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有處古墓,五座墓穴全部朝向東方,為何中國說要修葺一下?

BeaNSider


因為這五座墓碑是我國清朝將士的墓碑。那麼問題來了,清朝士兵的墓碑怎麼會在英國呢?下面讓我們一起探尋歷史。

牟瑞迪發現五塊墓碑

2016年,在英國上學的中國留學生牟瑞迪(音譯)無意中聽說處於英國的港口城市紐卡斯爾,有一個聖約翰墓園,墓園中的墓碑都是向西而立的,但有五個墓碑,是朝東方的,難免讓人感到奇怪。但更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居然沒有人站出來對此一探究竟。

所以就在2016年5月7日,牟瑞迪來到了那所墓園。在墓園中經過仔細尋找,在墓地的東側找到了這五座墓碑。這五座墓碑經過長時間的風吹雨淋,看上去已經非常老舊,並且還有兩塊墓碑已經倒在地上,一直也沒有人打理。牟瑞迪走近看了看上面的碑文,雖然已經看不太清了,但很明顯能夠看出這肯定不是英文——是中國漢字。於是他拍了照片傳到了微博上。網絡的力量是強大的,我國國家文物局專員看到這些照片後非常重視。專員們經過仔細辨識,可以確定有兩塊墓碑上的字分別是:“大清故勇福建福州府閩縣陳成魁之墓”、“大清故勇福建福州府侯官縣陳受富之墓”。

然後,專家們為了確定墓碑到底是什麼人留下的,查看了大量的資料。最後終於確定——福建福州府閩縣人陳成魁和福建福州府侯官縣人陳受富。而剩下的三個墓碑,分別是山東登州府榮成縣人袁培福、安徽廬州府廬江縣人顧世忠以及福建福州府閩縣人連金源。

葬在英國的原因

清朝末年,清政府為了救亡圖存,開展了一場“洋務運動”,在英、德等國購買了不少船舶、軍艦。在1881年以及1887年,清政府兩次派出北洋水師去英國造船廠拿回“揚威”、“超勇”和“靖遠”、“致遠”軍艦。可能是因為水土不服的緣故,好幾位北洋水師士兵客死於異鄉。

經詳細查看歷史資料,顧世忠、袁培福二人是在1881年赴英接收“揚威”以及“超勇”兩艘軍艦時生了一場大病,病死的;剩下的三個人則是在1887年去英國拿回“靖遠”和“致遠”兩艘巡洋艦時犧牲的。由於歷史資料紀錄的人物都是達官顯貴,而他們都屬於普通的水兵,所以沒有更詳細的資料了。

有本書叫《阿姆斯特朗的船與人》,上面倒是記載有北洋水師的士兵在紐卡斯爾接收“致遠”軍艦的文字。書中說,當時清政府花了可以買下英國一棟小洋樓的錢來安葬他們,並且還說明要將他們的墓碑朝向東方,因為東方是祖國的方向。

1911年,海軍名將程璧光乘坐“海圻”號巡洋艦前往英國參加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加冕典禮時,還專程到墓地弔唁這五位壯士,並重新修理了墓碑。直到這之後的一百多年裡,就再也沒人去看過他們了。

修繕墓碑,以對先烈

2016年9月底,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派出專員與英國北部華人企業家協會的代表去往墓園考察,並請來英國專業的維修人員對五位士兵的墓碑進行了1911年重修以來的首次修整。

希望這段歷史我們能夠記住。畢竟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是先烈們用自己的血和汗換來的...


奉史為師


這五座墓穴在聖約翰墓園,處於英國的東北部港口城市紐卡斯爾。墓碑與當地人的墓碑方向相背,隔大海遙望著東方。為什麼中國說要修葺呢?因為墓穴中埋葬著中國清朝時的,五位被遺忘的北洋水師士兵。

這五座古墓距今已有120年了,由於種種原因,時間久遠,墓碑已然在風吹雨打下殘破不堪。那它是怎麼被發現的呢?

