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擁有暴躁母親的家庭和一個沒有母親的單親家庭,哪個對孩子傷害更大?

小雨崽崽的大雨爸爸


這個問題有個隱含的結論,就是有缺點的媽媽會傷害孩子,單親家庭也會傷害孩子。事實上,沒有完美的媽媽,也沒有完美的家庭。孩子不可能100%生長在陽光下,內心沒有一絲陰影。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就一定會傷害孩子,所以這樣的比較是不成立的。

我們真正要問的問題是,一個暴躁的母親怎樣做會傷害到孩子,以及沒有母親的單親家庭怎樣做會傷害到孩子,我們又該如何去避免。

暴躁的母親

母親如果性格暴躁,往往就會缺乏耐心,用自己的節奏去要求孩子。暴躁的母親還容易控制不住情緒,對孩子大吼大叫,甚至動手。如果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也沒有事後補救的話,就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因為孩子成長的過程,有自己的節奏,也一定會出現各種問題。如果媽媽每次都由著性子處理,就會讓孩子不知所措,嚴重的就會受傷。不過也不是說,媽媽就要完全改變自己,如果真的出現了暴躁的行為,就一定要做好補救工作。平時需要儘量放慢自己,同時注意做好情緒管理。

沒有母親的單親家庭

認為單親家庭一定會傷害孩子,是因為大家覺得沒有母親,就少了母親的角色和關愛。所以反過來說,如果希望單親家庭的孩子能健康成長,就一定要給孩子更多的愛。

我看過很多單親家庭的孩子,也成長得非常開心。一般這樣的孩子,都有一個付出了許多的父親,或者是奶奶。也就是說,有其他的親人,替代了母親的角色。事實上,在孩子的成長中,充足的愛和教育才是最重要的,而不僅僅是一個母親的角色。


歸根結底,孩子成長中會不會受傷,並不完全決定於母親的性格或者是有沒有母親,只要能給孩子足夠的支持,就不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陸北老師


這個問題我想我有發言權,我從小就是在我媽媽暴躁的管教下長大的。小時候,她給我梳頭髮她梳疼了不能動不能說,不然會被打。她跟我奶奶吵架了我也不能去奶奶家,不然就跟她不是一條戰線的。考試考好了沒有任何獎勵表揚,美其名曰叫以免讓我變得驕傲,考差了一頓臭罵外加一頓打。在家裡她永遠都是高高在上的女王,只有服從她的管制才行,她跟我爸爸經常吵架,而且她還喜歡動手打人,就算打不過我爸爸她也會動手打,有時候她還會去拿菜刀。哎,說真的我寧可她跟我爸離婚也不想看她天天有事沒事的找我爸吵架打架。


低頭淺笑151922426


親身經歷證明:母親的暴躁情緒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至今為止,我還記得昨天早上,沒忍住在孩子面前向老公發脾氣的場景,只見孩子愣愣的看著我,沒有笑容,表情茫然,直到晚上我下班回家,寶寶見到我都無動於衷。發完脾氣的我是舒服了,但是看到孩子心情不佳的小臉,我又懊悔了,和老公發脾氣的原因是什麼呢?

早上六點,老公被孩子鬧醒後,看到我在看手機,於是馬上責怪我“你不睡覺就帶娃,看手機幹嘛”,可他不知道的是,孩子五點三十左右醒來,我就給她餵奶,寶寶吃飽了就完全清醒不睡覺了,一直在床上自娛自樂,看著她自嗨的也很愉快,我這才拿起手機。

拿著手機看了一會時間再順便看看我的微信,整個過程一分鐘左右,就被老公責怪了,一時間,積累了許久的不滿情緒一下子全部爆發,完全沒有控制住,將所有的不滿一股腦的說出來了。

這件事上,有老公的不對,也有我的不對,當時的我,應該避開寶寶,再去和老公理論,別看孩子才四個多月,可是卻已經有了個人的思維,能夠感知到父母的情緒,一絲風吹草動都能傷害到寶寶敏感的心靈,最終,這次情緒的爆發還是給孩子帶來了心理的傷害,讓我非常的自責。

母親發脾氣,容易給孩子帶來什麼傷害?

