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武夷巖茶,彷彿昨日的鐵觀音

今天的武夷巖茶,彷彿昨日的鐵觀音

【亞太茶業】全媒體 訊:武夷巖茶在茶界走紅,一點也不意外,就像十多年前喊著“誰喝誰知道”,風靡全國各地的福建鐵觀音。

曾經動輒上千元一斤的鐵觀音,即使放在今天也很“中產”,十多年前簡直是茶葉中的愛馬仕。那時候,鐵觀音彷彿是生活品味的象徵。逢年過節,親朋好友費盡心思挑選著鐵觀音,央求著茶葉店老闆再多給幾斤好茶。

那時喝茶還簡單得很,我貓在椅子上邊吹著風,一邊含著口鐵觀音,一邊體會蔡瀾先生的愜意描寫:“家父好友統道叔是位入口洋貨的商人,在他辦公室中一直有個小火爐和古董茶具泡功夫茶。用欖核燒成的炭,是在他那裡第一次看到。濃郁的鐵觀音當然是我最喜愛的。統道叔沏的,哥哥一早空肚喝了一小杯,即刻臉變青,嘔得連膽汁都吐出來,我倒若無其事的一杯又一杯。”

那個年代,蔡瀾先生是南方沿海城市低齡文青心中的人生導師,也是著名的美食家。鐵觀音也有點中國小資生活符號的意思。可是,當年讀蔡瀾作品的文青長大了,鐵觀音也早已淹沒在名茶堆裡。而今天的武夷巖茶,彷彿昨日的鐵觀音。

今天的武夷巖茶,彷彿昨日的鐵觀音

哪一根稻草壓垮了鐵觀音?

2015年2月5日,央視財經頻道《第一時間》對鐵觀音當時市場現狀做了簡單的調查。從2011年開始,鐵觀音的銷量直線下降,從2011年的滯銷10%到2012年的滯銷30%,再到2014年的滯銷70%。2014年,北京馬連道已經有半數以上經營鐵觀音的商戶改換門面,改為經營普洱茶或者白茶。

今天的武夷巖茶,彷彿昨日的鐵觀音

1、農殘是主要“黑手”?

安溪鐵觀音自起步以來,市場被迅速打開,一路高歌猛進。由於其市場需求量快速增大,供不應求,致使安溪茶園面積被大幅擴大,破壞了安溪縣原有的植物生態,單一的茶葉種植背離了生物多樣化原則,土壤退化嚴重,茶園病蟲害加劇。在安溪的農村可以看到,房前屋後都是茶樹,長勢良莠不齊。農民盲目地追求鐵觀音的產量,過度使用化肥農藥,進而出現農殘超標的現象。

有人把鐵觀音的沒落原因輕描淡寫地說成農殘超標,毋庸置疑,農殘是鐵觀音沒落的導火索。農殘是困擾整個農業產業的毒瘤。很多茶類或多或少都存在農殘問題,但為什麼只有鐵觀音是一邊倒?當然,粗製濫造的製茶工藝,低劣原料的以次充好,也是消費者對鐵觀音信心下滑的重要原因。

這年頭,嘲諷鐵觀音有農殘,幾乎成了茶界一種政治正確,實在耐人尋味。

今天的武夷巖茶,彷彿昨日的鐵觀音

2、好壞全憑一張嘴

由於茶葉的主觀性、複雜性,許多茶商存在“偷樑換柱”的情況,拿劣質的鐵觀音以次充好,賺取高利潤。關於鐵觀音價格虛高等新聞報道,在某段時間常常見諸於報端消費者會有一種被愚弄欺騙的感覺。

有茶葉愛好者曾戲言,鐵觀音定價是“好壞全憑一張嘴”。同樣一種工藝的鐵觀音,不同商家開價可相差數倍。因產地、山頭、海拔、採摘時間、工藝、樹齡等多種因素,商家有很大的自主解釋權,政府對此很難監管。物價部門也作出過表態,茶葉定價問題不屬於價格行政干預範圍,如果商家明碼標價,即便賣出“天價”,也是合法的。

不同工藝、不同規格的產品魚龍混雜,價格從幾百到上萬元不等,作為普通消費者,該如何挑選最適合自己的茶葉呢?這對有心選購鐵觀音的消費者來說,是一種災難。

今天的武夷巖茶,彷彿昨日的鐵觀音

3、竭澤而漁式發展

由於安溪鐵觀音茶受到市場熱捧,安溪縣周邊地區紛紛“學習”,不僅在相鄰的永春、華安、漳平等地引種,一些茶企還把鐵觀音引到省外,省外種植的鐵觀音風味與安溪種植的完全不同。當然,茶商在賣茶的時候只會對外宣稱其茶品產自安溪。

在工藝上,安溪鐵觀音傳統工藝是濃香型工藝,但自從清香型工藝問世,局面迅速改變。由於清香型工藝可以利用空調做青,提高了製茶效率,大大減少了製茶成本,迎合了茶商和市場的產量需求。技術是好技術,但過低的製茶成本讓很多茶農開始瘋狂增產,原來兩天做幾百斤,現在恨不得一天做幾千斤(鮮葉),這種心態下,產品質量可想而知。那個時候,很少有人還願意做濃香型,無他,耗時耗力。

原料的參差不齊,工藝上的重量不重質,使終端消費市場對鐵觀音產品的認知產生混亂,也徹底摧毀了消費者對鐵觀音的好感。

今天的武夷巖茶,彷彿昨日的鐵觀音


到底誰在熱捧武夷巖茶?