2016年5月,一名中國留學生到該處玩耍,無意中發現了這五座墳墓。墳墓前的墓碑上均刻著中文。由於多年無人祭掃,墓碑上的字跡已然模糊。

但幸運的是,有兩塊墓碑上的字跡還依稀可辯,上面寫著:“大清故勇福建福州府閩縣陳成魁之墓”、“大清故勇福建福州府侯官縣陳受富之墓”。由此得出,這應該是清朝時的士兵之墓。

為什麼大清朝的士兵會死在異國他鄉,遺骸也未能回到故鄉中國呢?

大清王朝的末期,曾經輝煌的大清帝國已淪落為誰都能啃上一口的肥肉。看著國家的沉淪,很多當時的社會精英們開始思考原因,睜眼看世界。

現代工業和軍事的落後,顯然是他們最先看到的原因。於是,以李鴻章、張之洞等為代表的洋務派發起了洋務運動。

這場以“自強”與“求富”為口號的運動,主要以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以及科學技術為主。在此背景下,北洋艦隊創立了。

為了使得北洋艦隊的戰鬥力更為強大,清王朝派出了幾百名士兵到當時的海上強國、工業強國英國去學習。同時接收從英國購買的軍艦。

到英國的士兵們看到了英國軍事的強大,他們都極為努力的學習航海技術和海軍作戰技術。

然而,很不幸的是,袁培福、顧世忠、連金源、陳成魁和陳受富這五名年輕的清軍士兵卻因病而客死在英國。但隨著清王朝的更加衰落及滅亡,已無力將五位士兵的遺體運回中國,只能就地埋葬在了英國聖約翰墓園裡面。他們的事蹟也慢慢為世人所遺忘。

2016年,這五人的墓地被發現後,新京報專門就此做了報道,下面摘錄關於他們的一段記錄如下:

袁培福、顧世忠二人於1881年赴英接收“超勇”和“揚威”兩艘巡洋艦,連金源、陳成魁和陳受富則在六年之後的1887年赴英接收“致遠”和“靖遠”兩艘巡洋艦。1911年,海軍名將程璧光率“海圻”號巡洋艦,前往英國參加英王喬治五世加冕典禮時,專程前往聖約翰墓地弔唁這五位烈士,並重修了墓碑。

這名留學生髮現了這個墓地後,馬上聯繫了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得到中國大使館回報的國家文物局對此極為重視,立即委託了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接手實施修繕事宜。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委派的文物修復方面專家經過3個月的實地勘測,綜合中英兩國的文物保護標準制定出了修繕意見。

這五座墓地現在位於英國,中國去修繕保護有道理嗎?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到達英國後,找到了英國北方企業家協會協助勘測。經英國北方企事家協會在卡斯爾市檔案館查詢的的資料顯示,五座墓地中的其中三座(編號34、39、438)被一位名字為Fong Yah Jang的人購買去了,時間是1887年6月30日,也就是連金源、陳成魁和陳受富三位去世當年。

據資料顯示,Fong Yah Jang購買這三塊墓地共花費了15英鎊。經過更進一步的核實,Fong Yah Jang是代表當時的中國政府購買的,也就是說,這三塊墓地屬於中國政府所有。

顯然,當時這三人去世後,清朝政府出面為他們買下了墓地並安葬。雖然還沒有找到另兩塊墓地的產權資料,但根據現有三塊墓地的情況,我們可以推斷另兩塊墓地也應該有相同的產權性質,也就是為中國政府所有。

由此,我們可以證明,這些清軍士兵的墓地就是中國在海外不可移動的文化遺產,中國自然能理直氣壯的加以修繕了。

總的來說,這五位清朝士兵是為了求得國家和民族的富強而客死異國他鄉的,在今天我們的國家有責任也有能力去修繕和保護他們的墓穴,讓他們在九泉之下能夠感受到來自祖國的溫暖,也以此向世界展示崛起的中國不容小覷的力量。

您覺得是這樣嗎?