1、母親喜歡發脾氣,容易傷害寶寶的心理健康,大多數孩子都不敢反抗父母的暴怒,只會默默的承受,因此,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容易孩子變得敏感,嚴重者甚至患上自閉、抑鬱等心理疾病。

2、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父母的暴躁情緒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在學校裡面,和同學們一言不合,就容易動怒、打架,久而久之,也容易變成情緒暴躁的人。

3、母親喜歡發脾氣,容易破壞家庭氛圍,以及母子/女關係,試想一下,一個充滿了暴躁、打罵的家庭,是多麼的壓抑,無論是誰,長期生活在這種壓抑的環境,都會迫切的想要逃離,到時候,家不成家,子不成子,有句話說的對,“父母不慈,兒女不孝”,其實這就是現實社會最真實的寫照。


什麼樣的母親容易暴躁?

大多數已婚已育的女性脾氣暴躁,主要有5個原因:

1、擁有不懂得理解、心疼、尊重妻子的老公,這個原因是非常常見的,大家都說,現在的女人真難:

全職在家帶孩子,被丈夫嫌棄不工作光花錢;
邊工作邊帶孩子,竟然還被嫌棄不顧家不顧孩子;

似乎女人怎麼做都是錯,有許多女人也因此而焦慮、暴躁,在這種狀態去帶孩子,已經是禍不是福了,其實這種情緒的爆發錯的並不是女人,而是你找了一個不靠譜的丈夫,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丈夫,才造就了脾氣暴躁的母親,所以,我們不能一昧的去責怪暴躁母親。

2、性格越急躁的母親越容易發脾氣,其實,我接觸過許多性子急的老闆,男女都有,大多都有一個特點,前一分鐘交代你做一件事,下一秒就準備要答案,稍微遲一分鐘,就開罵了,所以一般情況下,急性子的人很難相處,急性子的媽媽也是同樣,但是急性子大多是從小養成的。

3、性格強勢的母親,這類母親大多是上位者的心態,控制慾極強,包括在管教孩子這方面,希望完全掌控孩子的生活、學習甚至是未來,孩子一旦脫離掌控,脾氣就容易爆發,一般家裡有個控制慾極強的媽媽,孩子更容易引發抑鬱症。


《小歡喜》中的宋倩就是這類媽媽的代表人物,英子喜歡玩樂高,英子喜歡天文學......但是都被宋倩給攔截了,並且嚴格要求英子必須按照自己的規劃去學習、生活,最終導致英子的叛逆、抑鬱,甚至離家出走。

4、家有熊孩子,逼母親不得不發脾氣,這種情況是最常見的,家長不妨換一種育兒方式,該懲罰的就懲罰,該表揚的就表揚,熊孩子千萬別縱容。

那麼如何改善母親暴躁的性格呢?

1、換位思考,丈夫對妻子多一點理解、尊重,一個幸福的家庭,一個善解人意的老公,對妻子的性格養成非常的重要。

前面說了,女人的脾氣取決於另一半的態度,希望現在的男人能夠花時間親自體驗一下全職媽媽的生活,就像抖音中的網紅爸爸“奶爸小強”一樣,讓妻子上班,自己做一名全職爸爸。

所以,昨天和老公爆發矛盾後,我讓婆婆為我們見證,讓老公晚上自己帶著寶寶睡覺,讓他親自感受一下給寶寶帶夜奶是一件多麼崩潰的事情,最終老公被寶寶的哭叫聲打敗了,所以,只有學會換位思考,才能讓家庭更和諧。

2、母親學會克服自己的情緒和情感缺點,這點需要和丈夫商量好,互相監督,努力的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營造溫和的家庭氛圍,每當你想發脾氣的時候,你就想想孩子失望的眼神、難過的表情,讓自己冷靜下來,然後再和孩子心平氣和的講道理。


其實改善母親暴躁的方式有很多,最重要的是需要家人的共同努力,而不是母親一個在堅持,作為家庭中的一份子,每個人都應該為了和諧家庭而做出改變,要知道,相比淡定和諧的單親家庭,雖未離異但卻終日爭吵發脾氣的母親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更大。

我是實戰派媽咪:燕旅聊育兒,關注我,分享更多動人育兒故事和實用育兒經驗。


燕旅聊育兒


一個暴躁的母親的家庭和一個沒有母親的單親家庭,哪個對孩子傷害大呢?

