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自成兵败的历程入手,探析我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失败的必然性

引言

明朝末期政治黑暗、赋役沉重,再加上灾情严重、饥民遍野、社会阶级矛盾极其尖锐,社会各阶层普遍出现希望改朝换代的思想,针对这种思想李自成抓住时机,听取了李岩的建议,提出了一系列对于百姓有利的政策,带兵起义,赢得了广大贫苦百姓的支持,人民纷纷参军,增强了其军事实力,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发展。

《明季北略》中记载:"先是元年,米脂人李自成性狡点,善走,能骑射,家贫为驿书,闻王嘉允反,往投焉。后推高迎祥为首,称闯王。"

崇祯十三年的时候,李自成带兵攻下了河南,当即在军队中下令,不得屠杀平民百姓,不得奸淫妇女。进入湖广地区时提出了"不杀虏,不催科,较士安民"的主张,而当他们攻入北京城时,又下发了安民诏书,对于违反军法,欺压百姓的士兵,当即被处死示众了,以示军队纪律的严明。随着这些举措的实施,也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因此出现李自成大军所到之处各州县不攻自破的局面。

由李自成兵败的历程入手,探析我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失败的必然性

李自成

李自成还提出"社科目试士",大量选拔知识分子入朝为官,种种措施使很多地主迫于形势倒向了农民军,认为李自成就如汉高祖、明太祖一样,只是改朝换代,不会影响他们的利益。李自成攻打居庸关,明朝的守关总兵唐通未战变降,这种情况在战争中经常发生。一方面是明朝拖欠军饷,军队积怨已久;另一方面是李自成的政策,策反了很多明朝的军队。可以说前期农民军是得人心的。

但是随着战事的发展,军队数量越来越多,光靠追赃助饷不足以维持庞大的军队开销,于是在追饷的过程中,不加区别,随意抓捕官绅进行拷打,伤及无辜,并由大顺政权二号人物刘宗敏设立比饷镇抚司,多采用严刑拷打,引起了地主官绅们的强烈不满。李自成率领军队经过十五年的艰苦奋斗,推翻了腐败的明王朝,建立了"大顺"农民政权,但是登基仅仅四十二天天就丢了江山,其中的原因值得令人深思。

由李自成兵败的历程入手,探析我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失败的必然性

李岩

领导政策的失误,军纪涣散

明朝的一些降官、降将,投靠农民军本是为了保住自家性命财产,结果在追饷的过程中家财尽没,性命不保,所以含恨在心,只是迫于农民军势大,一直隐忍等待时机。对于一般百姓,农民军也进行任意逮捕,抢夺财物,百姓苦不堪言,因此农民军逐步失去群众基础。在后期战争中李自成退出北京后,各地降将认为时机已成熟,纷纷反叛,追杀大顺政权在当地的驻军和官员,穷苦人民由于也受到农民军的掠夺,不再响应农民军号召。

《甲申传信录》中记载:"明日复至刘宗敏所,以次论赃;一品累万,以下至七品累千。能,即立搜进之;不能,即加严法。一府不可悉容,分置伪将军田虎、制军李遇。而二将转属郭李诸部将,共加刑杖。"

由李自成兵败的历程入手,探析我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失败的必然性

刘宗敏

农民军一部分是由农民、小生产者组成,他们受到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走投无路揭竿而起,另一部分是吸收马贼、强盗、叛卒等建立起来的。他们饱受压迫,为了能够吃饱穿暖,在李自成的带领下与统治阶级作战,这时候的农民军为了生存,士不畏死,战斗意识很强,虽没有经过严格的正规军事训练,但以战养战,战斗经验越来越丰富。逐步从被官兵打,到打官兵,完成了由败到胜的转变。

李自成在军纪上要求严格,使农民军经过血与火的洗礼,真正成为一支纪律严明的铁军。然而进入北京城后情况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军的士兵大多为穷苦百姓出身,没有见过如此繁华的地方,开始逐渐贪图安逸,战心日衰,再加上领导者的迅速腐化致使上行下效,无人再在军纪上再对其进行约束,士兵们开始贪图享乐,人人想着衣锦还乡。如此以来战斗力急剧下降,最终在以后的战争中,屡战屡败。

由李自成兵败的历程入手,探析我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失败的必然性

袁宗第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目光短浅

大顺农民军领导集团占领北京后以为天下已太平,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失去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开始腐化,沉迷于享乐之中。李自成占领北京后,身居金碧辉煌的大殿上忙于庆祝胜利,整天与部下饮酒作乐,而不顾满洲贵族对中原的虎视眈眈和明朝残余的五十万大军的存在。思想上仍存在小农意识,占领北京后并不是把北京当做自己政权的领地,而是对其进行掠夺,宫中的宝物使其恋恋不舍,宫内的美人更使其难以割舍。