摯守靜篤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那是因為中國有五行八卦之說法,要看風水和方位,方向位置調整合理了才吉利,是有寓意的。


2016年,一名在英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在英國紐卡斯爾的聖約翰公墓發現了一處墓地,墓地的五塊墓碑都朝東。然而,這些墓碑的主體是破碎和傾斜的,幾乎不可能確定誰在這裡,留學生立即拍照併發到網上,這立刻引起了震動。

隨後,在國家政府的推動下,對五座墓碑進行了為期兩年的翻修。那麼,被埋在這裡的是何人,國民政府如此重視。


這始於鴉片戰爭,當時,由於清朝的隱居和官吏的腐敗,中國的起義持續不斷,社會動亂困難重重。他們覬覦在中國的外國人,卻趁火打劫。

在硬船和硬炮的攻擊下,裝備和軍事指揮都非常落後的清政府陷入了一種可悲的境地,每一場戰爭都必須打敗仗,每一次失敗都必須斷絕賠款。


然而,當這些人來到英國時,有些人不習慣外國的食物和天氣,很快就因為適應環境而生病。儘管他們得到了及時治療,但有五名水手在外國喪生。按照中國的喪葬禮儀,五名水兵應該幫助他們的棺材回家安葬。

後來,清朝的使者出來為他們在聖約翰公墓買了一個墓地,一切就緒後,北洋官兵為他們舉行了葬禮。考慮到他們不能回到家鄉,但為了在他們死後能看到他們的家鄉,當他們在做碑刻時,他們打算給他們定位。


埋葬在聖約翰公墓的五名水手已經不記得了,2016年被中國學生髮現,因為墓地是清政府購買的,所以墓地的所有權屬於中國,經過多次與英國談判,中國政府終於在2017年開始修復,並在2018年完成修復。


江水趣談


華人發現五座中國墓碑。

2016年5月的一天,一個華人無意在英國的紐卡斯爾市聖約翰公墓中發現了五座墓碑朝向東方的墓碑,殘破的墓碑上面還寫著漢字,經過仔細辨認,有兩座墓碑的漢字是“大清故勇福建福州府閩縣陳成魁之墓”,“大清故勇福建福州府侯官縣陳受富之墓”,很明顯這裡面埋葬的是中國人。

經過調查,這五個人是陳受富、顧世忠、袁培福、連金源、連成魁,他們都是北洋水師的人,當初遠去英國學技術卻因病客死他鄉,埋的是中國人,我們去修葺一下墓地當然是很正常的事情。

北洋水師的強國夢。

兩次鴉片戰爭失敗,清朝政府維新派認識到了西方的強大和自身的不足,於是在19世紀60到90年代發起了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也就是洋務運動。1888年,北洋大臣李鴻章正式創建了北洋水師。

北洋水師當時擁有大小共有25艘,官兵4000多人。軍艦都是從國外購置的,官兵基本上是從專門培養海軍人才的福州船政學堂畢業。為了更好使用軍艦和更好學習西方技術,這些官兵也會被派去國外學習。陳受富、顧世忠、袁培福、連金源、連成魁五個人就帶著強國夢去了英國接收軍艦。

五個人客死他鄉。

1881年,丁汝昌帶著200多名清朝水兵去英國北部的城市紐卡斯爾市接收,他們去接收“超勇”和“揚威”兩艘巡洋艦,可是袁培福、顧世忠卻因水土不服在當地去世,被安葬在聖約翰公墓。1887年,又有一批人到達紐卡斯爾,他們去接收“致遠”和“靖遠”兩艦,可是連金源、陳成魁和陳受富三個人因為水土不服在當地去世了,又被葬進了聖約翰墓園。

這五個人是帶著強國夢去的英國,可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卻客死他鄉,這麼遠運屍體回來是很不現實的事情,於是就把他們葬進了當地的公墓,他們五個人的墓碑都朝著自己的國家。

修葺古墓。

一百多年前,墓碑有的倒塌、有的斷裂,急需維修,以示炎黃子孫血脈相承,以予為國獻身者的應有尊嚴。

根據資料顯示,墓地是由一個叫“Fong Yah Jang”的人購買了,他應該是清政府駐英國的官員,墓地屬於我國政府擁有。墓地是我國的,裡面埋葬的是中國人,出錢修葺是很正常的事情了。這五個人客死他鄉,墓碑倒塌斷裂也急需維修,也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

2016年,中國國家文物局委託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對聖約翰墓園的五座北洋水師墓進項搶救性保護修繕項目,這是文物保護基金會進行的首個海外文物修繕項目,在墓地還立了紀念碑。