說說身邊一個認識的家庭吧,這家的女兒沐沐剛剛十六歲,綴學了。無論父母怎麼勸怎麼罵,她不願去上學了。

沐沐是留守兒童,直到她上初中,母親才回來陪伴她。長期不在身邊,母女兩個互相看不順眼。母親的教育方式非常粗暴,只要有一點點不順心,她就會指著沐沐的鼻子責罵她,罵她沒用,不爭氣。訴說自己為她付出了很多,也罵沐沐的爸爸又沒用,窩囊。

一開始沐沐會順著母親,隨著青春期的到來,乖巧的沐沐像變了一個人一樣。頂嘴、摔門,有時也會罵回去。母親更沒有耐心了,有一次,她忍不住打了沐沐,沐沐跑掉了。一整夜沒有回家。第二天,沐沐自己回家後,母親劈頭蓋臉的一頓臭罵,罵沐沐死不要臉,上哪勾男人去了。從此以後,沐沐夜不歸宿的日子越來越多了,她身邊還出現了一些男孩。

這時母親開始有點急了,和沐沐說好話,想辦法讓沐沐回家。結果沐沐變本加厲,不斷找父母伸手要錢,然後泡酒吧。父母不給錢,她就變賣了手機和平板電腦。繼續在外面晃盪,也不回家,同時,身邊男孩不斷,學也徹底不上了。

沐沐在爺爺奶奶身邊的時候,雖然沒有父母的陪伴,但她很懂事,平時也懂得體諒老人。短短的幾年時間,在母親的陪伴下,完全變了一個人似的,不能不說,一個情緒不穩定,脾氣暴躁的人,不但教育不好孩子,反而還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影響。

沐沐的表現只是在這樣教育下的一種反應。一些本身內心敏感、性格內向的孩子可能受到的影響會更嚴重。自卑、感覺到不被愛、沒有安全感、被害妄想症,等等,嚴重的還可能出現心理疾病。那就不只是綴學這麼簡單了。
如果一個家庭沒有母親,但是同樣父親也很不負責任,脾氣也很臭,那作為他們的孩子來說,運氣也太背了,不會投胎。所以說,把所有的罪責放在母親身上是不合理的。

沒有人天生就脾氣臭,暴躁的人內心也有很多委屈,她們也沒有被人溫柔對待過。也許她們內心的創傷來自於童年,來自於她們的原生家庭;更大可能來自於孩子的父親,對方在家庭中沒有盡到應盡的家庭責任,沒有給予母親情感上的支持,沒有接納她們的情緒,導致母親的情緒暴躁。她們沒得到過愛,也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愛,怎麼去和自己的孩子和家人相處呢?無論是家庭完整也好,單親家庭也罷。傷害人的不是母親這個身份,而是和孩子相處的方式,溝通的方式。當然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很複雜,不僅僅在母親身上。

想要打破這種魔咒,還需從整個家庭系統找原因。生命的內在成長最重要的養分就是愛。父母是否相愛,是否懂得愛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是決定孩子一生幸福的底色。

所以這樣的討論是毫無意義的,父母是否懂得真正意義上的愛孩子,才是解決問題的核心。

我是程俊,電視臺新聞工作者,教育領域創作者。分享孩子的快樂與成長,歡迎關注我。


程俊談教育


脾氣暴躁與人品(品質)是截然不同的。

而且,沒有無緣無故的暴躁,每個負面情緒都是不如意的累積。

我看了一下大家的回答,說暴躁母親不好、不願意再去看媽媽的,大多都有個共同點:就是孩子完全沒有感受到媽媽的愛。

(1)

一個孩子做錯了事,一個暴躁的媽媽會當下發脾氣大喊大叫,甚至動手打兩下,可是當她平靜下來之後,會意識到孩子的難過,會抱抱孩子安慰孩子,或者用行動(做點好吃的)來安慰孩子。

——這樣的媽媽就是情緒控制能力不足,但是她是愛孩子的。

(2)

可是,如果一個孩子沒有做錯什麼,只是媽媽心情不好,就隨意拿孩子撒氣,而且過後絲毫不覺得自己做得不對,在她眼裡,孩子就是個出氣筒,一個拖油瓶,對孩子沒有半點愛。

——這樣的媽媽不是脾氣暴躁,而是不配做一個媽媽。這是人品(品質)問題,而不是情緒管理差,更不單純是脾氣暴躁。

一個只喜歡賭博、找事兒、打罵孩子的媽媽,即使不暴燥,情緒管理能力好,也不會讓孩子體會到愛,也依然會讓孩子逐漸遠離她。

可是一個只是脾氣暴躁,但是發自內心的愛孩子的媽媽,孩子一定能感受到媽媽對他的關心和愛。

只是,脾氣來了,控制不了,我們包容一下,並且告訴自己不要繼承下來,等到媽媽平靜下來,她依然是我們的好媽媽。

或者,我們還可以想辦法幫助媽媽儘快恢復平靜。

更重要的是:沒有無緣無故的暴躁!

