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倉美學|腹藏歲月靜好,裹住茶之清香

茶倉美學|腹藏歲月靜好,裹住茶之清香

茶水好喝,但買的茶葉,總是很快就串了味。茶葉吸附力強,易受潮變質,寒冷的天氣很多東西因氣溫變低而變得更易保存,只有茶葉這個小東西,一點也不買冬天的賬,該潮潮該變質就變質。


明代王象晉在《群芳譜》中,把茶的保鮮和貯藏歸納成三句話:“喜溫燥而惡冷溼,喜清涼而惡蒸鬱,宜清獨而忌香臭。”茶葉是很敏感的,極易吸附其他味道,忌異味、忌潮溼、忌氧氣、忌高溫、忌強光,真的挺難保存的。

茶倉美學|腹藏歲月靜好,裹住茶之清香

所以,器物的加持特別很重要,因此,好茶一定要妥善保存,擁有一個好的茶葉罐是茶生活的開始。


貯藏茶香,也貯藏歲月

茶倉美學|腹藏歲月靜好,裹住茶之清香

清人葉雋《煎茶訣 · 藏茶》:初得茶,要極乾脆,若不乾脆,須一焙之,然後用壺佳者貯之。


茶倉,又稱茶罐、茶盒。日本茶道稱茶倉為「茶壺」。倉者,儲也。茶倉,茶席儲茶之處,亦名茶入、茶棗,是茶席必備之物。

茶倉美學|腹藏歲月靜好,裹住茶之清香

人如其茶,而看茶倉,也能將每一個人的品性和態度區分開來。茶葉對水分、異味的吸附很強,尤其容易因為吸溼受潮而產生質變。所以對存放茶葉的容器要求很高。


將茶葉隨意置之,可能只是葉公好龍,器皿精緻,那麼他一定是講究細節,認真生活的人。

茶倉美學|腹藏歲月靜好,裹住茶之清香

不同材質、造型的茶倉,體現出的特點各異,適合存放的茶葉也不同。古人往往使用陶、瓷、竹、木等來製作茶倉,是因為他們可以和茶葉一起同呼吸、共變化;


形制上也會設計收口、敞口、高深、直筒、鼓腹式……不同的茶倉造型,因為他們深信不同茶葉有它自己的性格。茶倉是什麼?茶倉就是茶葉的一個家。

茶倉美學|腹藏歲月靜好,裹住茶之清香

茶倉美學|腹藏歲月靜好,裹住茶之清香

茶倉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在茶事活動中呈現重要作用。一個適宜的茶倉,動人之處在於匠人做器之時全心為茶著想、為使用者著想。這在佛家是一種無我的修行,設計製作不留下一點點作者的痕跡。


器皿是否好用,上手你一摸便知。當你倒茶時,輕輕的轉動它,動作可以連續優雅、輕鬆自在。

茶倉美學|腹藏歲月靜好,裹住茶之清香

茶、器、水、人,泡好一杯茶無非就是這四者間的平衡。你用茶倉去養茶,茶又反過來養人,世間萬物都是相倚相生的。


茶為什麼迷人?或許正因為它所擁有的無法預期的未知之美,永遠引人探索和耐心等待。無味之味是至味也。

茶倉美學|腹藏歲月靜好,裹住茶之清香

很多茶器具玩家,對於古茶倉十分痴迷。


首先,古物有著獨特的歷史韻味,在欣賞、把玩、撫摸之時,雖無言談,卻彼此心有千言;其次,老茶倉經年受土氣天光,放入茶葉,不論新老,皆以時光加持,茶葉在老茶倉中放置一段時間後,口感更為醇厚。

茶倉美學|腹藏歲月靜好,裹住茶之清香

茶倉的模樣應該是樸素寧靜的,這樣才符合茶與茶人的氣質。中國人愛喝茶,這種習慣從很久以前已經跨越了階級與貧富種種條件。


只要是有心人,總愛在日常的生活中泡上一壺好茶。這種融於生活的文化,也要有一個好的“生活化”器物去承載。


“罐養茶,茶養人,萬物相倚相生”,雖為茶席上一方不著眼的物件,卻有無盡禪意,道骨盎然。用一方清風雅器,讓茶靈安住其間。任時光動盪,香依舊。


茶倉美學|腹藏歲月靜好,裹住茶之清香


茶倉裡承載著宇宙和自然,蓋子打開那刻,一聞就知了茶山上的雨露和草木。世間萬物都是相倚相生的,用茶倉去養茶,茶又反過來養人。


竹林長物,古器今用,茶倉是茶的宇宙,與天地同老,呈現大茶美氣的人文之心。


茶倉作品鑑賞


茶倉美學|腹藏歲月靜好,裹住茶之清香

茶倉美學|腹藏歲月靜好,裹住茶之清香

茶倉美學|腹藏歲月靜好,裹住茶之清香

茶倉美學|腹藏歲月靜好,裹住茶之清香

茶倉美學|腹藏歲月靜好,裹住茶之清香

茶倉美學|腹藏歲月靜好,裹住茶之清香

茶倉美學|腹藏歲月靜好,裹住茶之清香

茶倉美學|腹藏歲月靜好,裹住茶之清香

茶倉美學|腹藏歲月靜好,裹住茶之清香

茶倉美學|腹藏歲月靜好,裹住茶之清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