湘西小木魚


面向中國的墓碑

遠在英國的紐卡斯爾市公墓中,有五個墓碑,他們樹立在英國,墓碑卻朝向中國所在的方向,查詢了一下這幾個墓地的所屬,墓地的負責人告訴我們說,這五個墓地歸中國政府所有。

當時的購買人名字為“Fong Yah Jang”,這個名字很陌生,應該是清政府派遣到英國官員的名字,不過並沒有證據,只是一種猜測。可以肯定的是,這個墓地是當時的清政府捐款修建。

墓地中的五個墓碑,是五個清朝水兵的墳墓,有五位中國的年輕人,安靜的躺在了異國他鄉一百多年,當他們被遺忘的墓碑再一次被發現的時候,已經破爛不堪,有三個墓碑已經倒塌。

2016年5月,這五人的墓碑被一名中國的留學生髮現,在破爛的墓碑中間,這位留學生髮現了讓他感興趣的事情,在這舉目無親的英國,他很意外,居然發現了刻有中國漢字的墓碑,透過殘破墓碑的模糊痕跡,他順利的讀出了兩個墓碑上的漢字——“大清故勇福建福州府閩縣陳成魁之墓”、“大清故勇福建福州府侯官縣陳受富之墓”。

這位留學生知道,這是中國大清朝時期中國人的墓啊,出於對祖國的思念和負責,這位留學生毅然來到了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將這件事情報了上去。

接到留學生的上報,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對此事極為重視,當他們確認了這件事的真實性後,立刻聯繫了國內的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在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的倡導下,發起了募捐,他們決定要為這幾位清朝水兵的墓進行修繕。

異國他鄉的英魂

英國紐卡斯爾的聖約翰墓園,異國他鄉的英魂,經查證,五位水兵乃是清朝時期的北洋水師水兵,他們帶著重任前來英國,卻再也沒能回家,隻身留在了異國他鄉,為了強國獻出了生命。

這五位墓碑的主人分別是陳受富、顧世忠、袁培福、連金源、連成魁。他們為了中國北洋水師的強大,獻上了生命。

在甲午海戰之前,日本侵略臺灣,這樣的海軍實力讓清政府恐懼,北洋水師的實力嚴重不足,於是,為了加強北洋水師的軍事力量,清政府決定採購英國的戰艦來補充實力上的不足,只是沒想到的是,清政府派來的水兵們,在學習先進技術和開回購買的戰艦時,遇到了水土不服的嚴重問題,這五位水兵正是因此,再也不能回到祖國,只能留在這異國他鄉,最終被人遺忘。

袁培福、顧世忠是赴英接收“超勇”和“揚威”兩艦時因推土不服去世,連金源、陳成魁和陳受富三人是赴英接收“致遠”和“靖遠”兩艦時去世。為了壯我國威,強國自強,帶著滿心抱負的年輕人,去了英國,犧牲於此。

可能是上天感動於他們的經歷,讓留學生再次發現了他們的墓地,這樣的五個人,祖國應該給予關懷,為他們修繕墓地,以慰遠方英魂!

北洋水師的努力

清廷的腐敗,人所共知,似乎隔著百年依然能夠嗅到清廷腐敗的臭味。北洋水師卻是一股清流,在當時是清政府最強大的水軍。

北洋水師的英雄管帶鄧世昌,也在去英國的名單中,這一行人,組成了當時規模最大的接艦團,帶著對強大的嚮往,帶著寧死不屈的頑強精神,來到了英國,帶回了戰艦。

1888年,北洋水師建立。1894年,全軍覆沒。

全體北洋水師官兵將士,沒有人辜負這五位留在異國他鄉的水兵,他們的墓碑面向祖國的方向,相信他們如果活著,定然也會在甲午海戰中捨生取義。

五位水兵的墓已經修繕完畢,希望五位英雄也能感受到百年後祖國對他們的關懷,也能感受到此時祖國人民對他們的懷念,辛苦了,英雄!