所有的暴躁,只不過都是生活不如意的點滴累積出來的。

老公天天不回家,到了家就沙發躺,什麼也不幹;婆婆不但不幫忙,而且還天天給兒子告小狀;家裡經濟條件很差,孩子想要什麼都很吃力;……

即使是很平和的女人,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中,也會脾氣也會日漸暴躁。

如果爸爸很愛媽媽,體貼又細心,如果家裡經濟無憂,如果家人身體健康,如果一切都隨心順意,……誰會願意每天暴躁地發脾氣,去讓自己不痛快,去惹親人不開心呢?!

所以,我相信有媽媽的孩子,一定要比沒有媽媽的孩子幸福。

但是,我們不能在媽媽暴躁的時候,一味地去指責媽媽的暴躁。因為,媽媽能夠這樣,她自己也不好受,她也許心裡也有很多委屈,只是找不到出口發洩而已。

脾氣暴躁的人,也是一個無助的人,是一個需要理解和幫助的人。

不要總是去指責,多去想一想我們能夠為她做些什麼。


皓月長歌正面管教


首先要澄清一個概念,缺乏母親陪護的單親家庭並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而一個暴躁的母親幾乎必然對孩子造成傷害。

缺乏母親陪伴的單親家庭,其中又要分多種不同的情形,一種是喪母,父親如果能有效陪護孩子成長,那就不會對孩子帶來什麼傷害。另一種是父母離異後,孩子隨父親,但孩子與母親保持著自然且無壓力的交往互動,那孩子也不會受到任何傷害。唯一隻有一種情形,父母離異後,隨父親的孩子,父親管教方式嚴重缺陷,在孩子面前詆譭孩子母親,或拒絕孩子與母親交流,那才會對孩子養成傷害。

這麼說吧,單親家庭也好,雙親家庭也好,根本不構成對孩子的傷害,傷害孩子的只能是父母不良的管教方式,無論單親家庭還是雙拼家庭。

再來說暴躁的母親,動輒發火,往往也是支配性強的強勢母親,幾乎必然會對孩子帶來傷害。

為什麼這麼說?一個暴躁的母親同時意味著缺乏耐心,情緒控制能力薄弱,容易被激惹,衝動。年幼的孩子面臨這樣的母親,高概率會受到情緒的傷害,造成情緒困擾,容易發展出退縮、討好的人格模式。青少年孩子面臨這樣的母親,同樣會對孩子造成情緒傷害,容易使親子關係惡化,促使孩子淪為邊緣性青少年,遊走在違法及心理行為障礙的邊緣。

如果一個暴躁的母親,在發火的同時伴隨對孩子的羞辱,如言語的譏諷、詛咒,那孩子受到傷害的就不僅是情緒,還包括自尊。這樣的孩子基本上都可能反映出低自尊的問題,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進入青春期後高概率會出現各種行為問題:打架鬥毆、嗑藥吸毒、濫交、裹挾進各種頹喪的亞文化圈子等等。

同時,一個暴躁、不耐煩的母親對嬰兒期的孩子造成的傷害主要是削弱孩子的安全感,使孩子發展為不安全型依戀類型,特別是迴避型依戀類型。這樣的孩子成人後再面對和處理親密關係時,要不就是恐懼受到傷害而逡巡不前,要不就是我行我素拒絕親密。可以這麼說,暴躁母親的孩子成年後大概率會有糟糕的親密關係。

在一個家庭裡面,如果有一個稱職的父親,能夠消弭暴躁母親對孩子對負面影響和傷害,那麼孩子就未必會反映出問題來。在這樣對家庭結構裡,因為父親能夠給予孩子庇護和支持,因此自然而然形成的局面就是父親的影響佔主導,母親的影響被削弱,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後果也就不顯著。

不過,一個家庭裡之所以會出現一個暴躁母親,更可能情形是另有一個退縮型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對孩子幾乎沒有什麼積極的影響。那麼孩子暴露在暴躁母親的淫威之下,造成傷害是必然的。


唐映紅


在我看來,擁有暴躁母親的家庭,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為什麼這麼說呢?

