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严苛的文官制度阴影下,明代文人笔下的明代文学

自古以来文人读书大多以考取功名为最终目标,文人所学所想或多或少都会向科举考试文官制度所偏移。清代科举考试与选官制度在文学中起到了导向的作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文学发展。

在明代严苛的文官制度阴影下,明代文人笔下的明代文学


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之下,文人与知识分子均由朝廷所控制,要求士夫为君所用,政治因素是影响文学发展诸多因素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明代文人与知识分子的思想与行为便均受科举考试文官制度约束与影响,在科举考试与文官制度的主导下进行。

"其后一二年,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与祠部陆员外书》

一、 明代文官制度的基本概念

明代文学的创作者与各朝代相同,大多都是在位的官员或者寻求仕途的文人与知识分子。在明代官方思想儒家陈朱理学的影响下,明王朝的制度约束要远超前朝。在对于文人与知识分子寻求仕途过程中相关管理的规定,逐步构筑成了明代的文官制度。

在明代严苛的文官制度阴影下,明代文人笔下的明代文学


文官即通过王朝所设立的文职入仕途径而获得官职的官员,明朝文人与知识分子进入仕途最好的办法便是通过科举考试。文官与武官进入仕途的途径不一,在朝廷中所掌管的事务也相去甚远。

国家事务性质有别,国家大事应分文武而治,朝廷百官应各领其职,互不相干。文官在封建王朝中承担着非军事职务的工作,小到地方郡县,大到国家政事,都由文官处理。但封建王朝多有战事,战时武官短缺战事吃紧时军事指挥职务也多由文官顶替。

社会的各个方面均由王朝管理者所控制,国家管理必有理可依有制可寻。无论何种事务均应遵从王朝管理者的制度要求进行,不遵从国家制度即反抗统治者的管理。明代为保证文官选拔与晋升过程的稳定,对于文官制度也有着相当明细的规定,奖惩分明以保证制度的施行。

王朝制度是保护统治者权利运行的法律保障,巩固皇权至上的根本。制度用以对人民的行为进行规范,对民众起引导作用,以形成社会共识。制度制约着人民的行为选择与价值判断,以确保社会稳定。明代文人遵从着三年一科举的制度,怀揣着高中状元以一飞冲天的理想。

文官制度是为了更好的管理文官而制定的章程,是对文官行为的要求与规范。明代文官制度总共分为五个方面,一是考选关于文官官员选拔科举考试制度的管理;二是品级关于文官官员品级制度的管理;三是俸级关于文官官员俸禄制度的管理;四是考绩关于文官官员标准考核成绩制度的管理;四是铨选关于文官官员官吏任命制度的管理;五是监察关于文官官员检查考核制度的管理。

"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荀子》

文官制度亦是封建王朝人才管理的制度,以此而言可分为人才选拔与人才管理两个方面。封建王朝通过科举考试等多种途径选拔录用人才,对人才奖惩升降、工资福利等方面进行管理的具体环节便构筑了人事管理制度。

二、 明代文官制度下的明代文学

文学源于文人与知识分子的笔下,中国古代文人与知识分子又受统治者文官制度的影响,文学深受政治统治者的影响。

明太祖时期政治稳定,为加强中央统治,清除有功之臣、澄清吏治。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中央分六部,六部由皇帝直接统领;地方设立三司,三司分管地方,以避免地方割据,由此构建统治秩序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明代吏部统领天下文官,全面掌管文官选拔、管理等相关事宜,建立了独居明代特殊的文官制度。除吏部全面掌管文官外,礼部负责掌控科举考试以选拔官员,督察院负责官员例行考核与监察工作辅助吏部。

明太祖为更好的加强对文官的掌控,大力推广陈朱理学,以加强对文官的思想控制,另一方面以严刑律法加强对文官的约束,明代文学一直处于低谷期,诗文不振。直到明朝后期严嵩乱政,文官制度混乱宽松,明代文学才得以短暂活跃。

在元末明初时期,明代文学也曾呈现短暂兴盛,诗文繁多,文学发展活跃,《三国志演义》、《水浒传》更是诞生于这个时期。可惜明太祖稳定政治后,加强文化控制,不为朝廷所用之文人皆不得善终。朱元璋在思想方面推广陈朱理学,在科举选官方面主张八股文,在日常生活方面大兴文字狱。明初短暂的文学兴盛很快便沉寂下来,明朝文学陷入低谷。

