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恩仇錄——英國為什麼與俄法兩國結盟,放棄“光榮孤立”

歐洲恩仇錄——英國為什麼與俄法兩國結盟,放棄“光榮孤立”

一戰德軍突襲英軍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歐洲關係中,英國選擇了只合作不結盟,置身於歐洲大陸結盟浪潮之外,保持著自己行動自由的“光榮孤立”。

但在1904年4月8日,英國卻選擇與法國達成《英法協約》,建立同盟關係;1907年8月31日英國又與俄國達成《英俄條約》,加上法俄同盟,達成英法俄攻守同盟。最終組成歐洲兩大帝國主義集團之一的協約國集團,這也標誌著英國徹底放棄“光榮孤立”。

而俄法兩國實力實際上都要弱於英國。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當時的光榮孤立的日不落帝國英國跟俄法兩國結盟,徹底放棄“光榮孤立”?

歐洲恩仇錄——英國為什麼與俄法兩國結盟,放棄“光榮孤立”

日不落帝國

英國的衰落

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長盛不衰的帝國,即便是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也不得不接受衰落的命運。

在經濟上,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廣泛應用,德日美等國崛起,英國逐漸喪失“世界工廠”的地位,陳舊的設備、落後的技術和管理方式,以及對工商業精英管理階層的輕視,使得英國人才大量外流,無論是企業規模、生產效率還是管理方式都遠不及德日美等國。

這導致了英國企業在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便會陷入停滯無法擴大,沒有辦法像德日美等國一樣從自由資本主義進入壟斷資本主義。

而且英國經濟結構不合理,大型機械、石油化工產品甚至是小麥都依賴進口,工業製成品和半製成品的進口從1870-1875年間佔進口總額的18.4%上升到1890-1895年間的24%,大量財富外流,甚至一戰時英國還在使用德國進口的染料染軍裝。

歐洲恩仇錄——英國為什麼與俄法兩國結盟,放棄“光榮孤立”

自由貿易和關稅保護的漫畫

在政治上,因為英國人拒絕政府對經濟的過多幹預,自由至上,導致英國政府長期以來都沒有采取一些有利經濟發展的措施,甚至沒有一個專職主管工業的大臣。

而且德日美等國紛紛構築關稅壁壘保護本國工業,在國內既得利益群體的推動下,英國卻不願意放棄自由貿易,沒有采取相應的關稅措施保護國內經濟,反而通過積極擴張殖民地來消耗其國內生產的廉價工業品。

而殖民地又不斷爆發反抗戰爭,尤其隨著軍事武器的發展,戰爭耗費也越來越大,第二次布爾戰爭前後便花費2.2億英鎊,導致英國需要耗費大量財力物力來維持其龐大的軍隊以及海外殖民地,反而加重了國內的經濟負擔。

歐洲恩仇錄——英國為什麼與俄法兩國結盟,放棄“光榮孤立”

貴族的奢華生活

在社會文化方面,我們都知道英國是個君主立憲制國家,十分崇尚貴族和紳士。

在奴隸貿易、香料象牙貿易以及工業革命浪潮中發財的資本家在賺取到自認已經足夠多的金錢之後,便開始積極買田置地、購買莊園、購買貴族頭銜、與舊貴族聯姻來讓自己躋身上流社會,成為新貴族。

據從1837年到1911年間,晉升到英國貴族階層中的人中,非貴族出身的人越來越多,從1837年的10%上升到了1911年的43%。

這種對貴族生活的嚮往使得企業家更願意花費時間去享受假日、參加各種紳士貴族酒會,而不是琢磨如何提高生產效率、擴大經營規模,導致英國的工商業逐漸失去活力,而工商業正是當時資本主義世界的利稅大戶。

歐洲恩仇錄——英國為什麼與俄法兩國結盟,放棄“光榮孤立”

克里米亞戰爭:港口堆積的物資

在軍事上,拿破崙戰爭結束後英國國際地位得到空前提高,便逐漸減少了對外用兵的次數,這種地位也給予英國一個和平的發展環境,也讓拿破崙戰爭時期出色的動員和後勤機制被丟到腦後。

