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豫剧史上不能忘记的老人——杨兰春


也许你不懂戏剧,但你肯定知道豫剧;也许你不知道杨兰春,但你肯定听说过《朝阳沟》。

河南豫剧史上不能忘记的老人——杨兰春

豫剧《朝阳沟》海报

豫剧《朝阳沟》作为杨兰春的代表作,自1958年诞生至今久经磨炼,仍然活跃在舞台上。 

河南豫剧史上不能忘记的老人——杨兰春

《朝阳沟》编剧杨兰春

用7天时间创作出《朝阳沟》,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背后有它的必然因素,杨兰春种过地、要过饭、做过学徒、演过戏、打过仗,还在中央戏剧学院进修过,理论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结合,使《朝阳沟》的人物性格鲜明、语言朴实,有浓厚的中原文化气息。

河南豫剧史上不能忘记的老人——杨兰春

杨兰春作品

同时,它的唱腔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形成了新的唱腔风格。《朝阳沟》熏陶了一代人的情操,至今在全国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河南豫剧史上不能忘记的老人——杨兰春

杨兰春《朝阳沟》手稿

《朝阳沟》是豫剧乃至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杨兰春把豫剧现代戏的发展推向了成熟。在河南的戏曲舞台上涌现出过许多一流的舞台艺术表演艺术家。

河南豫剧史上不能忘记的老人——杨兰春

杨兰春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但是,在这些表演艺术家的背后,同样有一大批戏剧工作者在默默地辛勤耕耘。在河南戏曲史上,有一位老人是不能忘记的。他,就是杨兰春。

河南豫剧史上不能忘记的老人——杨兰春

杨兰春在河北武安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杨兰春就立下了遗嘱:丧事一切从简,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要麻烦别人。骨灰分两部分,一部分要撒到登封‘朝阳沟’,因为这是他当年创作的地方;另一部分,要撒到河北武安,那片土地是他出生的地方。

河南豫剧史上不能忘记的老人——杨兰春

李树建

李树建(河南省剧协主席、省豫剧二团团长)

杨老师是我最尊重的老一代艺术家,是他编剧、导演的《朝阳沟》把豫剧推向了全国。他的去世,是河南文艺界、中国文艺界的重大损失。杨老师是我们晚辈学习的榜样,他是河南豫剧的一面旗帜,我们一定继承他的遗志,把河南豫剧推向世界。

河南豫剧史上不能忘记的老人——杨兰春

汪荃珍

汪荃珍(河南省豫剧三团团长)

为迎接1986年在香港举行的“中国首届地方戏曲展”,杨老曾为我排了一部《香囊记》。他只给我两次机会,说如果排不好,就不让我再演他的戏。他的严谨和对艺术的执著,容不得人有半点松懈。他是一个草根编剧、导演,也是一个真正有品位的好编剧、好导演。他是我心中至高无上的好导演、好老师、好前辈。杨老师为三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三团的骄傲,是豫剧的骄傲!

河南豫剧史上不能忘记的老人——杨兰春

刘敏言

刘敏言(省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评论家)

《朝阳沟》是伟大的丰碑,他是中国戏曲现代戏的先行者,实践者。从某种意义上讲,《朝阳沟》是难以超越的、是永存的。新版《朝阳沟》国家大剧院演出,如果杨兰春老师能看到《朝阳沟》在中国最好的艺术殿堂演出,一定会非常欣慰。他是生活的歌者和强者,不管人生多么短暂,他留给我们的财富是非常宝贵的,他的音容笑貌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河南豫剧史上不能忘记的老人——杨兰春

齐飞

齐飞(著名剧作家)

《朝阳沟》对豫剧的现代戏来说,是一座丰碑。半个世纪,老少皆知。这是无法逾越的。他是戏曲现代戏创作的先锋和奠基人,他是河南戏剧界创作的一面旗帜。他的去世是剧坛的重大损失。他常常告诉我:“生活有多深,水平有多高。”这成了我的座右铭。

河南豫剧史上不能忘记的老人——杨兰春

高洁

高洁(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朝阳沟》中饰演拴保娘)

从我个人的成长来说,老杨哥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从省豫剧三团的建设来说,老杨哥更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堪称《朝阳沟》之父。艺术上他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在排练场上我们都很怕他,生活中他又是和蔼可亲的兄长,我们很少叫他的官衔,都是老杨哥老杨哥地叫,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

河南豫剧史上不能忘记的老人——杨兰春

柳兰芳

柳兰芳(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杨兰春代表作《小二黑结婚》等剧主演)

跟杨老师合作几十年,老师更像我们的老父亲。当年排《小二黑结婚》时,我刚走出校门,只有十七八岁,演《刘胡兰》时也只有十八九岁。没有生活经验,能够完成角色、成名、受到观众喜爱,90%来自杨老师的帮助。杨老师自己生活特别简朴,对同志却非常关心。当年排《刘胡兰》时,我嗓子上火了,他特意买来鸡蛋和白糖,说可以降火。

河南豫剧史上不能忘记的老人——杨兰春

朱超伦

朱超伦(著名作曲家、戏曲评论家)

豫剧现代戏从不被观众了解和认可,到最后被观众接受和喜爱,《朝阳沟》是功不可没的。杨老师为人耿直,对工作不徇私情,选演员完全从戏出发,对人亲和力很强,对艺术非常执著,毫无保留。

河南豫剧史上不能忘记的老人——杨兰春

杨华瑞

杨华瑞(《朝阳沟》中“银环娘”扮演者)

创作《朝阳沟》的时候,现代戏非常少,是他带我们走出来。没有他,(河南省豫剧)三团也走不到今天。最后一次见面是纪念《朝阳沟》50岁生日时,当时看到大家到来,躺在病床上的杨老突然清醒起来,清楚地叫出每人的名字、饰演的角色,而且,好几天没有吃饭,竟然一口气吃下一碗面条。我们这一批人已走了好几个,现在老杨也走了,希望他们能在天国会面,也希望现在的年轻演员能好好努力。

河南豫剧史上不能忘记的老人——杨兰春

杨银环

杨银环(《朝阳沟》的女主人公原型)

2007年以前,我经常去城里看他,每次去他家,吃啊喝啊他都安排妥当,还不让俺给他带东西,俺也不好意思总麻烦他——他真是一个好人,兢兢业业干了一辈子,家里还普普通通的,一件名贵的东西都没有。

河南豫剧史上不能忘记的老人——杨兰春

郭兰英

郭兰英(著名歌唱家)

07年在河南中医院病房,在他耳边唱歌剧《小二黑结婚》名段。我们是曾在一起创作出,中国歌剧院保留节目的人,分别了近55年后再次相见,当时的场景让我非常感动。

河南豫剧史上不能忘记的老人——杨兰春

马金凤

马金凤(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

杨兰春是个非常好的导演,他艺术水平高、人品好,永远是我艺术上的老师、生活中的兄长……50年交往过程中,杨兰春始终对我的豫剧表演有着极高的要求和期望,每次见面,聊的话题永远离不开豫剧。让我至今难忘的是,1982年拍电影《花打朝》时,我好了妆不方便吃饭,只好饿着肚子拍戏,杨兰春细心地给我买来了巧克力,化在水里喝下去,既能不破坏妆面,又能补充体力。杨导演是真正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在演员面前没有半点大导演的架子,他永远是我的好导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