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枷鎖》|深度剖析人性“三大枷鎖”,讀懂人生終極意義


儘管每個人都能同樣地意識到自己的身體是一個獨立而完整的有機體,但絕非人人都能擁有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毛姆《人性的枷鎖》


在大部分人的生活中,其實都存在很多枷鎖,我們往往被這些枷鎖束縛著,被動地生活著。

這些枷鎖可能來自外界的評價,也可能來自自我內心的鬥爭。

在《人性的枷鎖》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了主人公菲利普在一生中如何打破重重枷鎖,重獲新生。

《人性的枷鎖》應該是英國著名作家毛姆最長的一部著作,據說也是他個人的精神成長史。

《人性的枷鎖》|深度剖析人性“三大枷鎖”,讀懂人生終極意義

主人公菲利普天生跛腳,因此從小便受盡了嘲笑和屈辱,隨著長大更是見識了各種貧困、醜惡與死亡。

他自己也有過身無分文流落街頭的日子,是個紮紮實實活在這個世間的人。

而當他衝破了束縛於他人性之上的種種枷鎖之後,他終於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那麼,菲利普掙脫的“人性的枷鎖”到底有哪些?

在我看來,隨著他年歲的增加,他主要超越的枷鎖大致有三個。


01 愛情,不是荷爾蒙爆發,而是心有靈犀

在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本書最為出彩的配角,米爾德麗德,真的是百轉千回,長嘆數聲,她或許是毛姆筆下所塑造的最為鮮活飽滿的一名女性。

毫無疑問,她庸俗、拜金、自私自利,在和菲利普交往的過程中永遠只考慮自己,她的每次出現對菲利普來講都是災難:

第一次把他的存款耗掉一半兒,第二次將他寄宿公寓裡的物品全部毀壞殆盡,直到最後,才迫於羞愧而離開了菲利普的生活。

這個人物所呈現的人性中的自私和庸俗,無出其右者。

實際上,毛姆筆下的很多主人公都有過類似的感情,明明那個女人是如此的自私、勢利、虛榮、庸俗不堪,但是男主人公就是愛上了她。

即便在心裡把自己恨的牙根癢,覺得自己真的是瘋了才會愛上這樣的女人,即便兩人根本沒有任何的共同語言,卻依舊不可自拔。

為她瘋狂,為她神魂顛倒,她一個讚許的眼神就是天堂,她一天不聯繫你就是地獄——菲利普也是如此,在剛認識米爾德麗德的時候受盡了這種折磨。

沒辦法,愛情就是如此的盲目,尤其是在我們年輕的時候。

《人性的枷鎖》|深度剖析人性“三大枷鎖”,讀懂人生終極意義

從那種火一般的熱情,到被米爾德麗德屢次傷害,一度想到自殺,再到最後找回自己,從這段感情中走出來,菲利普成長了許多。

直到最後,直到全書的最後一頁,最後一個字,他才徹底掙脫了愛情的枷鎖,才認識到,愛情並不是這個樣子的。

愛情,並不是那樣的荷爾蒙爆發,迷失掉自我,轟轟烈烈的一切圍繞著那個心上人——至少並不是只有這樣的瘋狂才叫愛情。

在那些掙扎不已的日子裡,菲利普曾對自己說“天啊,如果愛情都是這樣的折磨與焦灼,那我還是不要愛情的好。”

最終,在真愛薩莉的懷抱中他領悟到,有一種愛情,其中並沒有焦灼和痛苦,就是那樣的自然而然。

兩顆心就那樣平穩安詳地走在了一起,而往往是這樣的愛情才能長久,而非前者。

“愛情並不是只有哭喊、眼淚和熱情這一種形式。”

