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萬兵僅有四萬——明末為何堅決不改革毫無戰鬥力的班軍?


明朝軍隊戰鬥力如何,是今人對明朝歷史的一個熱門爭議點。薩爾滸之戰後,明軍敗多勝少是事實;明軍擅長火器,以此擊敗大清八旗也是事實。

明朝軍制並不複雜:京城三大營,作為征戰主力和拱衛京師力量,名額14萬兵力;三大營大部分為由各地衛所軍戶抽調組成的班軍。

本質上明軍就是府兵制。區別在於明軍是軍戶府兵制,隋唐是民戶府兵制。隋唐是全民出兵、出糧。明朝是軍戶出兵、民戶出糧餉。從全體徵調變為分工配合作業。

那麼明朝軍制存在哪些弊病呢?為什麼明軍在明末在佔有技術優勢下節節敗退呢?

本文通過天啟2年4月到天啟3年擔任天津巡撫李邦華天津練兵,進行解剖明末明軍的真實情況。

李邦華天津練兵在《熹宗實錄》中有記錄,分別是天啟2年7月庚申、11月庚申、天啟3年正月辛亥、丁巳、天啟3年2月戊辰等五次奏疏。

十六萬兵僅有四萬——明末為何堅決不改革毫無戰鬥力的班軍?

明軍配圖


李邦華其人

李邦華,江西吉水人,和同鄉鄒元標亦師亦友,萬曆31年和父親李廷諫一起在鄉試中舉人,萬曆32年30歲時成為進士(和徐光啟、孫承宗是同年科舉進士),授予涇縣知縣,因治理成績優越,擬升任御史,結果因為支援被攻擊的顧憲成而被當作東林黨,御史任職被推遲到2年後,上疏萬曆帝用人十事彈劾詞臣;萬曆41年福王冊封4萬頃田地首個上疏反對;天啟2年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天津,在1年多時間裡,讓天啟元年剛剛設立的“津門軍遂為諸鎮冠”,天啟3年夏省親回京時被閹黨指控為和內閣輔臣孫承宗圖謀率兵“清君側”,因此告病引退;崇禎元年為兵部尚書,在9個方面整頓三大營,讓三大營風氣大是不同,因在己巳之變守衛北京城時,以火炮幫助滿桂軍攻擊皇太極清軍,誤傷滿桂軍,被言官彈劾罷職;崇禎12年起復為南京兵部尚書,整頓南京京營,部署南京長江防禦體系;崇禎16年,制止左良玉以幾十萬潰兵到南京要軍餉的威脅,便宜行事,用九江15萬兩白銀作為軍餉安撫左良玉軍,備受崇禎帝信任;崇禎17年秘密上疏崇禎帝效仿永樂朝天子在北京、太子在南京監國故事,派遣太子監國南京、分封太平、寧國兩王拱衛京師,但崇禎帝因洩密而拒絕;北京城破時自殺殉國,被南明贈諡號忠文,被清朝贈諡號忠肅。

如果李邦華沒有自殺而是回到南明,以他四朝(萬曆、天啟、崇禎、南明)元老、兩任兵部尚書的身份,整頓南北京營的威望,地位不比馬士英、史可法低。

甲申國難時,一大批明朝大臣殉國,造成南明朝廷無人能穩定局面,是南明不能如同南宋延續的重要原因。

李邦華天津練兵的效果,在天啟3年9月欽差查勘兵餉專員李春燁的報告中有體現:

“而天津巡撫李邦華向稱其堪備策應,臣入津點驗見在三百餘人,果多年富力強,發防馬頭營之二千六百,詢之撫臣,亦云相去不遠,則分防天津者大抵可用十之八也;惟是分防萊青四營之三千四百餘名,經臣所詳睇熟視,則強壯者十之五”

天津3000人精壯士卒比例為80%,登萊3400人精壯士卒只有50%,50%為老弱。

50%精壯士卒似乎已經是當時的標準。兵部在天啟元年9月回覆王化貞時就表示有50%可用士兵就不錯了:

“近鎮秋防正急,難以多調,廣寧舊兵及新募計十四萬一千三百有奇,總多不堪,亦可十中得五”

十六萬兵僅有四萬——明末為何堅決不改革毫無戰鬥力的班軍?

