者发声的人。

同时,我们需要明白,在春秋战国这样一个战火纷争的年代,如果说社会关系比较复杂,也确实复杂,但是想要简单点,也非常简单,我们大抵可以将人与人的关系看成是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贵族阶级手中无疑捏着“压迫”的鞭子,而“鞭子”之下,便大多都是社会底层普通百姓了。

不同阵营的人有不同需求,贵族阶级的人虽然比较少,但是权利大,所以维护贵族阶级利益的儒家会成为显学并不奇怪。社会底层劳动人民虽然没什么权利,但是人多,而且时逢乱世,战争不断,底层人民发声机会更多,所以维护社会底层劳动人民利益的墨家,会成为显学也不奇怪。

1、儒家的特点与其成为韩非眼里显学的原因

在议论儒家特点以及其成为显学原因之前,有一个点大家需要明白。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出现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人群因为诉求不同继而会衍生特点各异的学说。

不要脱离历史背景对一些学说进行“道德评价”,这样做没有意义。许多被人们认可的主流学说,无论它们的特点是什么样的,最后的诉求,大抵还是会回到“国泰民安”上,只是完成这个目标的起点和立场不一样,才导致不同特色的学说出现。

不同的立场,便意味着有不同的敌人。要理解不同立场下产生的文化,切忌脱离立场进行主观的道德评价。脱离特定立场去理解,这种情形下了解的文化,往往不太客观。

下面言归正传,儒家思想的特点比较明显,他们是社会礼义制度的维护者,而就孔子来说,他十分强调“正名”,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孔子对社会尊卑秩序的维护。

但是孔子也强调君主要有君主的德,才能让臣子得以臣服。也就是说,孔子对社会尊卑秩序的维护是有前提条件的。或者说得通俗些,孔子要求,为上者要有为上者应具备的才能与德行,每个人在各自的位置各司其职,天下才能大治。很好的想法,就是有些个理想化,也容易被利用。毕竟,“以德配位”在人的私心下,属于比较难以确保的,所以,儒家思想常常被贵族阶级选择性“利用”甚至是“改造”,以便作为限制底层社会人民的“武器”。

即便孔子维护尊卑秩序有一个类似“以德配位”的前提条件,但是,

从儒家思想的大轮廓来看,还是比较有利于贵族阶级统治社会底层劳动人民。所以,儒家思想属倾向于维护贵族阶级利益的存在。

而儒家思想在韩非眼里成为显学的原因,大抵与儒家维护贵族阶级利益有关。毕竟战国时期,贵族虽然数量不算多,但是却拥有相当大的权利、资源等,儒家思想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巩固自己的地位,而且儒家思想教化百姓的方式并不激进,相对来说容易被百姓接受,至少比严刑峻法缓和许多,所以,儒家成为一时显学,也不是不能理解。

2、墨家的特点与其成为韩给眼里显学的原因

墨家的特点比较明显,墨翟本身就是匠人出生,所以他比较能够体会社会底层手工业劳动者的愿望。他的学说里面,其实也有许多表达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愿望,比如墨家经典的“兼爱”思想。

所谓的“兼爱”,更多是针对儒家的“爱有等差”。墨子认为,因为这种亲疏关系,人有了高低贵贱之分,或者这样说,按照墨子的说法,社会因为人心中的等差之爱,社会底层百姓才处于被压迫的位置。如果人人都给予对方一样程度的爱,那么又何来高贵与卑贱的区分呢?墨子的想法很典型,有比较强烈之拒绝贵族“压迫”的意味,这自然表达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底层百姓心中的愿望。所以,喊出社会底层百姓愿望的墨子被人们推崇,也属合情合理。

现在来回答墨家学说成为显学的原因,就比较容易了。一来因为墨家学说所维护的阶级毕竟在人数上比较占优势,二来,也因为战乱年代,底层百姓有更多发声的机会,这两点促成了墨家学说成为显学。

3、总结

最后,来个小小的总结,首先,儒家学说成为显学的原因比较直接,因为儒家思想维护的是贵族阶级,同时儒家思想帮助贵族阶级教化百姓的手段并不激进,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阶级中,相对还是比较受欢迎的,继而成为韩非眼里的显学。

其次,墨家学说成为显学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墨家思想主要维护的是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利益,所以获得了数量上占优势的底层百姓的支持;另一方面,战乱年代,社会动荡,底层百姓有更多发声机会,便促成了墨家学说成为韩非眼里的另一显学。



颜小二述哲文


与其核心有关,儒将仁义,墨言摩顶放踵。两家主旨都是对人对社会的。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仁者爱人,但是爱人讲究有先后顺序。义就是讲这个顺序,儒家有亲,天地君亲师,然后是其他。墨家讲究兼爱无私,没有这个顺序。儒墨主要正的就是这个仁的范围。墨家的仁无私,所以不需要讲义。这也是儒攻击墨无父无君的理由。


樠蠹散人


何为显学?

韩非子著《显学》,指出,“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显学,顾名思义就是在当时最受推崇,最显耀的学说。

儒家学派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当时的显学?

