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唐詩一陣風,不僅送來春花爛漫與黃葉飄飄,還驅散了所有陰霾


一首唐詩一陣風,不僅送來春花爛漫與黃葉飄飄,還驅散了所有陰霾


過年,本來是一個普天同慶的大好日子,但卻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橫空出世,使這個新年平添了幾分陰霾。無數的醫護人員放棄了休假,奔赴救死扶傷的防疫第一線;數不清的善心人士捐錢捐物,默默地為抗擊新型肺炎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心力;而所有的普通市民也放棄了全部的傳統禮儀,紛紛閉門謝客,不再為社會增加壓力。

雖然當前的形勢頗為嚴峻,但相信在全國人民眾志成城的努力下,必定會戰勝病毒,為這個新年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而作為一名普通市民,筆者除了靜靜地待在家裡,只能為大家介紹一首唐詩,希望詩中的清風能夠吹散所有的陰霾,讓我們可以早日走出家門,迎接新的開始。


一首唐詩一陣風,不僅送來春花爛漫與黃葉飄飄,還驅散了所有陰霾


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本詩的作者李嶠堪稱是初唐時期的一位奇人。他二十歲時就高中進士步入仕途,一生中曾經輔佐過包括武則天和唐玄宗在內的五位帝王,並三次登上宰相的寶座。而在文學史上李嶠也是一顆璀璨的明星。

根據《新唐書》的記載,他十五歲時就將“五經”爛熟於心,中舉後又以才名聲動京畿,與駱賓王、劉光業並稱於世。到了中年,他與蘇味道、杜審言、崔融合稱“文章四友”,堪稱當時的文學大家。晚年時期,他更是因為德高望重而被稱為“文章宿老”。下面就讓我們來細細的品味一下這位初唐才子詩中的習習清風。


一首唐詩一陣風,不僅送來春花爛漫與黃葉飄飄,還驅散了所有陰霾


詩人在開篇就描寫出秋風的颯爽英姿,即“解落三秋葉”。本句中的“解落”就是散落的意思。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呂氏春秋·仲秋紀第八》中,即“義則敵孤獨,敵孤獨,則上下虛,民解落”(白話:我們仁義,就會孤立敵人。而敵人被孤立,就會虛弱,老百姓也會離開他們)。而“三秋”就是指整個秋季(孟秋、仲秋、季秋)。

秋風起,黃葉舞,這是秋季所獨有的景緻。雖然它代表了蕭瑟和悲涼,但卻沒有人可以否定這是一幕悽美動人的場景。而“解落”兩個字則刻畫出樹葉由高處落下時的悠揚姿態,讓人彷彿置身於“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氛圍之中,一時感慨良多。


一首唐詩一陣風,不僅送來春花爛漫與黃葉飄飄,還驅散了所有陰霾


“風”與一般的景物不同,它不屬於某個特定的時期。一年四季,每個季節中都少不了它的身影,所以詩人接著又寫到“能開二月花”。本句中的“二月”其實就是代指春季,這種借代的寫作手法在唐詩中比比皆是,譬如“二月春風似剪刀”。

在秋天,風代表著結束,所以落葉飄飄引人傷感;而在春天裡,它又是一切的開端。在春風拂過,萬物復甦的時候,詩人截取了開花這個典型的春季畫面,讓讀者體會到春風所帶來的驚喜。


一首唐詩一陣風,不僅送來春花爛漫與黃葉飄飄,還驅散了所有陰霾


通過春秋兩季的變化,詩人寫出了風的作用,於是在接下來的詩句中,開始著重描寫風中的場景,即“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在江面上,狂風捲起千層浪花直衝霄漢,令天地失色;而在竹林外,所有的竹子都躬身迎接“風”的大駕光臨。

在最後兩句詩中,詩人抓住了兩個典型事例來描寫風行天下,睥睨萬物的畫面。首先是通過江水寫出了狂風大作時浩大的場面,而浪高千尺正是對風力的肯定和讚揚。其次藉助竹子刻畫出微風溫柔的身姿,躬身施禮的青竹與輕柔、溫和的微風相得益彰,彼此呼應,營造出一種風輕竹搖曲徑幽的氛圍,對“風”這種景物進行了全方位、立體式的描繪。


一首唐詩一陣風,不僅送來春花爛漫與黃葉飄飄,還驅散了所有陰霾


靜閱閒話

縱觀全詩,詩人僅僅用了20個字就把“風”完美且全面地呈現在讀者的眼前。前兩句詩通過對春秋兩季的描寫,展現了風無視時間季節,時刻縈繞在世人身邊的特性。而從秋季的落葉蕭蕭到春天的百花爛漫,詩人用一喜一悲表達出他對“風”這種景物複雜的感情。

後兩句詩則從空間上再次肯定了風的無處不在。無論是遼闊的大江,還是清幽的竹林,都有它出沒的身影。它時而是肆虐天地的大魔王,時而是穿林無聲的小頑童,為世人帶來了無窮的驚喜。而在藝術形式上,詩人完全採用對仗的修辭手法,增加了詩歌的韻味和可讀性。

參考資料《全唐詩》《新唐書》《呂氏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