明軍配圖


李邦華天津練兵

一、總體思想:

1、 守城法。城外十里內設置品字形拒馬坑,坑深1.5丈、長寬1丈,以明坑、暗坑錯開;拒馬坑挖出的泥土用來築高10丈的壘臺,作為士兵射擊之所;多餘的泥土用來增厚城牆,設置迂迴曲折的暗門,5裡城牆設置3重暗門,10裡城池設置5重暗門;拒馬坑平時可以種植樹木進行掩護;拒馬坑5裡外設置空帳篷、營房,作為戰時誘惑敵方騎兵衝鋒。

2、 前線駐軍大城兵民分開,鼓勵當地居民自願到後方生活,以免敵軍來臨時民心動搖軍心。可以設立軍市解決商貿物資問題。

3、 練土兵。少調發遠方班軍,多調發附近班軍,縮短戍守時間,解決逃逸、無守戰意志問題;招募多招募本地和附近人士。對於無家世的,授予營田,讓其成家立業,成為本地人。



二、勘察、重視地形防守

天啟2年9月李邦華親自巡視天津沿海地形佈防情況:

1、 葛沽,當年備倭烽火點已廢,原海防營水陸5000兵,裁減為2500人,廣寧失陷後調走1000人守山海關,剩下1000人成為戶部在天津的屯田兵,無人防守。

2、 其後行程為鄧善沽——大沽口——寶坻縣塘兒上(可直入薊鎮,但未設防)——蔡家莊——施家陀(土地平緩可屯田)——黑羊河(屯鹽運輸之地,可作為北段防汛之地)——望峰——兔兒陀——柏家莊——蠶沙口——劉家河——馬頭營(青河營官劉文運率領100人防守)——灤河。行程結束後李邦華上書要求順天巡撫在灤州、樂亭、豐潤、寶坻等州縣佈置防禦哨探。

天啟3年正月辛亥上書提出天津佈防策略:

大沽口以南只設置哨探、不必重兵防守,大沽口以北重兵防守,尤其是樂亭的馬頭營和灤州的艮行柳兩個要衝。

具體部署:

馬頭營和艮行柳部署3000兵駐守,相互支援,分區進行哨探;大沽口以南以300人作為各處哨探,每月至少彙報一次,不來罪罰;大沽口以北以300人為各處哨探,以南海口為彙報地,逾期不來處死。

以上是陸兵部署。下面是水師部署:

合併大沽口海防營三營為一營,在舊軍和新招募4000人中挑選精壯3000人駐守在大沽;從淮兵挑選300人,和舊海防營軍合併,駐守黑洋河;挑選500江南營兵,駐守起口;三地分區巡邏,小事單獨處理,大事則傳警,以大沽口海防營為三軍集合地。



三、整頓天津營務

1、 明確上陣殺敵意志。新兵來到,只有願意上陣殺敵的,才給提礅考試力氣,過關的才保留,不願意上陣殺敵的,發回原籍。

2、 將帥以身作則。建營房、操練等,將官必須親自參與,和士卒打成一片,兵將相識。

3、 嚴肅軍紀。對於士兵逃亡為盜賊的,追捕後處死,嚴肅軍紀。

4、 軍械製造要治理不要數量。在衙門內聚集工匠製造各種軍械,從中挑選製造最佳的軍械作為標準,以此驗收軍械。

5、 分開操練。規定營中每月合操練3日,其餘每日分開操練;操練武器分為大武器、弓矢、刀槍三類;火炮、弓矢為長器,刀槍、棍、火銃為短期;每個士兵必須練習2種武器且一為長器、一為短器。

6、 嚴查招募逃兵空額、替補。每逢3、6、9日,在教場集合士卒,讓士卒提礅查驗是否精壯,過關後報出籍貫;招募只收真定、順天、保定附近郡縣之人,南方等遠省人一概不收;每一個招募的士兵都必須要營中伍長帶著新招募士兵到籍貫讓其親友指認結保,防範逃跑。

7、 提升將領事權。廢除標營和正營,讓副將直接負責大營,變為三級指揮鏈:巡撫——副將——大營,加強副將的權力。

8、 招募民間義勇人士。招募程宗猷、程子頤二人及其擅長武技的幾百弟子入營效力。

9、 禁止大營士卒做雜役事務,專門練習技藝。原本天津巡撫衙門用60人守夜、8人掌燈,均發回軍營。雜役人數規定:副總兵配備10人,最高24人;都司最多16人;守備最多13人;中軍千總最多10人;分司千總最多8人。全部雜役人員只能另外招募,不得讓軍營士卒擔任。每月初三進行全營點名,防止吃空額、冒領軍餉。