野史日記


在如今,歐洲大陸上英國北部的城市紐卡斯爾,泰恩河從城中蜿蜒穿過,波光粼粼,環境優美。作為英國的一個政治文化中心,紐卡斯爾繁榮了近千年,而直到今天,紐卡斯爾的聖約翰墓園內,依舊林立著五塊墓碑,厚重的墓碑石板上,刻寫著飽經風霜洗刷的中文字樣,能夠從模糊的字樣裡隱約讀出“大清……之墓”幾個字。

是的,這幾塊墓碑的確是在清朝年間建立的,準確來說可以追究到光緒十三年,李鴻章欲操辦水師,而派人留洋學習的時期。這幾塊沉重的墓碑下,所埋葬的當然不是英國人,而是當年被李鴻章遠派留洋的幾個學生。他們的墓碑碑文面一致朝向遙遠的東方,是作故去他鄉,卻依舊對遙遠的故鄉表示思念。

時間回溯到太平天國運動剛被鎮壓的那段時間,大清名臣李鴻章慨嘆世事萬千變化,如再不加急務洋務,大清恐怕真的要亡於他國列強之手。當時的大清國土擁有著漫長的海岸線,而從南到東的海岸線,卻除了大清堪稱雞肋的步兵外,再也沒有手段能夠好好把守。

李鴻章念及大清的火炮比起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已經是不值一提的東西了,雖說同樣擁有火器,但大清與列強們所擁有的軍工技術差距不止一兩個層次。在臭名昭著的慈禧老佛爺遠在朝堂上端坐著享受奢靡生活時,李鴻章決意,要大力興洋務,造出大清自己的艦船。

於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批海軍的先驅者就此誕生。李鴻章集結了兩百餘名原先的水軍,送他們到遠在海外的英國,去學習英國的艦船駕駛以及作戰技術。除此之外,李鴻章還通過英國駐華大使館的幫助,向英國海軍購買了幾艘巡洋艦,運回國家方便研究。

雖說海軍技術的開拓十分成功,北洋水師也成功建立,但是被派遣留洋學習的士兵中,有幾名還是因為各種原因客死他鄉。由於那個時候國人都沒有過“留洋”的習慣一說,吃慣了中國本土的飯菜,身體免疫系統對本土的環境更加了解,但是一旦換了地方,各方面的生活起居情況都出現了較大的差異。兩百名水兵中,終於有人因為吃不慣英國的飯菜、又無從投醫,因為英國當時的醫療條件也不盡人意,最後抵抗不住疾病的侵襲,病倒在他鄉。

當時的技術不足以在屍體腐爛前就把他們運回國土,所以選擇了安葬在英國。如今,雖然這段歷史鮮有人知,但之前有人在網絡上揭秘了出來,等相關專家到了英國,發現這幾塊墓碑還在,只不過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傷和塌陷,於是決定斥資修繕。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歷史,就關注那樣的歷史挺有趣吧,還有不定期抽獎送紅包哦。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2016年,一個留學英國的中國學生,在英格蘭紐卡斯爾市的聖約翰墓園內,發現了一塊墓地,這塊墓地上的五座墓碑,全部向東而立。不過,這些墓碑碑身破裂,歪斜傾塌,幾乎不能辨認這裡長眠地下的是何人。

留學生立刻拍下照片髮網上。這事立刻引起了震動。2016年5月,英國華人企業家協會首次提出,要修繕這五座墓碑。這件事也引起了我們國家的高度重視。隨後在國家政府的推動下,歷時兩年,對五座墓碑進行了整理修繕。那麼,這裡究竟埋的是誰?國家政府為何如此重視呢?

(聖約翰墓地裡的水兵墓)

這就要從鴉片戰爭說起了。

當時的清廷,由於閉關鎖國,再加上吏治腐敗,國內本就起義不斷,社會動盪難安。覬覦中國的洋人,卻又趁火打劫。在堅船利炮的攻擊下,軍備和軍事指揮都非常落後的清廷,落到了逢戰必敗,逢敗必割地賠款的可悲境地。

為了挽救清廷的頹勢,強國富民勢在必行。一些愛國人士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努力引進西方列強先進技術用來開設民用企業。同時,在軍事近代化的武器裝備和指揮作戰等方面,都積極向列強學習。

