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孩子要不要做作業?父母思考背後原因,注意規則意識養成

前段時間帶孩子去超市採購,回來路上遇見幼兒園大班的同班同學朵朵,兩個孩子很高興的一邊走一邊玩,我和朵朵媽就邊走邊聊了起來。

我問朵朵媽媽放假這幾天都帶孩子幹嘛了?朵朵媽說帶孩子看繪本看動畫片,反正都快沒什麼可玩了。我突然想起來,孩子在放寒假前,還留了寒假作業,就問朵朵的寒假作業做了多少了。朵朵媽一臉不屑的說“孩子那麼小做什麼作業,她們老師真是沒事幹了,有那功夫還不如看會兒動畫片。”

回到家,我問孩子班裡平常留的作業,有多少孩子能完成?孩子說大部分都不交作業,好多家長都給老師寫條件,允許孩子不完成作業。

幼兒園孩子要不要做作業?父母思考背後原因,注意規則意識養成

我問孩子,你覺得這樣不寫作業怎麼樣呢?孩子遲疑了一下說,“媽媽我覺得不太好,不完成作業的話不會得小紅花”。我被孩子的話逗笑了,看來孩子還是有是非觀的,但是畢竟還是個孩子,看不到不寫作業的危害。

幼兒園孩子為什麼必須要寫作業呢?

第一,隨隨便便就給老師寫條件,允許孩子不完成作業的家長沒有規則意識。

孩子還在幼兒園大班階段的時候,其實是在向小學階段過渡。這個期間,孩子可以不學具體的科目,但是一定要給孩子養成規則意識。比如說按時完成作業是對小學生的基本要求,但是往往幼兒園階段沒有養成這種習慣的孩子上了小學後也會主動找藉口不完成。

家長隨意打破規則意識,就是在誤導孩子可以不遵守規則。家長要堅持規則意識,不要輕易為孩子開這個口,除非有特殊情況,比如孩子生病了,實在是當天無法完成。可以跟孩子說好為了照顧他的身體情況,作業後延,但一定要完成,才能逐步給孩子樹立規則意識。

幼兒園孩子要不要做作業?父母思考背後原因,注意規則意識養成

第二,讓孩子知道承諾的事情必須要做到

有一次,孩子的同班同學把腳丫扭傷了,因為我們是住在同一個樓道里,孩子同學的家長特意來我們家跟孩子商量,讓孩子幫助把每天老師佈置的作業,給他家孩子帶回來。

開頭兩天孩子還挺上心的,一週後就有點不耐煩了,嘟嘟囔囔的說,那個同學死心眼,生病正好可以不寫作業了,為什麼還要這麼認真。

我聽到了沒有直接批評孩子,只是問孩子是不是答應了人家要幫忙?孩子點點頭,我繼續問他是不是答應人家的事情就要做到?孩子也點點頭,那我又問他,是不是答應了老師要認真寫作業?孩子也沒有反駁。問他為什麼,他說答應了就要做到。寫作業是個很簡單的強化孩子實現自己承諾的過程,如果一個孩子習慣於不遵守承諾,那麼可想而知以後會如何。

第三 高質量的完成才能強化孩子的好習慣。

一個幼兒園的孩子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是通過作業來完成的,上了小學後家長往往發現有的孩子很輕鬆,而有的孩子很吃力,其根源就是還沒有適應有規律的小學生活的節奏,導致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如果發展到那種程度,孩子就很被動。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家長就一定要提前為孩子規劃好如何高質量的學習,即讓孩子自己注重作業質量、自己總結遇見的問題、自己學會提問和用什麼方法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幫助他提前做好適應小學生活節奏的準備,改掉幼兒園生活的散漫和沒有紀律性,讓孩子的小學生活有個相對輕鬆的開端,才能形成良好的循環。

幼兒園孩子要不要做作業?父母思考背後原因,注意規則意識養成

好的成績的背後就是好的習慣,孩子的天性是不願意受拘束的,往往對硬性的作業很是抗拒。此時家長一定要堅持讓孩子有規則意識、對自己的承諾負責、強化自己的能力,這才是真正的靠譜的爹媽,而短視的“護犢子”只會讓你毀了親娃。

【我是勵志職場辣媽,多平臺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