10、 改革馬政。在營房旁建造馬廝,設立養馬官2人,每6匹馬用一個馬槽,餵養草料必須養馬官檢驗過關,才讓士兵餵養;禁止各官員將領擅自乘騎;馬病死超額的,以一匹馬12兩白銀價格,由全營官兵賠償,在每月餉銀中扣除,作為買馬價錢。

十六萬兵僅有四萬——明末為何堅決不改革毫無戰鬥力的班軍?

關寧鐵騎復原圖


總結明朝軍制存在的問題

1、 作為指揮官的督撫,由於是文人出身,基本上不注重城防、地形防禦等軍事實務。明末在城防、地形比較注重的僅有有限幾個:熊廷弼(指出三岔河水淺不能防守,只能防守廣寧城,但王化貞不聽)、王在晉(擔任經略後親自考察山海關一帶地形)、孫承宗(喜好和武將、老兵詢問地形險要,修建寧錦防線)、袁崇煥(和孫承宗一樣,喜歡和老將、老兵談論地形,堅決主張防守寧遠)。其餘明朝巡撫,都不重視軍事,更不會親自查驗自己轄區地形。

明末大多數戰役失敗的關鍵,是前方巡撫、督師和朝廷內閣六部大臣,對前方地形根本不瞭解,基本上都是紙上談兵。以薩爾滸之戰為例,朝廷內閣以耗費軍餉過大為由,敦促楊鎬提前在不利於行軍的天氣下出發,是導致薩爾滸戰敗的重大原因;如袁應泰,也是因為不懂軍事防禦——瀋陽陷落、士氣低落時,就應該據城防守,而非出城迎戰。

這也是天啟帝即位後,一改朝廷遙控前方作戰做法,明朝遼東形勢才有改變。寧錦防守之所以成功,和孫承宗以內閣輔臣、兵部尚書身份督師不無關係。以李邦華前任天津巡撫畢自嚴為例,在天啟元年4月擔任天津巡撫,作為三方佈置策的其中一方,從來沒有向朝廷要求調兵給糧,更沒有提出天津防禦對策。

2、 沒有提前疏散居民,導致民心擾亂軍心。作為前方城池,應該以士兵為主,鼓勵居民遷移後方居住。軍民混雜居住,在敵方大軍來臨時,居民大亂要逃離,軍心自然不穩。瀋陽陷落,是因為歸降的蒙古人無心作戰;遼陽失陷,居民大部分投降迎接後金軍;廣寧軍平陽橋戰敗後,軍民一起潰亂,不得不棄地。

3、 衛所班軍弊病:遠調和佔役。所謂班軍,就是各地衛所在春秋二季輪番到京城操練、檢閱、出戰,是京營三大營的重要組成部分。班軍是從朱棣遷都北京才出現的,朱元璋時期是區域性防守、不存在遠調做法。永樂13年詔令將河南、山東、山西、陝西、中都、江南、江北各地衛所抽調士卒到北京檢閱。月,明仁宗時規定班軍赴京三大營人數為16萬人。明代宗時,因為瓦剌威脅,班軍每隔一年才能回家去一次;于謙設立團營時,保定、河間、天津每年放回家50天;河南、山東每年放回家90天;兩淮、揚州、中都每年放回家100天。其餘時間都被留在北京三大營。

這就是遠調問題。遠調導致各地衛所空虛:精壯都被抽走,只剩下老弱,根本就難以負擔衛所的防衛地方軍事職能。

明憲宗時開始,班軍大部分都是作為皇家和大臣的低廉建築工使用。弘治朝李東陽就指出班軍因為勞役辛苦而大部分逾期不來。嘉靖時李承勳提出罷免班軍、以班軍軍費錢糧作為招募工人費用:

“永樂中調軍番上京師,後遂踵為故事,衛伍半空,而在京者徒供營造。不若省行糧之費,以募工作”