1.儒家学派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儒家学派,以“仁”为思想核心,以中庸为思想方法,重人伦、和道德修养。儒家思想迎合了统治阶级维持统治秩序的需要,在社会伦理观和修身治国等方面都提出了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主张。更难能可贵的是,儒家思想在传承中求新,在维护纲常伦理的前提下,从历史找寄托,从现实找支撑,目光还遥望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和方兴未艾诸侯王之间,架起了和解和过渡的桥梁,受到两根对立阶层的拥护。

2.儒家学派人数众多。孔子在政治上不得意,但是他的“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创办私学,门人弟子众多,号称有三千弟子,更别说再传弟子了,那数量是相当庞大的。而且,很多弟子都是名门之后,在政界很有影响力,以冉求、仲有最有名。

3.儒家学派人才辈出。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孔子死后,弟子各自创立学派,“儒分为八”走向衰弱。战国中期出现一个大儒:孟子。孟子奋起,弘扬儒学,提出仁政理论体系,发展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倡导民贵君轻,强调“人性本善”。孟子因此被后儒奉为“亚圣”,振兴了儒家。接下来是荀子,提出性恶论,针对自律,强调他律,主张隆礼重法,他的学生就有韩非和李斯。

可以看出:儒家学派的思想,能够在战国成为显学,是因为它是发展的,是开放的,是动态的,有众多儒家在共同努力。

墨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当时的显学?

1.墨家代表着下层贫穷贫苦人民和手工业这个阶层的利益。这个阶级和阶层在任何时代都是最广大的,数量最大,基础最牢。统治阶级需要人民的拥戴,至少在名义上是需要的。特别是它还提出了“天志明鬼”思想,墨子认为“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墨子的天赋人权与制约君主的思想,迎合了统治阶级的好感。

2.墨家的思想能够吸引大量的低层社会的穷苦百姓。他们提出“兼爱非攻”,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他们提出“尚同尚贤”,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要服从国君的管理。他们提出“节用节葬”,大禹是墨家的思想偶像,他们抨击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清廉的生活。

3.墨家倡导并践行“兼相爱”“交相利”有很大表率作用。"墨子的卓越之处,就是提出将个人利益建立在整体利益之中,提出整体利益至上,也就是国家利益至上,社会利益至上。毛泽东称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胡适说:“墨子是中国出现过的最伟大人物”,著名思想史学家蔡尚思说:“中国出了一个墨子,是最值得中国人骄傲的!”

儒家墨家在战国时期的风光程度:

《吕氏春秋.尊师》:“孔、墨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

《庄子.天下》:“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

这些评说都出自与墨子相距不远的名家之口,可信度极高。

后来的后来就这样了:

墨子自称“贱人”,所以,在统治阶层中有人说墨学为“贱人之言”,荀子也墨学为“役夫之道”。墨家后来分裂了,在后来就慢慢淡化了。到了汉代,墨学已经中绝,连司马迁都找不到墨家学派的基本情况了。

清代孙诒让在《墨学传授考》中说:“犷秦隐儒,墨学亦微,至西汉儒复兴,而墨竟绝。”

后来,道家思想追上儒家,在文人雅士的人生格局中,进则以儒入世,退则以道出世,儒道互补,并逐渐在人们的意识中沉淀下来,成为了我们中国人的精神传统。


武哥说文


儒家重视君臣父子伦理纲常,等级森严,符合统治者驾驭民心需要,墨家擅长技工,非常实用,在朝,可建宫寓楼阁,在野,可改善民生,于国,兴土木,于己,一技傍身。


失意才子蓑衣翁


这是因为诸子思想中最早出现的是儒家,其次才是墨家,两家在当时都属于大宗。儒家得势主要仰赖于孔子,因其门下三千弟子,更有许多在政界很有影响力,所以儒家影响甚远。而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提出简约尚用的原则,所以更受老百姓的拥戴,而且由于组织分工明确,墨家更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所以由于儒墨在当时拥有的社会影响力可以说平分秋色,故在当时称为显学


云飞航空申老师


春秋战国,周王室衰微,各方诸侯势力渐起,争权称霸,战乱频仍,民不廖胜。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诸子百家,纷起争鸣,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评定天下的主张。然而,在百家争鸣之初,成为显学的并不是儒家,而是道家和墨家。



孟子曾抱怨:“天下之言,不归杨,便归墨。”杨,即杨朱,是道家学说杨朱学派的创始人。曾有名言:“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为什么道墨能成为当时的显学呢?

①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反对战争。与人们当时心理需求相吻合,故支持者众。

②墨家不仅是学术派别,更是一种纪律严明的军事组织。首领称为“矩子”,墨者“赴汤蹈火,死不旋踵”。同时,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虽战,皆正义(起码他们自认为是正义)。这样就不仅能得民心,也能得各方诸侯之心(他们也认为自己打的是正义之战)。



③儒家真正称为显学是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春秋战国时期,跟诸侯霸王谈“仁爱”,毕竟稍显无力;汉初,天下已定,人民渴望休养生息,掌权者希望用“仁爱”之说稳定民心,儒家才得以称为显学。


墨悠然硬笔


任何学问,何以得显,非学问本身而言,世事之用而已,人之显莫如是而已。


凡行记


位于社会主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