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要“全麻”還是“半麻”?患者:還有其他麻嗎?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小志_Eva(北京大學醫學部)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大夫,我這個膽囊切除術用哪種麻醉方法?"

"手術的過程中是睡著了好,還是清醒著好?

"醫生,我聽我家隔壁老王說他做闌尾手術的時候沒做全麻,他是清醒著做的手術,我也是做闌尾切除,為什麼要用全麻呢?"

手術前,醫生總會被問到這些關於麻醉的問題,下面我們就來說說常用的麻醉方法差異以及體驗差異。

麻醉方式,一般常用的有全身麻醉、"半身麻醉"以及局部麻醉

全身麻醉,"睡一覺"就把手術做了

全身麻醉,即全麻,是指麻醉藥物經由呼吸道吸入、靜脈等方法進入患者體內,從而產生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作用,使患者進入意識消失並無疼痛感覺的一種功能抑制狀態。這種抑制作用是可以控制和調節的,並且是完全可逆的。

全麻就是簡單的讓人睡著嗎?

全麻過程中,麻醉醫生主要應用鎮靜藥、鎮痛藥、肌松藥等藥物維持患者的全身麻醉狀態,以滿足手術的需要。鎮靜藥是使患者"睡著"、意識消失的藥物。鎮痛藥是減輕手術過程中疼痛反應的藥物。而肌松藥是使患者的肌肉鬆弛以滿足手術操作的藥物。患者在全麻時 "睡著"的深度比人們平時睡覺時的"睡著"要深,手術操作、疼痛刺激等不會知曉或醒來。

全麻的病人通常需要進行輔助呼吸,因為全麻手術中常會使用肌松藥,患者的自主呼吸也會受到抑制,所以需要外部機器幫助呼吸。

醫生:要“全麻”還是“半麻”?患者:還有其他麻嗎?

全麻手術過程中,麻醉醫生要做的事情很多,需要時刻關注手術操作對患者的刺激以及刺激引起的生命體徵的變化,並及時做出相應的處理,如調整血壓避免劇烈波動,穩定心率避免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補充液體和電解質等;除此之外,麻醉醫生還要及時處理緊急情況的發生,如大出血、心臟停搏、室顫、過敏性休克等危急情況。

醫生:要“全麻”還是“半麻”?患者:還有其他麻嗎?

什麼情況下會選擇全身麻醉?

理論上來說,所有類型的手術都可以採用全身麻醉的方法,同時,全麻也常常是外科醫生首選的麻醉方法。既能滿足不同的手術操作需要,還能保證患者的依從性、減少患者因手術而造成的心理和生理應激反應、提高患者舒適度等。

那為什麼臨床上並不是所有的手術都必須選擇全麻呢?雖然全麻適用的手術範圍廣、有許多的優點,但是對於比較小的或淺表的用局麻或椎管內麻醉就能完成的手術來說,未免有點"大材小用"了。

"半身麻醉",可以知曉你的手術過程

人們常說的"半身麻醉",其實叫做椎管內麻醉,臨床常用的主要包括蛛網膜下腔麻醉和硬膜外麻醉,都屬於椎管內麻醉的範疇。那麼椎管是哪裡呢?椎管是由全部椎骨的椎孔所串成的一條管型結構,裡面"住著"脊髓等組織。

"半身麻醉"時,麻醉醫生通過穿刺針在患者的腰部進行操作,將麻醉藥物注入到腦脊液中或是硬膜外間隙,從而阻斷神經的感覺傳導,達到"半身麻醉"的效果。也就是人們常常描述的"麻醉醫生在我腰上打了一針,過了一會兩條腿就沒感覺了"。

醫生:要“全麻”還是“半麻”?患者:還有其他麻嗎?

"半身麻醉"的患者意識是清醒的,也就是說"沒睡著",只是阻滯區域的身體感覺不到疼痛。這是因為麻醉藥物阻斷了患者手術區域疼痛感覺的傳導,其他的軀體功能並未受到影響。

椎管內麻醉主要適用於:下腹部、盆腔、肛門、會陰部以及下肢的手術,剖宮產、分娩鎮痛等。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做上述手術的人都適合做"半身麻醉",這也是為什麼同樣是做闌尾切除術,有的人採用"半身麻醉",而有的人卻要採用全麻。

哪些人不能做"半身麻醉"?

如果患者存在以下情況是不適合採用"半身麻醉"的,包括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脊髓病變),全身感染性疾病,嚴重高血壓,休克,貧血,脊柱外傷或畸形,腹內壓明顯增高(如腹腔巨大腫瘤、大量腹水),不能配合的患者(如精神病人、小兒)等。存在這些情況的病人如果進行"半身麻醉"容易出現神經損傷、全身性嚴重併發症或危及生命的情況。

因此,對於不適於做"半身麻醉"的患者,多采用全麻的方法來替代。

局部麻醉更"精準",哪裡手術麻哪裡

局部麻醉,也稱局麻,指的是將局麻藥應用於患者身體的某個局部,使該局部疼痛刺激的神經傳導功能暫時被阻滯。

人們常接觸到的局麻情況有哪些呢?如拔牙,做胃鏡之前喝下一小瓶局麻藥,軀體局部淺表腫物的切除,上肢的手術,足部的手術等,常常會用到局部麻醉的方法。

局部麻醉簡單易行、併發症少、對患者生理功能影響較小,但是可適用的手術也非常的侷限。

醫生:要“全麻”還是“半麻”?患者:還有其他麻嗎?

因此,不同的麻醉方法有其適用的手術,麻醉醫生也是根據患者的疾病和手術情況來選擇麻醉方法的,多數情況下不適宜做"半身麻醉"和局麻的手術可選擇全身麻醉替代從而進行手術。

全麻、"半麻"和局麻,現在能分清了吧!

醫生:要“全麻”還是“半麻”?患者:還有其他麻嗎?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中國科普博覽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