暴躁的母親一般是很難控制住情緒,容易發火,而且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往往帶有攻擊性的語言,也就是語言暴力。

語言暴力意指用詆譭、謾罵或歧視性語言對人進行攻擊,它的威力有時候比動作暴力還要嚴重,很容易造成精神和心理雙重傷害。

那麼哪些語言具有攻擊性呢?

給孩子貼負面標籤

比如:你怎麼這麼笨?你是不是天生沒長腦子?

貼標籤的方式,主要是造成了孩子容易形成自我否定,長期下去,孩子很容易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像父母說的那樣。

喜歡拿孩子做比較

比如:你看看隔壁家的,考試經常考到前三名,而你呢?


這種做比較的方式,看似是在激勵孩子,給孩子樹立榜樣一樣,但實際上,很容易造成孩子自卑。

威脅孩子

比如:你再哭一下,你給我滾出去。

威脅孩子,不但不能起到正面作用,反而會讓孩子產生害怕、驚恐的心理,長此以往,並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傷害有哪些?

1.容易造成孩子模仿父母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波比娃娃的實驗,心理學家通過把波比娃娃分組來測試孩子的攻擊性是如何習得的。在實驗中,心理學家讓一組孩子處在成人長期攻擊波比娃娃的環境下,而另一組則沒有任何攻擊環境。最後,實驗發現,那些長期處在攻擊環境下的孩子,他們即使離開攻擊環境後,他們的攻擊行為也是沒有處在攻擊環境下孩子的10倍左右。

可見,父母的攻擊行為往往是孩子攻擊行為產生的主要來源。這從某方面也影響了孩子自身的成長和發育。

2.容易讓孩子陷入絕望,從而進行自我傷害

前陣子,網上流傳了一個視頻,講的是一位泰國父親不滿兒子玩遊戲,於是跟孩子說了句“有種你別活了。”父親剛說完話,就把手槍放在了櫃檯上。在他準備轉身的那一刻,兒子叩響了扳機,自殺身亡。

同樣,在之前的新聞裡有一則是17歲男孩跳橋自殺的,這則新聞裡的孩子也是在母親謾罵下衝向了橋邊。

可見,語言暴力帶給孩子的傷害幾乎是讓人絕望的,很多脆弱的孩子或者感受不到關愛的孩子極有可能做出自我傷害的舉動。

3.孩子容易進行自我否定

在我們文章開頭提到的三種語言暴力中,我們發現,這些給人貼負面標籤、謾罵、威脅孩子的方式,不但不能給孩子帶來積極影響,反而會讓孩子形成自卑、自我否定的心理。

胡慎之說:語言暴力極其恐怖,它不像暴力一樣會馬上產生傷害,但語言暴力就如一把刀子,在人的心口狠狠拉上一道,這個傷口,也許一輩子都好不了。

可見,語言暴力帶給人的傷害是很難癒合的。

那麼,作為母親,我們該怎樣避免脾氣暴躁從而對孩子進行語言暴力呢?

1.用同理心去理解孩子

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也許母親就不容易脾氣暴躁。比如:孩子吃飯慢,如果脾氣暴躁的母親,很可能會發火。但是,這時,我們得考慮一下,孩子是什麼原因不愛吃飯?是不是人不舒服?胃口不好?而且平時我們大人胃口不好時,也有不想吃飯的時候,因此,母親應該用同樣的思維去理解孩子。

2.對孩子採取溫柔而堅定的方式

在《正面管教》中提到一個詞”溫柔而堅定“,也就是說,父母在管教孩子時,要做到態度溫柔,但又能堅定自己的想法。這樣既可以讓孩子意識到父母是愛著他的,也可以讓孩子知道他行為上的不當之處。


木槿木木


一個是擁有暴躁母親的關照,一個是缺失了母親的照顧,或者在某些方面倆人的對於母愛甚至對社會的認知都會有不同,性格上也會產生不一樣的變化。

但我覺得前者對於孩子影響可能會更大,但前提是父愛都正常,如果一個孩子完全缺失了愛,那就不知道最終的結果了,一個沒有母愛的孩子,他內心至少還有一份希望,能夠想象如果能夠擁有母愛時的溫暖,而一個性格暴躁的母親,很多時候給孩子的可能是傷害,而不是溫暖與關愛,所以久而久之這個孩子性格也會發生一些不可逆轉的變化,甚至於有一些極端的表現。

但不論是哪種對於孩子的傷害都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能夠避免的還是儘量避免,除非有不可抗因素……

唉,不想說太多了,今天正好是2019元旦,還是祝願我們所有人幸福吧,讓所有不愉快隨著2018飛走吧!