第一次阿富汗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英國士兵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克里米亞戰爭英軍糟糕的後勤、敗壞的軍紀使得梅毒等性病在軍中盛行,餅乾長蛆、鹹牛肉跟士兵爺爺一樣老,士兵們甚至得不到一件避寒的大衣或毛毯。

而且貴族們佔據了軍隊中主要的領導指揮崗位,士兵無法得到有效升遷,導致軍隊指揮體系僵化,在第二次布爾戰爭中即便佔據絕對優勢,依然打得十分吃力。

種種因素作用下,英國最終開始走上下坡路,如果繼續維持“光榮孤立”,搞不好會弄巧成拙。

歐洲恩仇錄——英國為什麼與俄法兩國結盟,放棄“光榮孤立”

俾斯麥

光榮孤立政策的失利

英國的“光榮孤立”內核還是“大陸均勢”,歐洲幾大國深受其害,亦恨之入骨,隨著各國國力增強,反對聲也是越來越多。

1880-1881年,在土耳其與黑山、希臘的邊界問題中,英國牽頭舉行軍事演習希望迫使土耳其妥協,但各國不滿英國牽頭的軍事幹預,使得演戲沒有達成預期的效果,儘管土耳其最後選擇屈服,英國的主導地位卻已經開始動搖。

1884年11月15日,利用英、法、葡、比等國在非洲瓜分上的矛盾,由德國作為東道主,首相俾斯麥主持,歐洲列強在德國首都柏林舉行的瓜分非洲的會議。

在歷時104天的會議上,俾斯麥作為調解人唱起了主角,形成以德國為主導的瓜分非洲的新體系,德國亦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益,《最後議定書》一簽字,俾斯麥就宣佈德國已經佔領“東非”,並且將殖民地不斷擴大,從而改變了整個世界格局與力量對比。

保守黨領袖索爾茲伯裡就此挖苦道:自由黨人“最終建立起他們長期以來所期望的‘協調的歐洲’,他們成功地使歐洲大陸各國協調一致反對英國。”

歐洲恩仇錄——英國為什麼與俄法兩國結盟,放棄“光榮孤立”

甲午戰爭

而在甲午戰爭與“三國干涉還遼”事件中,英國的被孤立更是暴露的一覽無餘。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日軍連戰連捷,眼看著就要打進北京城。

儘管日本在甲午戰爭爆發之前就曾經對英國表示“日本方面並不謀求較列強更多的利益”,並且明確表示所割佔的領土“不包括長江流域的領土”,但英國擔心甲午戰爭會導致清政府垮臺損害自己的利益,還是在1894年10月6日要求美、法、德、俄等國進行調停,建議中日雙方在“中國賠償日本軍費”和“列強共同保證朝鮮獨立”的基礎上進行和談。

此時美國主要目標是南美而不是東亞,因此拒絕參與;德國想渾水摸魚,表示時機尚未成熟;俄國一面擔心日本影響俄國向遠東擴張,一面又不希望把日本推向英國,表示靜觀其變打起太極;法國則緊跟俄國步調。

英國就這麼被孤立了,索性也搬把小板凳坐下來當起了吃瓜群眾,只要不損害英國利益,愛咋咋地。

歐洲恩仇錄——英國為什麼與俄法兩國結盟,放棄“光榮孤立”

三國干涉還遼

到1895年4月17日,日本在與腐朽的滿清政府簽署《馬關條約》時獅子大張口,除了開埠賠款,日本還從滿清政府手中割走了對一眾列強來說至關重要的遼東半島。

看到利益受損,俄國牽頭,俄德法三國開始派遣軍隊前往遠東,逼迫日本吐出遼東半島,史稱“三國干涉還遼”,德國公使哥特斯米德甚至直接警告日本:“日本必須讓步,因為對三國開戰是沒有希望的。”