但被嘉靖帝拒絕。之後李熙核查京營時,16萬班軍僅僅有4萬人來京,因此要求改為收折幹銀(衛所士卒納銀以替代赴京義務),同樣被嘉靖帝拒絕。

這就是班軍最大的問題——原本是赴京操練接受檢閱,卻變成修建皇陵、宮殿、城池、河防等工程的廉價勞動力,即佔役。工資低廉就算了,還經常因為朝廷財政支出大於收入而被拖欠工錢。嘉靖43年,朝廷拖欠的班軍工資高達50萬兩白銀。於是各地衛所軍戶頻頻逃籍,衛所人員減少,只能以老弱充數。到了萬曆後期,班軍直接在京城居住,做生意賺錢,每年賄賂將領在軍中掛名。

遠調,從衛所抽調的士卒被迫遠走他鄉,沒有作戰意願,遇到戰事不利,就作鳥獸散。佔役,讓本來來京檢閱、操練以提升戰鬥力的士卒士,成為低廉勞動力,把兵變成民。

因此只有招募土兵,才能讓軍隊有作戰意志、作戰能力。戚家軍、廣西狼兵、李成梁遼東鐵騎、關寧鐵騎等,本質就是招募土兵。

天啟3年4月兵部員外孫學詩建議實施折班銀(和嘉靖朝李熙的折幹銀建議類似),免除班軍義務,以折班銀作為招募軍費,如此每年省3萬兩白銀、1萬石糧食。天啟帝讓兵部討論,兵部以違反祖製為由拒絕。

4、 將領統兵權嚴重受限。京營的衰落最能說明將領統兵權首先問題。朱棣設立三大營是用太監、武將,並無文官參與。明仁宗時設立1名武將統領三大營。土木堡之變後,于謙以文官(兵部尚書)掌控三大營,開始制定兵將分開制度,創立團營。于謙設置為兵部尚書或都御史為提督、監軍為太監、三大營將領中推舉1人為總兵官。明憲宗時以汪直總督三大營團營,太監掌控軍權。明孝宗時又把三大營軍權從太監手中交到文官手中,但太監還能掌握一部分兵權。明武宗時太監張永就曾率軍出戰。嘉靖29年俺答掠奪北京,嘉靖帝罷免提督和監軍等文官、太監職務,將三大營重新交給武將,設立總督京營戎政職務統領三大營,設立協理京營戎政文官職位協助武將。隆慶4年,趙貞吉要求廢除武將統領三大營,於是三大營各設總兵1員進行統領,而以文官作為提督、協理統帥三大營。

以巡撫為例,設立正營(負責作戰軍事)和標營(負責班軍、招募、訓練等),以實現兵將分離,削弱將領權限。

十六萬兵僅有四萬——明末為何堅決不改革毫無戰鬥力的班軍?

關寧鐵騎復原


總結

從李邦華天津練兵來看,明末軍事制度弊端主要有:

1、 率軍督撫皆文官,大部分不懂軍事,更沒有地形防禦知識,多數都是紙上談兵,只看士兵數量和糧餉兩個指標。

2、 不管是京營,還是班軍,身為士卒,從不操練,整天作為建築工使用,談何戰鬥力。李承勳以班軍銀餉募工建議、李熙折幹銀建議、孫學詩折班銀建議等,都因為明朝財政收不抵支或祖制原因而不採用。訓練不足,把兵當民,這是明軍戰鬥力潰敗的原因。

3、 招募土兵才是對策。戚家軍為什麼強悍,除了軍法和訓練外,更重要的是因為倭寇是在浙江、福建、廣東等地作亂,和戚家軍士兵自身利益直接相關。廣西狼兵之所以能夠在平定明朝南方叛亂如此出名,也是如此。戚家軍為什麼在北方表現平平,廣西狼兵也沒有在遼東發揮作用,最簡單的原因就是——遼東戰事與他們無關,沒有利益牽涉。李成梁的遼東鐵騎、袁崇煥的關寧鐵騎等兵之所以作戰強悍,正如李邦華所說的:

“土兵不練,客兵無久而不逃之理,營田不行,加派無久而可繼之理”

4、 朱元璋“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政治理想被破壞。朱元璋建國時將民眾分為三種類型:軍戶、民戶、匠戶。軍戶負責出人作戰,民戶負責出錢糧供餉,匠戶負責製造戰爭器械。明朝後中期以班軍形式,把原本負責作戰的軍戶當成民戶使用,造成了軍戶逃籍、出人不出力等問題。

歷史哨聲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