凡人凡舉凡思


這個問題其實挺難回答的,雖然母親對一個家庭的影響很重要,但不能忽視的是,家裡還有父親,所以,一個母親不能百分之百決定孩子的未來。

分情況說吧。

一個暴躁的母親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這毋庸置疑,但如果父親能夠情緒穩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孩子的心靈。我們身邊其實也有這樣的例子,媽媽脾氣暴躁,動不動就發火,而爸爸呢,卻是情緒很穩定,對媽媽很包容,這樣的話,孩子一般是不會有問題的。

而如果媽媽的暴躁在很大程度上跟爸爸有關的話,比如因為男人不顧家不負責任或者其他問題等,媽媽生氣了委屈了才會脾氣暴躁,那樣孩子就是個出氣筒,肯定會讓孩子受到很大的傷害,可能會變得自卑,沒有安全感,懦弱,順從,也可能會變得和媽媽一樣暴躁。這樣的家庭對孩子的傷害特別大。

至於沒有母親的單親家庭,也要看父親的作用了。如果父親能夠給孩子很好的陪伴和關愛,那孩子的傷害可以減少很多,相反,如果父親也對兒子不關心,那孩子就會變得沒有安全感,因為母親更多的是給孩子親密性,母愛缺失的孩子,在親密性上是缺失的,這以後也會影響到孩子的愛情婚姻。

我們只能說,如果夫妻總是吵架,家庭不幸福,那還不如果斷分開,給孩子一個穩定的家,因為並不是所有表面上完整的家庭帶給孩子的就一定是幸福,也不是所有的單親家庭孩子都會不幸。

但只是把母親拿出來比較的話,那是無法給出一個結論的。因為一個家庭裡,除了母親還有父親,還有其他的人,而孩子所受的影響,也不單單是來自母親,其他的重要他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他的未來。

母親很重要,但母親也是個普通人,一個人的一生會遇到無數的人,經歷無數的事,即使他 有個暴躁的母親,即使他生活在沒有母親的單親家庭,都不代表他以後的人生就是不幸的。他一樣可以收穫幸福,一樣可以活得積極向上,充滿力量。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蟬翁


雖然母親對孩子的影響很大,但是也不要神化母親對一個人的影響。


因為影響一個孩子成長的,其實常常是一個家庭系統,並不單單是媽媽一個人。


我一直覺得現在整個社會在育兒這一塊,給了媽媽們太大的壓力,導致越來越少的女人敢於並且願意去生孩子。


回到這個問題上來,一個擁有暴躁母親的家庭,常常是女人承擔了太多,壓力太大,跟喪偶式育兒和喪偶式婚姻有相關性的,或者女人在成長的經歷中遭遇過很多傷害,對他人是攻擊的,沒有安全感的,這樣的母親,本身內心就掩藏了很大沖突和糾結的。


這樣的家庭中,如果父親可以承擔更多的養育孩子的責任,增加陪伴孩子玩的時間,包括跟老婆之間是相愛的,能夠對這個女人溫柔以待,對孩子的成長來講,是有利的。



女人的暴躁也是會慢慢轉化的。


而一個沒有母親的單親家庭中,也有看孩子生活的家庭系統是怎樣的?


如果父親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給予足夠的支持和陪伴,同時有其他的成年女人能夠替代性的給予孩子母愛,也是可以承擔母職的,但是孩子沒有親生母親陪伴成長的創傷,是已經種下了。


而且這裡還要看母親跟孩子分離的時間,越早的時候,對孩子的創傷會越小。



如果孩子已經跟母親形成了穩定的依戀關係,比如說3歲的時候,孩子在變成在沒有母親的單親家庭長大,那麼對孩子來講,這種被拋棄的創傷就會有影響,後續可能會潛伏很多年,直接影響到孩子對他人的依戀和安全感。


而後續替代媽媽的女性,如果能夠很好地幫助孩子完成這個過度,對孩子來講是有幫助的,但如果後續一直換人,而且沒有穩定的女性,不管是奶奶還是姥姥,或者姑姑之類的,對孩子來說都是一件很殘忍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