至此,他掙脫了愛情的枷鎖。

《人性的枷鎖》|深度剖析人性“三大枷鎖”,讀懂人生終極意義

在古希臘語中,“愛”包含了三層意思。

Eros(欲愛),是一種浪漫之愛,亦稱慾望之愛。指肉體的吸引,因而你想從別人那裡得到什麼,帶著一種迷戀和激情。

Phileo(友愛),是一種理性溫情和相依相伴的關係。指對家人和朋友的友愛,在這種愛裡,你給出東西,也期待著某種回報。

Agape(聖愛),是一種無條件委身的神聖之愛。如同上帝愛世人的那種愛,無條件地給出東西,並不期待著得到回報。

在我們的愛情裡,這三種愛的成分都需要,它其實也在詮釋著愛的不同階段,當我們擁有了一份真摯長久的愛情時,我們的愛情就會上升到愛的第三層意思:神聖之愛。

真正的愛情,絕不僅僅只停留在激情之愛,而是發展成心與心的默契,在相愛的歲月裡彼此心有靈犀。

02 道德,並非外在的教條,而是內心的堅守

在小時候,由於監護人是個牧師,小菲利普曾對基督教產生過一陣堅定的信仰。

他曾用一顆孩子最至純的心,最赤誠的祈禱,在無數個夜裡去祈求上帝可以讓他的那條殘腿好起來,然而這一切到頭來當然並沒有什麼用。

於是,小菲利普從此便不再相信宗教的那套價值觀,但卻潛移默化地繼承了基督教的全套道德觀,這繼而成為困擾他很久的枷鎖。

也就是說,雖然他在理性上不再相信上帝,但在內心深處依舊不自覺地接受了基督教的道德——也就是說,在這個世界上的行為都是有善有惡、有正當和墮落之分的。

比如,施捨就是善,偷盜就是惡;一心一意只愛一個人就是正當,和多人亂搞就是墮落。

可是,抱持著這種道德觀的菲利普卻發現生活並非如此,他眼中的世界行善者少,偽善者多。

他繼而思考,到底是誰,決定了利他、忠貞、無私等等的品質就是善,就應該被髮揚廣大;利己、淫亂、自私就是惡,要被嚴厲禁止?

他曾以為是自己的良心,到後來他終於發現,哦,讓我如此作想的,原來還是在自己心中所根植的,那個一息尚存的上帝的聲音。

《人性的枷鎖》|深度剖析人性“三大枷鎖”,讀懂人生終極意義

當然,打破道德這個枷鎖所得出的結論未必會讓很多人舒服:在將根植於自己內心深處的上帝影響完全祛除後,菲利普終於認識到善惡是沒有意義的。

這個世界沒有美或醜,卑鄙自私並不比善良奉獻好,沒有誰在背後做著價值評判,只有中立而客觀的實像——這便是一種赤裸裸的、但又是極為真誠的個人-現實主義觀點。

由此,菲利普便得到了一個自然而然的推理:既然無善無惡,那麼力量就是真理,一個人之所以不能為所欲為,唯一的原因是有國家暴力機器比如警察或監獄的強力制止,在此之外,人可以做任何事。

而所有的那些以所謂美德來要求自己的人,都是偽善。

所以那陣子,菲利普的人生信條是:為所欲為,同時提防警察。

也正是這個觀點,讓菲利普徹底放棄了藝術,當然還有個重要原因就是他自己並沒有什麼天分。

《人性的枷鎖》|深度剖析人性“三大枷鎖”,讀懂人生終極意義

因為既然美和醜都沒有什麼意義,那麼去追求美這件事從本質上來講就是一件很矯情裝逼的事,這是對自己洞若觀火的菲利普所不能容忍的。

可以說,對道德枷鎖的突破使菲利普學會了忠於自我,不會再因某些外在的教條而放棄自己內心的聲音。

道德本身並不是枷鎖,如果我們將道德凌駕於一切之上,而忽略了內心最真實的聲音,它便成為枷鎖。

所以,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遵循自己的內心,才能找到內心真正想堅守的東西,才能保持外在和內在的和諧,活得灑脫。


03 人生最大的意義,就是無意義


在擺脫了那些僵化的道德標準之後,菲利普很快便發現了一些更好的東西,一些雖然也是現實主義的,雖然也對一切不做價值評判而全然接受,但卻是比“為所欲為,同時提防警察”更好的東西——在那種強大而有力的東西的照耀之下,事實被照亮了,改造了。

那是對人生意義這個問題的一種解釋。這種解釋,超越了道德、善惡和生活,照亮了人生中的一切。

對菲利普來講,這第三個枷鎖就是人生意義問題,可以說這也是全書最大的一個問題。

在菲利普還沒有遇見米爾德麗德時他便困於這個問題,而這個問題也是唯一貫穿全書始終的脈絡,直到最後,他才終於找到了答案。

首先,在破掉了道德這個枷鎖之後,菲利普曾一度向哲學尋求答案,因為古聖先賢都告訴他,哲學就是為了思考並解答人生意義這種終極問題而生的。

結果,通過數年的閱讀和思考,菲利普突然發現這並不靠譜——因為他發現,所有的哲學體系或概念,都不過是從某個哲學家自己身上所自然生長出來的東西,並不適用於他。

換句話說,他也崇拜斯賓諾莎的高潔,也讀康德的體系,但那是他們的哲學,並不是他的。

菲利普發現雖然哲學一直想要解釋世界,想要給出一些普世的信條,但至少在涉及人生意義的這個領域,並沒有什麼所謂普世的信念。

《人性的枷鎖》|深度剖析人性“三大枷鎖”,讀懂人生終極意義

是呀,如果真有了普世的信念來指導每個人的生活,那豈不是又成宗教了麼?