前段時間和同行聊起,說巖茶會不會步鐵觀音的後塵, 鐵觀音的毛茶曾經也是幾千一斤,現在的巖茶甚至猶有過之。動輒上萬的肉桂,大幾千的老樅水仙......

今天的武夷巖茶,彷彿昨日的鐵觀音

1、產量雖低,價值卻極高

物以稀為貴,武夷巖茶受原產地區域範圍內限制(武夷山原產地區域範圍總共種植面積14.8萬畝),而且大多數都只做一季,所以它算是六大茶類中的小眾稀缺產品。

武夷山人沿襲歷史傳統,將景區核心區產的茶稱之為正巖茶,核心周邊高山區產的茶稱為半巖茶,溪洲平地所產茶為洲茶。武夷巖茶名巖產區為武夷山市風景區範圍,區內面積約為70平方公里,除開風景區的佈局規劃,正巖茶園的面積並不能言大,茶園面積小,產量自然提上不去。據2016年數據顯示,武夷山茶園面積約有11.5萬畝,茶葉產量5200噸。

因武夷巖茶有著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加上精湛的製作工藝,以及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蘊,成就了商家炒作的資本。根據2016年度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顯示,“武夷巖茶”品牌價值獲評627.13億元,位居全國馳名品牌價值排序的第11位、茶類品牌第2名。

今天的武夷巖茶,彷彿昨日的鐵觀音

2、“一斤8000,已經很便宜了”

巖茶由於數量稀少,茶企在品控和供應鏈管理上就必須加倍嚴格。

筆者瞭解到的一個案例,某巖茶知名大品牌的產品竟被底下的經銷商偷樑換柱,而且做出這種行為的還是該品牌的省級總代理,包裝倒還是沿用品牌包裝,茶就僅僅只能保證是茶了。至於科學管理水平較高的品牌商?筆者目前還沒有接觸到。

先拋開品牌不說,自營茶莊的情況也不太樂觀。筆者曾經走訪過一些店鋪,表示要自己要買點巖茶,結果實在令人失望。要不就是茶根本不入流,香氣沒有,純火味。好一點的給上一泡普通的茶,然後報上一個讓筆者“有點事先走”的高價。

“一斤8000,已經很便宜了。”老闆眼裡閃爍著睿智的光芒。

有趣的是,只要常逛茶葉市場,你就會發現賣巖茶的店家,永遠都會有賣不完的牛肉、馬肉......但武夷巖茶名巖產區滿打滿算面積也只有70平方公里。

今天的武夷巖茶,彷彿昨日的鐵觀音

3、天價年年有,今年到巖茶

“唉,武夷巖茶又漲價了。”某茶商透露,去年買一個茶農家的茶,一下進了一千斤,還優先結款。沒想到新茶一出,這個茶農給的報價,比去年貴了兩到三倍。

“茶價升這麼多,茶農翻臉比翻書還快啊!”茶商感慨道。

做其它茶類的“貧苦同行”也很迫切想要了解:武夷巖茶,特別是肉桂越來越貴,動輒數萬乃至十幾萬,它們到底貴在哪?

武夷山茶業局局長鄧崇慧如此回答:“我們作為管理部門,一直有關注高價茶這個問題,但因為茶葉屬於放開的市場經濟產品,有需求才有價格,我們的行政手段無權更多地干涉產品定價。”

“不過我們在宣傳上倡導對消費者有一個正確的導向——選擇對的,不選擇貴的。茶無上品,適口為珍,你可以去嘗試不同的口味,再選擇最適合自己口感與消費水平的巖茶。”

巖茶照這個勢頭髮展,明年應該還會漲。而各種“肉”的過度炒作和市場的大肆哄抬,最終傷害的是單純喜愛武夷巖茶的消費者和茶農的切身利益。當然,大部分茶農現階段應該不會這麼想。

記得莫言有首題為《贈星村茶廠主人》的詩:“武夷形勝地,茶葉堪稱王。一襲大紅袍,千里聞異香。品高何畏妒,味厚咒無傷。俯首勤耕耘,鎖口止誹謗。”這首詩的前面幾句,做茶的人應該少看,後面幾句值得多看。

今天的武夷巖茶,彷彿昨日的鐵觀音


文稿:【亞太茶業】全媒體-呵呵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