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李白為數不多的七言律詩,一氣呵成!選入《唐詩三百首》


「詩詞」李白為數不多的七言律詩,一氣呵成!選入《唐詩三百首》

庚子年二月初五,每日品讀經典

《登金陵鳳凰臺》是李白於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六載(747年)南遊吳越途經金陵時所作。詩因懷古而起懷君之思。懷帝閽而不見,觸景而生愁。崔顥曾有《黃鶴樓》詩,與李詩題材、用韻相似,前人多有評論,妄定甲乙。崔詩寫望雲思仙、仙不可待及日暮鄉關之思,一氣呵成,餘韻悠悠,是詠黃鶴樓絕唱。李詩集懷古、寫景、抒情於一詩,而末聯以眷念朝廷、憎恨奸佞的報國思想振起全篇,格調高於《黃鶴樓》。入選《唐詩三百首》七言律詩卷。

「詩詞」李白為數不多的七言律詩,一氣呵成!選入《唐詩三百首》

登金陵鳳凰臺

唐·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金陵:今南京。

鳳凰臺:故址在南京鳳凰山。相傳劉宋元嘉間有異鳥集於山,被看作鳳凰,遂築此臺。

吳宮:指三國吳所修太初、昭明二宮。

晉代衣冠:晉代,指東晉,南渡後建都於金陵,豪門權貴聚集於此。衣冠,指當時的名門貴族。

三山:在今江寧縣西南,因三峰並列,南北相連,故名。

白鷺洲:江中沙洲,在金陵西大江中。秦淮河貫金陵城中,西流入長江,而白鷺洲橫截其間,故云“二水中分”。

浮雲能蔽日:浮雲,喻朝中奸佞。日,喻唐玄宗李隆基。

【詩意】

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來遊,如今鳳去臺空只有江水依舊,汩汩自向東流。

野花雜草埋幽徑,那原是吳國舊宮。晉代多少名門望族,今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悠遠,如落青天外。江水中分,繞過白鷺洲。

總有奸臣來當道,猶如浮雲遮向日。長安悠遠我望不見,心中鬱悶長懷愁。


「詩詞」李白為數不多的七言律詩,一氣呵成!選入《唐詩三百首》

賞析

鳳凰臺興建於南朝劉宋,對於唐人來說也算是古蹟了。據說南朝宋國宋太祖文皇帝劉義隆元嘉十六年(439年),有三隻色彩斑斕、狀如孔雀的飛鳥出現在山間,引得群鳥相隨,被當時的人稱為“鳳凰”,於是興建了鳳凰臺,方便遊人登高攬勝,並且將山也稱為“鳳凰山”。

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和崔顥的《黃鶴樓》在形式上有諸多相似之處,雖然崔詩重在思鄉之情,李詩重在不遇之憤。黃鶴與鳳凰都是鳥類,兩首詩都是以鳥類的離去來引領全篇,用韻相似;結尾也都說此處雖然極高,可以望見極為遼闊的景象,但仍然看不見自己想看的地方。由此可見,唐代詩人是常常相互模仿與借鑑的。

「詩詞」李白為數不多的七言律詩,一氣呵成!選入《唐詩三百首》

這首詩是李白為數不多的七律詩中的一首,詩的前四句寫眼前之景,後四句借寫山水而抒發詩人內心的憂憤:鳳凰臺上,曾經飛集鳳凰,如今鳳去臺空,只有滾滾長江,終古奔流。三國時吳都的繁華,已埋沒在荒草幽深的路徑中;晉代在金陵居住的豪門大族,也都已變成一堆堆古墳。這前四句,李白著意描繪、渲染了一種荒涼破敗的景象,為下四句烘托一種深沉憂鬱的氣氛。後四句,詩人先寫遠眺金陵:三山一半被雲霧遮在天外,江中的白鷺洲把江水一分為二。寫出了登臨所見的若隱若現、若有若無的景象,但接著詩人的筆鋒陡然一轉,抒發起內心的憂憤來:邪惡勢力包圍著君王,正如浮雲遮日。詩人登高不見長安,心中充滿了悽哀。

全詩將社會與自然、歷史與現實、自然之景與個人之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一氣呵成,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


學不可以已!如果您想到有好的古詩詞文,請直接留言……感謝您的分享!

點擊右上角【關注】按鈕,每日品讀中華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