於是,在發現哲學不頂用之後,菲利普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只有靠自己才能解答,但是馬上,隨即衍生出的另一個問題卻又開始讓他忐忑不安起來——那就是我們真的有所謂的自由意志麼?

因為如果沒有自由意志,一切都是命中註定的話,那又何談靠自己去解答呢?如果沒有自由意志,人生意義只不過是定數,是個待我們去發現的東西,那這不又繞回到上帝的懷抱了麼?

於是,菲利普自言自語道,“人有自由意志麼?你以為你有,但是當你回過頭來看,一切又都是不可避免的。”

糾結至如此,這個問題便停頓了下來。最終,在目睹了一些朋友的死亡和各種啟發之後,菲利普終於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那就是,人生是無意義的,徹徹底底的無意義。

菲利普終於迎來了自己的一個頓悟,一個很有存在主義味道的頓悟。

沒錯,人生是絕對沒有任何意義、沒有任何目的的,但那又如何?沒有意義就會死麼?

事實上,我們的人生正如眼前這條漂亮的波斯地毯,我們只是出於一種純粹的美感而去編織它。

《人性的枷鎖》|深度剖析人性“三大枷鎖”,讀懂人生終極意義

有些人認為人有自由意志,有些人認為沒有;

有些人認為人生有意義,有些人認為沒有——但在本質上,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都未曾停止對人生這條地毯的編織。

有些人活得恣意無比,追求各種鮮活的人生經驗,他編織出的圖案就很複雜;

有些人按部就班地長大、工作、結婚、生兒育女、為兒女操勞、然後死去,他編織的圖案就很單一;

有些人一輩子作惡卻身體健康活到高齡;

有些人出生不久就身染重病很快夭折;

有些人幸福、成功;有些人失敗,痛苦——但這一切本質上都不重要,都只是人們編織出的各種圖案而已。

這些圖案本身就是它自己的意義,圖案本身就是它自身合理性的證明。

於是,幸福或痛苦的生活都無足輕重,都只是圖案的一部分。

當我們死的時候,這條美麗的地毯也就編織完成,成為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

雖然只有它的主人知道它的美,但這也已經足夠了。無論圖案繁複或簡單,它對它的主人而言都是最完美的。

——一種基於個人主義的、對人生際遇全盤接受、又腳踏實地的存在主義信念。

《人性的枷鎖》|深度剖析人性“三大枷鎖”,讀懂人生終極意義

就這樣,藉著這個頓悟,菲利普超越了自由意志的討論,超越了宗教的奴性,超越了哲學和對幸福的追求,也超越了人生意義這個終極問題,最終到達了幸福安寧的彼岸。

到了最後,抱著那個“波斯地毯”的洞見,菲利普理解並原諒了所有人,包括那個曾經傷害他最深的女人。

他不再恨她,只是感到她很可憐,她只是個沒有自我的、盲目的命運工具。在最後,他想起耶穌的那句話:

“原諒他們吧,因為他們並不知道他們所做的。”

這就是人性最大的慈悲。

很多人終極一生,可能也都在追尋人生的意義。

其實,人生的意義存在於我們心中,我們所珍視的一切,便是我們存在的意義。

04 寫在最後


縱觀整篇小說,毛姆用了大量筆墨描寫了主人公菲利普的心理活動,細膩豐富,讓我們跟隨著走進了菲利普的內心。

感受著菲利普的心理活動,我們會不自覺地想起自己人生中的那些枷鎖,我們何嘗不是困在各種枷鎖裡的人呢?

其實,在這場閱讀體驗中,也能夠幫助我們看清自己的內心,引發我們對人性更多的思考。

人性本就是很複雜的,但當我們一點點破局時,我們也就離真實的自己更近一些了。

願我們都能在不斷成長中打破內心的枷鎖,活出最好的自己。


作者簡介:淑涵,資深情感諮詢師,熱愛讀書寫作,希望以文字溫暖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