三國曾試圖拉攏英國,因為英國在中國勢力最大,德國政府曾明確表示“希望和英國並肩站在一起”。

但英國是世界霸主,實行“光榮孤立”就是為了保證行動自由,不可能被三國牽著鼻子走;而且英國勢力範圍主要在長江流域以及以南地區,日本又做了保證;加上日本崛起可以抵抗俄國南下、德法在中國的勢力擴張,給英國擋刀;日本開埠通商的要求更利於英國,英國沒有理由去反對。

歐洲恩仇錄——英國為什麼與俄法兩國結盟,放棄“光榮孤立”

列強在中國的勢力範圍

當然英國還有一個考慮,極富侵略性的日本佔據遼東半後島必然會對北京產生嚴重威脅,滿清政府遷都似乎也就成為必然。時任英國外交部長金伯雷就曾表示:“中國的首都如因割讓遼東而失去屏障,則不妨遷移到南京。”

而南京恰恰是英國的勢力範圍,一旦滿清遷都南京,那麼英國就有藉口將當時的中國“印度化”,維多利亞女王也就可以加冕成為中國女皇。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甲午戰爭中英國已經無法一呼百應,俄德法不僅沒有跟著他的步調,反而不斷跟他唱反調;三國干涉還遼中俄德法三國的表現使英國發現自己的“光榮孤立”正在遭受嚴峻挑戰,而面對這種挑戰時,英國並未佔到上風。

因此金伯雷對德國駐英國大使說:“英國並不準備在遠東有所行動”,並且拒絕了日本進行反向干涉的請求,“明智”得選擇了中立,但暗地裡還是選擇偏袒日本。

歐洲恩仇錄——英國為什麼與俄法兩國結盟,放棄“光榮孤立”

三國干涉還遼

三國干涉還遼事件使得遠東局勢發展越發對英國不利,俄國成了遠東地區的主角,以還遼功臣自居開始在遠東不斷擴張,並且試圖用《四釐借款合同》控制中國經濟命脈,同時還準備將手伸向英國控制的江南地區,德法亦在俄國的支持下在遠東地區開始擴張。

而英國中立的態度表明其正在失去對局勢的控制,開始有英國輿論以及反對派質疑光榮孤立是否仍應繼續;俄國在巴爾幹地區的失利使其轉向遠東,正在不斷挑戰英國在中國的利益;在此次事件推動下,英國開始尋求盟友。

在“第二次布爾戰爭”中,被孤立達到了頂峰。英國耗費大量國力卻無法取勝,列強趁機向英國殖民霸權發起挑戰,幾乎整個歐洲的輿論都在一邊倒的譴責英國在布爾戰爭中的所作所為。

“光榮孤立”期間的種種失利,迫使英國不得不調整策略。

歐洲恩仇錄——英國為什麼與俄法兩國結盟,放棄“光榮孤立”

普法戰爭

德國將法國徹底推向英國

德國的崛起是建立在法國衰落上的,50億法郎的戰爭賠款和阿爾薩斯、洛林的煤鐵讓德國走上了發展的高速路,法國則遭到了嚴重打擊。

政治上,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鏡廳登基、在法國支付全部賠款之前佔領北方6省的行為嚴重打擊了法國的國際形象和地位,法國歐洲大陸霸主地位落到了德國頭上;

普法戰爭後法蘭西第二帝國垮臺,成立第三共和國,後又爆發巴黎公社,被鎮壓後法國國內保守派、共和派、保皇派等派別你方唱罷我登場,相互攻擊,互相傾軋,導致法國國內局勢在相當一段時間內處於混亂局面。

經濟上,除了50億法郎賠款,法國在普法戰爭中損失超過200億法郎;為了支付賠款向銀行家借錢,導致國內金融業畸形發展,嚴重影響了農工商業的資金投入,經濟發展資本投入不足;割讓鐵礦蘊藏豐富的阿爾薩斯和洛林使經濟發展缺乏資源;