洋務運動能夠順利開展,得益於李鴻章。

早在清廷鎮壓太平天國時,清政府曾藉助洋人的堅船利炮圍剿太平軍。

當時,李鴻章就看到了洋人武備上的威力。在潛意識中,他認為清廷最長遠的憂患,必然來自於列強,認為此時將面臨的是“中國數千年未有之變局”。因此,他和一些愛國之士主張“倡興西學”“提倡洋務”,認為唯有如此,才能抵抗列強的入侵。

在李鴻章的一再上書下,洋務運動得到了慈禧的支持。

李鴻章主張海疆防禦,認為唯有建設一支武器裝備先進,軍事過硬的海軍部隊,才能遏制列強登陸。

李鴻章的進言得到了慈禧的支持,於是李鴻章得以創建北洋水師。

(李鴻章舊照)

為了擴充軍備,李鴻章數次出國考察。幾經比較後,他代表清廷斥巨資在英國定購了 “超勇”“致遠”“靖遠”和“揚威”號軍艦。生產它們的廠家雜品姆斯特朗船廠就在紐卡斯爾市。

軍艦買了,還需要讓人去學習如何使用和維修。另外,也需要把它們開回來。

於是,在軍艦等待驗收時,清廷就從北洋水師中精挑細選了200多優秀的官兵,前往英國紐卡斯爾市去接收軍艦。

然而,當這些人抵達英國後,有人因為不習慣國外的飲食和天氣,很快便因水土不服而病倒在床。雖然得到了及時救治,但先後還是有5名水兵,不幸死在了異國他鄉。

按中國的喪葬禮儀來看,這5名水兵死後應該扶其靈柩歸國安葬。但是當時條件並不允許:一是軍艦尚未驗收;二是學習軍艦知識的官兵未完成學業;三是路途遙遠,天氣炎熱,屍體如果保管不善腐爛,造成疫病,那就是更加嚴重的後果。

經過考慮,北洋水師的官兵最後決定,將他們就地掩埋。

隨後,清廷駐英國公使出面,為他們在聖約翰公墓購買了一塊墓地。

一切就緒後,北洋官兵為他們舉行了葬禮。考慮到他們雖然不能魂歸故里,但為了讓他們死後能望見故鄉,在樹碑時,有意將墓碑朝向東方。

(程璧光舊照)

1911年,艦政司司長程璧光接到清廷任命,率海圻號巡洋艦前往英國,參加英國國王喬治五世的加冕儀式。

在參加完儀式後,程璧光特意帶著隨行官兵,前往紐卡斯爾市聖約翰公墓,憑弔長眠於此的5位水兵,並對他們的墓地進行了修葺和整理。

有意思的是,等程璧光按照清廷安排的行程,接著又去了美國和古巴完成與西方強國建交的任務,千里迢迢趕回中國,憧憬著清廷會給他們獎勵時,卻在臨近母海海岸時發現,清廷已經滅亡了。

改朝換代,軍閥割據,社會動盪,被埋在聖約翰公墓裡的5位水兵,再無人記起。

直到2016年被中國留學生髮現。

由於這塊墓地確係清政府購買,因此所屬權歸於中國。在和英國多次協商後,中國政府最終於2017年開始修繕,並於2018年修繕完畢。

(參考史料:《龍旗飄揚的艦隊中國近代海軍興衰史》《北洋海軍艦船志》)


張生全精彩歷史


都別搶,我來答。

這塊墓地在英國紐卡斯爾市聖約翰墓園,裡面葬著五位晚清時代的北洋水師的士兵,分別是袁培福、顧世忠、陳受富、陳成魁、連金源。

不過題主所說的全部倒向東方就有一點故作姿態了,難道這些墓碑還有靈性,知道自己倒向東方?還是這五位士兵的靈魂跑出來親自推倒了自己的墓碑?

