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別讓你說話的方式,毀掉你的優勢


點上方圖標標即可收聽主播嶺熙朗讀音頻

◆ ◆ ◆

之前看到一個故事。初看覺得有些可憐可笑,但仔細一看,又發現這故事背後的邏輯,或許經常發生在我們身上。

故事是這樣的。

一個女孩因為小時候家裡很窮,只要她想擁有一點東西,哥哥姐姐就會訓斥她,所以她從來不敢說出自己的需求。

一次她看到妹妹闌尾手術後得到了一個漂亮的小錢包,她也想要,但她不敢說,於是假裝生病做了手術,如願以償得到了和妹妹一樣的小錢包。

收到禮物後,她高興極了,把錢包遞給了一位護士看。護士以為是給她的,便接到手上仔細端詳。

小女孩確實很可憐。想要的東西不會表達,僅僅是一個小錢包,卻要用做手術的代價來換。

護士誤會了她的意思,她也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

由此可見,一個人如果無法說出自己的需要,會是多麼痛苦的一件事。


所以,今天呢,要為大家分享美國著名臨床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幫助我們更好地避開語言暴力,更準確地表達自己,從而更好地與身邊的人相處。

《非暴力溝通》:別讓你說話的方式,毀掉你的優勢


《非暴力溝通》:別讓你說話的方式,毀掉你的優勢

暴力溝通,對人是一種傷害

曾看過一個新聞,泰國一對父子,因為兒子玩遊戲沒有幫父親做事,父親一氣之下直接掏槍放在了兒子面前,並且上好了膛。

就在父親轉身那一刻,孩子真的朝自己腦袋開了槍。

父親的冷暴力,讓孩子感受不到溫暖和愛,他用死完成了對父親最後的控訴。

為了達成良性溝通氛圍,我們需要避免道德評判、進行比較、迴避責任、強人所難這幾種暴力溝通方式。

第一種,道德評判。

道德評判是指我們用自己的尺子去評判他人,凡是不符合自己要求的,就是不對的。

比如在電影《搜索》中,公司白領葉藍秋在被查出癌症後,心情不好的她在公交車上因為沒有給一位老大爺讓座,被媒體曝光,讓她站到了全社會道德譴責的制高點,不堪負重的她最後用跳樓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丹•格林伯格曾說:“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的生活,就與他人去作比較。”

《非暴力溝通》:別讓你說話的方式,毀掉你的優勢

進行比較是第二種暴力溝通方式。

它是把對方和別人進行比較,這種不恰當溝通方式是對人自尊心極大的傷害 。

記得在《少年說》節目中,曾看到一個女孩哭著控訴自己的媽媽:“你怎麼總是拿我跟其他的同學比較,為什麼我的努力你看不到?

而她媽媽卻冷冷地回應:“依你的性格,不打擊會飄。當你很強的時候,我覺得要拍一下,當你很弱的時候,我覺得要推你一把。”

這種比較的評判方式,無疑是破壞親子關係的最大殺手。

迴避責任是第三種暴力溝通方式。它淡化了我們應該承擔的責任。

比如:“我這段時間家裡很忙,這個任務完成不了”“這不是我的本意,是領導讓我這樣做的”。

這種溝通方式,只會讓別人不再信任你。

第四種暴力溝通方式是強人所難。

它通常是指強勢的一方,把個人的意願強加於他人身上。

比如電視劇《小歡喜》中,英子品學兼優又聽話,學習上不用父母操心,但媽媽宋倩還是對女兒各種控制,什麼事都要替女兒做主。

英子想考自己感興趣的南京大學,可宋倩非逼著女兒考北大清華,最後導致英子患上中度抑鬱症,欲跳海自殺。

以上這四種暴力溝通方式,屏蔽了我們與生俱來的愛,會給人帶來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讓人與人之間產生隔閡,甚至會以付出生命為代價。

《非暴力溝通》:別讓你說話的方式,毀掉你的優勢

非暴力溝通,讓你的生活充滿愛

那麼,什麼是非暴力溝通呢?

