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都说蜀中富庶,秦国得蜀中奠定灭六国的基础,而三国时诸葛亮却说益州疲弊,这是为什么?

隋治鑫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益州疲敝,于是很多人就分析益州如何疲敝,这就不免不知所谓。攻克汉中和夷陵之战固然消耗不少,但何以证明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时候蜀汉经济和兵力都跟不上去?顺着疲敝二字往下分析,会产生偏差。

我只提出一个问题:既然益州如此疲敝,魏国也没有进攻,诸葛亮为何不趁机休养生息,而要选择北伐呢?

听我分析。

当时的蜀汉并非疲弊不堪,这从《三国志》可以证明。

《诸葛亮传》: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史书说平定中南后国家以此富饶,我们还说蜀汉非常疲敝就是妄自猜测。三年春开始平定南中,五年写出师表,六年春才开始作战,中间还有三年的休养,国家更富饶才对。

第一次北伐失败,《三国志》注释这么记载:或劝亮更发兵者,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第一次北伐的时候祁山、箕谷两路都多于魏军,兵力不少,谈得上疲敝吗?

诸葛亮平定南中,国家因此富饶,三年后进行北伐,兵力财政是许可的,夷陵之战后蜀汉失去荆州,从此联合孙吴,不再向东用兵,南部也安定下来,只从汉中一处用兵,相比其它两国,实在谈不上疲敝。

《出师表》中的“益州疲弊”,益州指代蜀汉,就像外国也用北京来指代中国一样,疲敝只是形容蜀汉的困境,因为三国当中蜀汉实力最弱,必然是魏国最先考虑的突破对象,后来司马氏派兵先灭蜀汉就是证明。蜀汉国力最弱,人口最少,因此政治上的困境最大,于是诸葛亮用了疲敝这个词,然后接着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天下三分,而蜀汉面临存亡危机,仅此而已。

这也能解释诸葛亮为何不断北伐。吴蜀联盟,吴国在魏国的东边骚扰,诸葛亮就要坚持骚扰魏国的西边,让魏国保持消耗和紧张状态,这样魏国也就没有时间聚集力量来消灭蜀汉,蜀汉得以暂时保全。

更有答案这么写:刘备占据益州时,是公元215年,当时益州人口是百万,而到公元263年刘禅投降时,蜀汉人口居然只有94万了,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蜀汉人口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出现了减少。

这个说法欠于分析。

刘璋的治下只有益州,而蜀汉后来还有汉中和南中,地方更大,人口更多。刘备入蜀时,蜀汉有户二十万,口九十万。历史记载,蜀汉灭国时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但这个户数和人口并不真实。

里面有统计不全的问题。蜀汉投降,官方献上的户数和人口只是纳税的户数和人口,此外的隐匿人口不少,这从280年晋朝太康元年的人口统计中就能发现问题,过了十七年,数字就变成了九十一万户和四百三十四万口。

仅仅十七年时间,人口就能增长快五倍?难道蜀汉时期人们不生孩子,到了晋朝才生?

其实当时有很多人是不计算在内的,比如兵户和吏户,只要有人当兵或者为官,那么全家无需纳税,也就不在户口之内,而投降时甲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这里面就有十几万户,人口约有五十万。此外世家豪族荫庇的部曲和佃客(数量巨大)、国家的屯户(屯田客户)、隐户和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没有计算在内。

太康元年人口暴增,只是多统计了一些隐匿人口,但这也不是全部。

现在一般认为投降时蜀汉的人口不会少于四百万,更有学者统计说在五百二十万。三国时期诸葛亮联吴抗曹,刘备死后两家再没打过,南中安稳,蜀汉只从汉中出兵,蜀中一直太平,半个世纪能出生两代人,说人口反而变少根本不合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