實際上這五塊墓碑一共只倒了3塊,也許是因為湊巧剛好對著東方倒了下去,而且倒的時間也很巧合。2015年中央電視臺拍了一部紀錄片叫《甲午》,就是拍甲午戰爭的。

他們就曾到聖約翰墓園拍攝過這5座墓碑,當時都沒有倒塌,紀錄片播出以後在英國的許多華人都曾去墓園裡祭奠過。

不過在2016年的時候,就有華人前往祭奠時發現5座墓碑中的3座遭到了破壞,我估計這應該是當地的反華分子所為的結果。

這件事在當地的華人圈裡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消息傳回國內時也讓大家很心酸,後來由國家文物局委託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負責將這5座墓地進行了重新修繕,其過程也得到了英國華人的幫助,共計投入40萬元人民幣左右。

墓地修繕完成後,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公使馬輝出席了落成儀式。

那麼在幾千裡之外的英國怎麼會葬著5位北洋水兵呢?

原來自從洋務運動開展以後,中國就開始了“師夷之長以制夷”的學習,由於在海上吃了大虧。於是清政府決定組建自己的海軍,並命令李鴻章為負責人。

當時李鴻章向海軍實力強大的英國訂購了四艘巡洋艦,分別是致遠號、靖遠號、超勇號、揚威號,負責建造的是紐卡斯爾市阿姆斯特朗造船廠。

船早好以後,李鴻章就派人到英國去接收,其中就包括袁培福、顧世忠、陳受富、陳成魁、連金源他們五個人,不過他們到了英國以後由於水土不服生了一場大病。

最後病逝在英國,也許是因為忌諱用新船運送死人,所以當時就沒有他們5個人的遺骨帶回中國,而是花了15英鎊在聖約翰墓園裡買了一塊墓地,把他們就地安葬。

1911年清朝海軍將領程璧光率領海圻艦訪問英國時還專門來祭拜了他們,並出資對他們的墓地進行一次修繕,直到如今,這是第二次修繕。

晚清大家都知道是一個飽受凌辱的時代,除了像這五位烈士一樣,其實還有許多無名士兵被遺忘在歷史的角落裡。

尤其在中日甲午戰爭中,2126名清軍士兵在和日本作戰的過程中死傷過半,主將鄧世昌決意駕駛致遠艦撞擊日本聯合艦隊旗艦松島號,最終未果而壯烈犧牲。

2015年,在遼東丹東海域發現了致遠艦的遺骸,不過由於受到腐蝕嚴重,最終還是決定讓這艘軍艦葬於大海之中。

199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下水了一艘訓練艦名為世昌號國防動員艦,以此紀念鄧世昌。

銘記歷史,中國人才能抵擋外敵入侵,這是我們這一代以及以後的中國人最應該做的。

另外再提一點,當初發現墓碑被毀的那個留學生剛好也是遼寧丹東人,這是不是冥冥之中的一種巧合誰也說不清楚了。


圍爐談史


說是古墓也不合適,那是隻是一座失修英國公墓。公墓位於英國港口城市紐卡斯爾市,乍一看可能會覺得是很平常的一座英國公墓,但是不同的是這座公墓當中長眠著五名中國人。

墓碑上書寫著中文,但是應該已經過去了很久墓碑年久失修已經殘破不堪,一名在當地留學的中國學生髮現了此處墓地,一邊驚訝於英國居然有中國人的墓碑,在瞭解墓碑上的文字之後就立馬聯繫了中國大使館,因為這座墓中長眠著的是五名中國北洋水師士兵,其中兩座墓碑上的文字還依稀可見:大清故勇福建福州府閩縣陳成魁之墓、大清故勇福建福州府候官縣陳受富之墓。其餘三座碑文已經不能辨認,但是能確認的這是五個中國人的墓葬。

為什麼英國公墓會出現中國人的墓葬呢?這就要從洋務運動開始說起了。當年清政府開啟洋務運動,開始廣泛與西方文化交流並且引進先進的軍艦,而這些軍艦都需要北洋水師的人前往英國訂貨。1881年春天,200多名北洋水軍的官兵來到了英國紐卡斯爾市的阿姆斯特朗造船廠接收4艘巡洋艦,分別為致遠艦、靖遠艦、超勇艦和揚威艦,但是因為路途遙遠再加上水土不服,很多水兵都病倒了,最後有五個水兵也沒有挺過來。中國與英國相隔萬里,遺體並不能運回中國,無奈之下這五位中國士兵只能夠長眠於英國。