種種原因極大的延緩了法國經濟的發展,使法國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展緩慢,在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法國工業革命和經濟發展進程因鐵礦產地的喪失和政局的混亂而明顯落後於美、德、英之後。

歐洲恩仇錄——英國為什麼與俄法兩國結盟,放棄“光榮孤立”

各大帝國主義國家

即便法國恢復了穩定,開始積極嚮往擴張,但國力依然弱於英德俄等國。只是為了同英國在海外爭霸,法國還是積極向德國示好,尋求德國的幫助,而不是英國。

1895年4月,法國參與“三國干涉換遼”向德國示好,英德兩國在世界各地展開的各種爭鬥也使得法國相信德國會幫助自己,跟自己站在一邊。

德國並不打算跟法國親近,1898年5月德皇威廉二世甚至發電報祝賀英國將領基欽納鎮壓蘇丹馬赫迪起義,並準備派遣一名軍官加入基欽納的軍事活動中。

但法國依然在熱屁股貼冷板凳,1898年12月之後,法國繼續向德國示好,法國外長德爾卡塞表示:“法國將會支持德國在全球特別是在中國的殖民雄心”,一些法國人則認為“要忘記過去,不要感情用事,尋求真正的利益”。

歐洲恩仇錄——英國為什麼與俄法兩國結盟,放棄“光榮孤立”

布爾戰爭中被俘的丘吉爾

但德國還是不買賬。1899年10月,第二次布爾戰爭爆發,法國希望藉此機會解決“埃及問題”,重返埃及,遭到德國的冷淡對待;

1900年,隨著英國在南非遭遇連串失敗,法國再次提出“就埃及問題採取新的行動”,試圖出兵干涉布爾戰爭,得到了俄國的支持,依然遭到德國的無視;

1901年6月,法國外長德爾卡塞派特使前往德國進行談判,希望獲得德國的支持,但德國只回應:“只有法國宣佈放棄阿爾薩斯和洛林,德國才會幫助他。”

法國當然不可能放棄對阿爾薩斯和洛林的主權要求,終於意識到不可能得到德國幫助,倒是德國對法國的威脅越來越大,1898年德國開始實行《艦隊法》大規模擴充海軍武備,德國海軍的規模和戰力開始向英國靠攏,基於法德矛盾,法國要麼造艦,要麼等著捱揍。

但是造艦沒錢,捱揍也不想,法德矛盾徹底激化,法國開始轉變策略,積極向同樣與德國矛盾尖銳的英國尋求結盟。

歐洲恩仇錄——英國為什麼與俄法兩國結盟,放棄“光榮孤立”

威廉二世閱兵

德國挑戰英國,英德矛盾激化

19世紀中期開始,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設備的發展和廣泛應用,普魯士建立起雄厚的經濟基礎,最終統一德意志建立德意志帝國,開始尋求大國地位。

尤其是威廉二世上臺之後推行“世界政策”,積極尋求“陽光下的地盤”,與英國在世界範圍尤其是非洲大陸展開各種形式的競爭,破壞英國在非洲大陸的殖民擴張;

在軍事上,德國實行提爾皮茨計劃和《艦隊法》積極進行海軍軍備競賽,希望建立一支排名世界第二的海軍,矛頭直指英國,威廉二世曾表示:“我不把我的海軍建立到和我的陸軍同等水平,我絕不停歇。”

不過當時英國的重心還放在遠東地區,面對“三國干涉還遼”事件之後在遠東地區不斷擴張、挑戰英國霸權的俄國,以及在歐洲同樣對英國虎視眈眈的德國,英國決定同德國結盟來緩和雙方的矛盾,讓英國能夠專心對付俄國。

歐洲恩仇錄——英國為什麼與俄法兩國結盟,放棄“光榮孤立”

俄德挑戰英國霸權

德國為了謀求世界霸權,也希望同英國全面結盟,得到一個足夠強硬的保險,保證德國即便遭到俄法兩國的東西夾擊也能夠遊刃有餘,同時也能夠大幅提高德國的國際地位;