李自成采纳牛金星的建议,分文武百官每人美女若干,主帅如此手下将校更是如此,一些将校、士兵对宫女进行劫掠,更甚者强抢民女,更甚者李自成对原明将吴三桂父亲吴襄进行拷打索饷,并掠走吴三桂爱妾陈沅,致使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背民族之大义,勾结清兵南下。

由李自成兵败的历程入手,探析我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失败的必然性

牛金星

《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自成叱去之。贼分宫嫔各三十人,牛金星、军师宋献策等亦各数人。宫人费氏,年十六,投眢井,贼钩出之,见其姿容,争相夺。费氏绐曰:我长公主也,若不得无礼,必告汝主。群贼拥之见自成。"

不仅农民军领导集团腐败,而且在追赃过程中,大顺执法人员也以权谋私,致使很多反动人员逃之夭夭,为以后叛将的再次反叛埋下伏笔。农民军内部领导集团成员之间的斗争是起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大将都认为自己是功臣,互不听号令,在领导过程中出现混乱,李自成定州大败后,传言河南全境反叛,李岩请兵去镇压叛乱,牛金星挑拨离间,向李自成进谗言,李自成在危难之时失去了领导者的冷静,听信谗言杀害了李岩及其弟李牟。这使农民军内部产生裂痕,人心不稳,无心再战,在以后的战争中屡战屡败。

由李自成兵败的历程入手,探析我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失败的必然性

陈圆圆

错误估计政治形势,兵败国亡

在军事上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后没有采取稳打稳扎的政策,没有很好的治理所占的领地,而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攻取大明江山如探囊取物,但没有想到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犯了冒进主义错误。大举进攻北京,其当时总共兵力二十万左右,长途跋涉,给养不足,仅靠一时之威一路打到北京,但由于所占之地需要派兵把守,进北京城时,兵力仅大约八万,战线拉的太长兵力就显得相对单薄,明朝余部在各地不断反击,使所占地不能很好的巩固和发展。

李自成的大顺军多为农民,马贼,强盗等组成,更喜欢流动战术,其擅攻不善守,李自成并没有注意到这点,所部不加以锻炼守城,吴三桂重新带兵杀回山海关,数日破城,一方面说是兵力悬殊太大,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部队不善于守城。李自成仅仅派几千士兵去守战略地位很重要的山海关,而忽视关外满州铁骑的虎视眈眈和吴三桂返回攻城等突发事件,可看出李自成在军事上麻痹大意,和战略布局的失误,最终酿成大祸。

由李自成兵败的历程入手,探析我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失败的必然性

吴三桂画像

《明史》记载:"初,三桂奉诏入援,至山海关,京师陷,犹豫不进。自成劫其父襄,作书招之,三桂欲降。至滦州,闻爱姬陈沅被刘宗敏掠去,愤甚,疾归山海,袭破贼将。"

李自成自山海关大败后撤回北京,仅登基一天便做出错误的决策下令西撤,他没有坚守北京的决心,只是想着家乡而没有从大局着想,没有注意到占领北京的重要性,放弃北京不仅使大顺政权失去了军事上的主动权,而且失去了政治上的优势和人心的凝聚力。当李自成占领北京后,社会各阶层很多人前来投靠,希望为新朝效力。然而当李自成率军撤出北京后,这种优势迅速丧失,各地势力认为农民军已败,纷纷叛乱,杀害大顺政权地方的官员和军队,使农民军陷入被动。

评价

李自成的大顺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进了北京城,颠覆了统治中国二百七十六年的朱明王朝,但是李自成在北京当皇帝仅仅四十二天便仓皇逃出北京,惶惶如丧家之犬一般,之后但战争之中,大顺农民军也基本上都是屡战屡败,不得不说其领导者李自成必须负很大的责任,他的政策失误是导致农民军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自成起义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李自成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可以认为是内部原因,这主要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所导致的,他们不是社会新生产力的代表,思想上具有浓厚的保守的小农意识,没有先进的领导思想,一旦富贵这种意识便表现出来,争权好利、麻痹大意、不思进取等。如果当时李自成能够认识到自身内部的缺陷并做出适当的调整,历史可能就会改写。

不过历史就是历史,是已定的事实,不可能会被改写,而向李自成这样的农民起义,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之中,数不胜数。可以说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起义都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尽管有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旧政权,建立起新王朝。但是,这样的政权不是被封建势力打败,就是向封建政权转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民起义仍然失败了。

农民起义往往都是一时性的起义,因为受不了朝廷压迫,故而起义造反,所以他们往往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他们目光较为短浅,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即使可以成功,也不注重政治建设,而是贪图享乐。农民起义前期,起义者往往会制定一系列的利民政策,而到了后期,一但起义者获得了权势,他们就会渐渐的腐化,变得如同统治阶级一样残暴,这也是农民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归根结底,农民起义之所以无法成功,是因为农民阶级本身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明季北略》、《明史纪事本末》、《甲申传信录》、《明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