而隨著清政府的滅亡,這五位士兵的墓葬早已被人們所遺忘,直到被發現。中國當局也十分的重視,派人修繕了他們的墓碑。這五位士兵的名字為袁培福、顧世忠、陳受富、陳成魁、連金源。

讓人感動是,在消息傳出之後不斷有人前來祭拜,並且墓碑前還壓著一張照片,那是剛剛下水不久的國產航母。中國再也不是那弱小的中國,我們也有了自己的航母,家祭無忘告乃翁,這些兵勇泉下有知的話也應該很欣慰吧。


七七談歷史


答:這個話題說起來,真是既沉重,又慚愧。

事情是這樣:處於英國的東北部港口城市紐卡斯爾,有一個聖約翰墓園,墓園上的絕大部分墓碑都是向西而立的,卻有五塊大異其趣,齊刷刷地向東而立,讓人訝異。但誰也沒有過多關注過它們,誰也沒有去探究過為什麼是這樣。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中國留學生牟瑞迪(音譯)無意中聽說了此事後,於2016年5月7日親自到聖約翰墓園察看。

在園中經過三個小時的尋找後,他在墓地的東側找到了這五座墓。

這五座墓碑經過多年風雨的侵蝕,已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錯位、斷裂、風化。

其中三座墓碑甚至已經倒塌多年,卻一直無人理睬!

牟瑞迪同學仔細察看了殘餘的兩座墓碑上的字,雖然已漫滅難辨,但橫平豎直的中國方塊字特質非常明顯。

於是,他用相機照了出來,發到了微博上。

謝天謝地,當然,最應該感謝的還是牟瑞迪同學!

牟瑞迪同學在微博上的描述和發佈的照片引起了我國國家文物局的重視。

經過辨識,殘存兩塊墓碑上的字分別是:“大清故勇福建福州府閩縣陳成魁之墓”、“大清故勇福建福州府侯官縣陳受富之墓”。

那麼,這五個墓,應該都是清朝士兵之墓。

國家文物局查找了大量資料,最後的答案出來了。

陳成魁是福建福州府閩縣人,陳受富是福建福州府侯官縣人。

另外三個墓,分別屬於山東登州府榮成縣人袁培福、安徽廬州府廬江縣人顧世忠、福建福州府閩縣人連金源。

他們為什麼會葬身於離祖國萬里之遙的英國呢?

原來,清朝末年,清政府為了自救圖存,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向英國、德國購買了大量軍艦、船舶。

其中,清光緒七年(1881年)和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清政府分別派北洋水師官兵赴英國造船廠接收“超勇”、“揚威” 和“致遠”、“靖遠”軍艦。

由於水土不服,袁培福等五位義勇水兵客死於異鄉。

袁培福、顧世忠二人是在清光緒七年(1881年)年赴英接收“超勇”和“揚威”兩艘巡洋艦時病死的;連金源、陳成魁和陳受富則是在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赴英接收“致遠”和“靖遠”兩艘巡洋艦時客死的。

由於他們的軍階都比較較低,目前尚未查到關於他們的更詳細背景資料。

《阿姆斯特朗的船與人(1884·1918)》倒是記載有北洋水師在紐卡斯爾接收“致遠”軍艦的文字。從中可知,當時清政府為了安葬這五位勇士,花了當時可以在當地買到半棟二層小洋樓的錢,給他們買了墓地。

而且,1911年,海軍名將程璧光率“海圻”號巡洋艦前往英國參加英王喬治五世加冕典禮時,還專程到墓地弔唁這五位壯士,並重修了墓碑。

但是,這之後,這漫長的一百多年時光裡,再無人問津了。

真是慚愧啊。

愧對先烈啊。

幸好老天有眼,讓牟瑞迪同學發現了它們,事情還不是太壞。

2016年9月底,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與英國北部華人企業家協會的代表前往墓園考察,聘請英方修繕工程機構對水兵墓進行了1911年重修以來的首次修繕。

希望經過修繕後,我們的後人不要再遺忘他們,時刻銘記他們。

因為,只有銘記歷史,我們才能繼往開來,以後的步伐才能走得更快、更穩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