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重白骨,萬具死屍,清朝的土地制度會吃人啊!

重重白骨,萬具死屍,清朝的土地制度會吃人啊!

悠悠萬事,以農為本

重重白骨,萬具死屍,清朝的土地制度會吃人啊!

一部中華史,便是數千年的農業社會史。在這裡,農民是社會的主體,農業是社會的基石。歷代統治者對此有清晰認識,是以“士農工商”排名中,農處於榜眼位置,僅次於士,即官僚人才。從宏觀層面,積極扶持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土地,土地是農業的根本,一個政權採取何種土地政策,能否得到土地所有者的支持,往往關係到這個政權的興衰成敗。最明顯的例子便是明末起義,起義軍的口號“均田免賦”,就是讓耕者有其田。這口號讓無數流離失所的災民與世代遭受地主欺凌壓迫的佃農看見了生活的希望,深得民心,他們紛紛揭竿而起響應義軍,最終推翻了明朝的統治,建立了大順政權。

清朝土地制度

清朝統治者深知,自己能佔據花花江山,統治億萬黎民,實乃藉助明末起義的東風,僥倖獲勝,若無李自成神助攻,至今仍在邊陲苦寒之地狩獵遊牧。以大明之人力物力,窮追猛打,能偏安遼東一隅已暗自竊喜。躍馬中原,誓師嶺南,不過是女真給自己畫得一副旖旎畫卷,鼓舞一下人心士氣而已。歷史很是玄妙,無意間給了八旗一次機會,八旗也牢牢把握住了這次千載難逢的天縱良機。明末的瘟疫肆虐,李自成的逆天反叛,吳三桂的引狼入室,種種陰差陽錯機緣巧合,成就了清朝。當然,與階級矛盾尖銳,統治階層驕奢淫慾,國庫空虛等許多因素也有莫大關係。

重重白骨,萬具死屍,清朝的土地制度會吃人啊!

滿清入關後,打土豪,分田地,接管了大明的江山,順手把各藩王的如花美眷瓜分殆盡,每日醉生夢死逍遙快活,過了幾天神仙日子。快樂是生活最好的調味劑,但凡事過猶不及,一昧沉溺快樂,失去警覺之心,江山社稷就岌岌可危了。是以古人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如何統治如此龐大的疆域與人口,是擺在統治者面前的一道迫在眉睫的難題。清朝統治者吸取明朝覆滅教訓,勵精圖治,組織了一幫專家學者,認真研究,後來發現,明朝的社會制度,其實非常適於統治龐大的帝國。當下依樣畫葫蘆如法炮製,主體框架全部照搬,自己砸幾堵牆開幾扇窗就好,是以清朝的土地制度幾乎是明朝的承繼延續。

重重白骨,萬具死屍,清朝的土地制度會吃人啊!

清朝土地整體分官田與民田兩大類,這是封建土地制度的根本,歷代基本均是一脈相承。由此也衍生出社會的兩大基本階層,官僚地主階層與平民階層,這兩大階層利益基本是零和博弈,一階層巧取豪奪,另一階層就相應失去,兩者之間的矛盾貫穿了封建社會始終。官田又分為莊田,屯田,營田等多種形式。民田則相對簡單,從字面意義理解,便是民間私人佔有的田地。

官田昏亂,民不聊生

重重白骨,萬具死屍,清朝的土地制度會吃人啊!

官田的來源亦是多樣,一是明朝各藩王領地,傾巢之下,焉有完卵,大明滅亡,各地藩王的勢力自也是冰消瓦解任人宰割。二則是八旗圈地,利用武力強行搶奪,從民間私人手裡掠地。三是帝皇的賞賜,皇帝作為全國土地的所有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擁有最高的裁決權,可隨心所欲的分配土地。官田裡比較典型的便是皇家園林,比如《還珠格格》裡皇帝狩獵的場景,便是在自家廣袤獵場裡的一次華麗盛宴。民田來源主要也分為三種形式,一是繼承,家族遺傳。二是買賣,三是新開墾荒地。官田與民田之間的界線並非涇渭分明秋毫不犯,二者亦時常相互轉化,清朝常常出現官家巧立名目侵佔民田,以及高官經過若干手段損公肥私的行為。可見清朝土地制度的核心是權力,權力越高,佔有的利益越多,攥取的土地也就益多。

封建主義不等於資本主義

尤其值得一提的便是,清朝的土地私有與資本主義的土地私有,二者並非一個概念。資本主義的私有,是得到法律保障的,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而封建社會的私有,僅僅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契約,私有者的利益並沒有切實保障,他們隨時可能失去自己的土地,可能只是因為官方的一紙公告。當代的土地國有制,禁止地主私人佔有土地,實質上阻止了財富向少數人手中集中,而讓大多數人分享社會財富,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重重白骨,萬具死屍,清朝的土地制度會吃人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