明末之际,严嵩乱政,帝王统治宽松,文官制度陷入混乱,明代文学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顶峰。诗文领域、白话小说争奇斗艳,《西游记》、《红楼梦》也相继诞生,催生出了无数才子佳人,文学方面甚至呈现出远胜前朝的雄奇景象。

在明代严苛的文官制度阴影下,明代文人笔下的明代文学


论起荣华富贵,原不过是过眼烟云,但自古圣贤,以人品根柢为重。

文学本应是创作者生活的写照,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诉求,可在封建王朝统治者的控制下,文学深受文官制度的牵制与影响。文人与知识分子的言行深受制度的约束,制度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文人的创作。

文学是文官制度的真实反映,文学创作中表达着文官制度所想要传达的信息。文学是制度的文学, 它是创作者在文官制度下主观化之后的创作。

三、 科举考试下的明代文学

科举考试是文人做官的唯一途径,一旦高中状元便一飞冲天,以进士出身亦是明代文人的第一追求。

在明代严苛的文官制度阴影下,明代文人笔下的明代文学


明代科举以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在《四书》、《五经》内命题。文人想要在科举考试中展露头角必须研习儒家经典,揣摩圣人之。科举考试满足了王朝统治者禁锢思想的目的,可如此选出的文人多是庸才。

文人与知识分子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他们自幼便为考取功名而读书。在幼年时期便已深受科举考试内容的毒害,所学多为儒家经典,空有应试本领而无才能。

"学术至此其又可悲也"《癸亥南监季考》

明朝科举考试的制度设计直接导致明代文人与知识分子文学素养低下,对前代优秀文化成果吸收与继承较少。将全部精力付诸于应付科举考试之上,文学积累薄弱,文学鉴赏能力与以艺术修养低下,导致明朝中期文学创作上几乎处于空白。

在明朝科举为上的社会背景下,部分家族甚至不允许子弟接触文学作品,只以科举为目的熟读经文。文学教育的缺失到时无数明代学者晚年叹息,悲痛不已。

在明代严苛的文官制度阴影下,明代文人笔下的明代文学


文人与知识分子在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之前学习四书五经、八股文,在进入仕途之后投身文学创作的文官仅占极小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在进入官场之后无科举之忧,可以随意发展个人兴趣,领略前代文学之魅力,以抒发官场生涯感慨为主。

四、 考核制度下的明代文学

科举考试决定着文人与知识分子的出身,在进入仕途成为文官之后,考核制度便与仕途生涯息息相关。明代考核制度每三年进行一次,直接影响着官员的升迁与降黜,以加强统治者对于官员的管理。

明代官员考核制度主要分为两部分,分别是考满制度与考察制度。考满制度由吏部负责,主要考察官员在任期间政绩如何;考察制度由吏部与督察院共同负责,主要考察官员在任期间功过情况。明代官员考核制度对官员评价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仕途前景,在明代文学作品中也多有表现。

明代官员考察对象由京官与外官的不同,考核机制也有所区别。京官居于京都之内,考核相对简单;外官离京都较远,考核不便。明朝针对外官考核制定了相关规定,将考核与赴京朝觐相结合。

"凡外官三年朝觐"《明会典》

外官朝觐考核时官员赴京路途遥远,赴京心态在路途中难免变化,一些记录情感的抒情文学由此而生。

在明代严苛的文官制度阴影下,明代文人笔下的明代文学


外官考核制度严苛,其目的在于黜退官员,促使官位得以空缺,以保证选考制度中选中的官员有官位可顶,使得官员制度得以正常运转。

仕途升迁之喜、贬谪之悲无论何时都是文人笔下的一大主题,朝觐制度为明代文人与知识分子的创作提供了一大创作缘由。明代朝觐考察的固定性也催生了一系列诗文的产生,这类诗文被称之为入计诗。入计诗是明代特有的文学产物,每三年朝觐考察便创作一批。

制度是规范社会运行秩序的法则,制度是民众行为与心理的规范,制度是文学创作的导向。研究一个时代的文学,制度因素的研究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制度决定了整个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念,进而影响力文学创作的诞生。明朝中期严苛的政治制度便导致了明朝中期文学创作的沉寂。

参考文献

《明代官员的致仕制度》

《明会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