盧森堡博士指出,非暴力溝通是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它讓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它涵蓋了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四個要素。

正如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所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

它要求我們對自己所經歷的事情,客觀地進行描述,不能加上自己的主觀臆斷,不能把觀察和評判混為一談。

比如說:“歐文在過去的5場比賽中沒有進入一個球”是觀察;而“歐文是個差勁的前鋒”就是評論。

我們很多人說話都習慣帶有個人評判,這種不客觀的溝通方式,非常不利於關係的經營。

《非暴力溝通》:別讓你說話的方式,毀掉你的優勢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是感受。

心理學家羅洛·梅認為:“成熟的人十分敏銳,就像聽交響樂的不同樂章,不論是熱情奔放,還是柔和舒緩,他都能體察到細微的起伏。”

而觀我們生活中的很多人,並不太善於表達自己的感受。

比如戀人吵架時,常會說你不愛我了。這其實是想法而不是感受。表達感受可以這樣說:“你剛才的行為,讓我很傷心。”

為了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們可以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彙庫。這樣有助於我們表露情感,讓他人明白我們的需求,讓溝通更順暢。

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要素是需要。

在表達完成感受後,我們可以說出自己的真實需要。

比如在《圍城》中,方鴻漸在孫嘉柔生病時,和朋友趙辛楣出去吃飯。方鴻漸剛一回來,孫嘉柔就陰陽怪氣地說:“你也知道出去了好半天麼?反正好朋友在一起,吃喝玩樂,整夜不回來,也由得你,我一個人死在旅館裡都沒人來理會。”

孫柔嘉本意是想讓方鴻漸陪自己,但她這樣含沙射影地說話,並沒有解決實質性問題。

如果她這樣說:“你從7點鐘開始出門,深夜才回來,我一個人在家裡感到很孤單,我生著病,需要你的陪伴。”

這樣既客觀陳述了事實,又清晰表明了自己的感受。就能讓伴侶知道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

《非暴力溝通》:別讓你說話的方式,毀掉你的優勢

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是請求。

請求想要得到積極的回應,應越具體越好。

比如:我希望你能讓我做自己。

這個表述就比較含糊,如果這樣說:我希望你能各方面都支持我。這個表述就比較清晰。

越清晰的請求,越能得到有效的執行。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注意語氣,免得被別人誤以為是命令。

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是非暴力溝通的四大要素,也是我們人際交往的指路明燈,我們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多進行演練,藉助這四個步驟表達和提升自己,讓自己能擁有一個良性的溝通氛圍。

《非暴力溝通》:別讓你說話的方式,毀掉你的優勢

你溝通的態度,決定了生活的溫度

卡爾.羅傑斯曾說:

如果有人傾聽你,不對你評頭論足,不替你擔驚受怕,也不想改變你,這多美好啊。每當我得到人們的傾聽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並繼續前進。

所以在傾聽時,我們要放下內心的評判和想法,以一顆同理心,全身心地去感受對方,去體會對方的觀察,感受,需要與請求。

其次,在聽完他人的表達後,我們要及時給予對方真誠地反饋。

同時我們也要時刻關注對方的情緒。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都是通過語言來完成。

如果在家庭中,我們懂得好好溝通,就能營造出一個幸福有愛的家庭。

如果在工作中,我們能做到謙遜有禮,進退有度,就能在職場中游刃有餘。

如果我們能與自己好好相處,好好溝通,就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如果我們能在生活中,遵循非暴力溝通原則,就能與他人和諧相處,懂得如何愛自己。

非暴力溝通就是一個神奇的魔法棒,它能把我們從負面情緒中解脫出來,讓我們專注於自己的感受與他人的感受,讓愛自然流露。

你溝通的態度,決定了生活的溫度。

正如海藍博士所說:“每一個你遇到的人,其實眼裡和心裡都寫著:請看見我,請喜歡我,請關心我。當你深切地知道這個秘密時,你就知道如何與人溝通了。”

生活中真正厲害的人,都在用非暴力方法進行溝通。

願你我都能將非暴力溝通技巧,運用於生活之中,好好愛自己,與更好的自己不期而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