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的真實歷史,明朝後妃遴選之謎

赫赫明朝276年,幼年即位的皇帝和不愛上朝的皇帝也頗有幾位,這樣一來,封建王朝兩大禍外戚和宦官便容易趁機而入、興風作浪。明朝的宦官之禍從明初王振到末期魏忠賢,屢禁不止,愈演愈烈,反而後妃、外戚之禍卻很少,反而出了幾位賢后,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這得益於朱元璋的后妃選拔遴選制度。

“大明風華”的真實歷史,明朝後妃遴選之謎

安以軒飾演的明朝宮女

在明朝建國之初,由於政治需要,朱元璋與與眾多貴戚聯姻,比如朱棣妻子為開國功臣 公徐達之女等等。隨著朱元璋立國日深,大權在握,他深知許多朝代外戚亂政之危害,因此,其下令“天子及親王后妃宮嬪等,必慎選良家子而聘焉,戒勿受大臣所進,恐其夤緣為奸,不利於國也”,確立了選取良人入宮為妃的規定。所謂良人,即是指民間出身清白人家的具有賢良淑德品質的女子,也就是說最好是家世清白的小戶女,沒有政治背景,就不會和朝臣勾結,所以明朝大部分后妃都是小家碧玉。(其實他也頗有預見性的立了塊 )

朱元璋為何這樣做,一來是不希望外戚干政,二來是希望平民家中的女子,能夠給後宮帶來勤儉持家的好習慣(這個估計夠嗆)。洪武元年,朱元璋就發佈《女訓》用來管理后妃,具體是這樣的:

“大明風華”的真實歷史,明朝後妃遴選之謎

眾女待選

首先是“海選”。

當皇帝和皇子到了大婚年齡時,皇宮都會派遣宦官到全國各地挑選年齡在13到16歲之間的少女,可多至5000名,由皇家支付路費,到京城進行第二輪選拔。

然後是“初選”。

初選的第一步要從外形外貌將不合格的少女淘汰;第二步是細看每人的五官、頭髮、皮膚以及音色、儀態等,只要有一項不合規定,便被淘汰;第三步太監們還要用尺子細量少女的手足,還會考察少女的步姿與風韻。到這時幾乎只剩下參加人數的五分之一了;第四步,將留下來美女引入密室,由年長有經驗的宮娥們脫光衣服細看察體,身上不能有一絲疤痕,肌膚必須細膩光澤。這樣選定入宮遴選的名單。

接下來是“複選”。

由皇帝派遣的宦官,詳細觀察留入宮中的美女1個月;依據她們的性情言語,判斷性格是否溫柔敦厚,是否具有智慧並且賢惠。據此,再篩掉部分女子,確定最終的晉級名單。

最後是“終選”。

就是由皇太后或太妃從晉級名單中則最優秀的女子3名左右給皇帝自己挑選,讓其確定皇后花落誰家,當然也會則優秀的為親王、皇子妻妾。基本上被留入宮中的女子,即使沒有被選上,也會被賜予金銀讓其返家自嫁,也是非常榮耀,並不愁嫁的。

“大明風華”的真實歷史,明朝後妃遴選之謎

大明風華中朱瞻基最後選太孫妃場面

這就是明朝後妃選拔,這種海選加實際觀察法還是頗有實效的,明朝後妃大多容貌端正、賢良淑德,基本沒有後宮干政之事。

所以,如果生在明朝,賢良貌美,身家清白的小戶之女比起大家閨秀更容易被皇家選走,鯉魚跳龍門,獲得三代追封,榮耀全家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