但英國只想部分結盟,保證德國不會在歐洲捅自己一刀,同時保證自己不被盟友約束和行動自由,而且全面結盟之後德國勢力會得到壯大,在德國大力發展海軍擴張殖民地、英國開始衰落的背景下,英國的利益將會嚴重受損。

1898-1901年間,英德兩國陸續進行了多次結盟談判,但是最終都無功而返,雙方之間的矛盾已經達到了無法調和的地步,1901年12月19日,英德同盟談判宣告失敗,英德矛盾開始全面升級。

此後威廉二世一系列愚蠢的操作更是將英國徹底推向了德國的對立面。

歐洲恩仇錄——英國為什麼與俄法兩國結盟,放棄“光榮孤立”

從左至右,沙皇尼古拉斯二世、英皇喬治五世、德皇威廉二世,三人互為表兄弟。

德國將俄國推向英國和法國

隨著威廉二世的上臺,原本融洽的德俄關係開始分裂。

1890年,德國政府不再同俄國續訂《再保險條約》,德俄關係開始惡化,“世界政策”成為德國主要外交政策,開始積極參與世界爭霸,反而促成了1894年俄法簽訂軍事協定,達成攻守同盟,對德國形成東西夾擊的形式。

但是德俄關係此時還是相對平和,克里米亞戰爭之後俄國開始向遠東地區擴張,但是英俄矛盾使得俄國依然需要德國的承諾;而德奧同盟又使得德俄關係變得異常微妙,因此此時的德俄儘管沒有結盟,但是雙方關係並未達到劍拔弩張的地步,甚至還在三國干涉還遼事件中同盟了一把。

歐洲恩仇錄——英國為什麼與俄法兩國結盟,放棄“光榮孤立”

英美支持日本對俄開戰

但由於威廉二世愚蠢的外交政策,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由於英國支持日本,又發生俄國波羅的海艦隊誤傷英國漁船事件,德國試圖與俄國結盟,但遭到俄國拒絕;

1905年,日俄戰爭俄國戰敗,俄國國內爆發革命戰爭,原本德國已同俄國成功結盟,但是沙皇在俄國國內勸說下又拒絕締約;

1906年,為了解決第一次摩洛哥危機,阿爾赫西拉斯會議召開,由於英俄共同支持法國反對德國,德俄矛盾不斷激化。

歐洲恩仇錄——英國為什麼與俄法兩國結盟,放棄“光榮孤立”

奧匈帝國

而促成德俄兩國的矛盾升級、德俄徹底決裂還有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便是奧匈帝國。

20世紀初,奧匈帝國抓緊向巴爾幹地區擴張,挑戰了俄國泛斯拉夫主義旗手和斯拉夫人保護者的虛榮心,但是遭到了俄國和塞爾維亞的反對和抵制;而俄國鼓動的泛斯拉夫主義浪潮則使得奧匈帝國境內的斯拉夫民族人心思變,危及奧匈帝國的生存。

作為奧匈帝國的盟友德國自然不可能坐視不管,加上德國與俄國本身的矛盾,而且德國向巴爾幹以及近東地區的滲透也損害了俄國的利益;而德國的聯俄計劃又引起了英國的警惕和不安,面對德國這個強敵,在法國的幫助下,英國開始同俄國展開談判、緩和矛盾。

歐洲恩仇錄——英國為什麼與俄法兩國結盟,放棄“光榮孤立”

一戰

基於以上種種原因,儘管英國還是日不落帝國,但最終還是選擇放棄“光榮孤立”,與弱於自己的俄法兩國締結盟約成為盟友,組成了協約國集團。

只是英國從“光榮孤立”走向“結盟外交”,看似外交政策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其內核本質依然還是“大陸均勢”,操縱大陸均勢、維護自己利益的目的依然沒有改變,屬於典型的換湯不換藥。

可惜英國的這一系列操作最終還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不僅沒有維持自己的地位,恢復往日榮光,反倒日漸衰落,讓人撿了便宜,還處處惹人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