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鎮嵩軍創始人,為了生存依靠各地大軍閥,被稱為第二個石友三

鎮嵩軍是民國軍閥劉鎮華統率的一支武裝,因駐地靠近嵩縣,故名鎮嵩軍。這支軍頂峰時期兵力人數達到10萬,但是,他們戰鬥力比較弱,裡面的成員大多都是刀客,土匪,紅槍會,民兵組建起來的。肯定不能與直系,皖系,晉系,奉系等各地大軍閥相比。

雖然,劉鎮華的鎮嵩軍實力不是很強,但這支軍卻存活了20年。在這20年時間裡沒有被消滅,吞併確實很難的。其實更主要原因與它領導人劉鎮華有很大的關係。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他是如何在各地大軍閥之間左右逢源,又為何被稱為第二個石友三!

他是鎮嵩軍創始人,為了生存依靠各地大軍閥,被稱為第二個石友三

劉鎮華


劉鎮華,河南鞏義市人,他本人是秀才出身,由於當時哪個混亂的年代,秀才並不是很吃香。因此他考入保定北洋優級師範學堂,從戎了。要知道百無一用是書生,在亂世,書生並沒有什麼價值?除非你有安邦定國之策。

不過劉鎮華也看出當前形勢,覺得清廷早晚都要完蛋。於是他加入同盟會,開始在豫西一帶從事反清革命活動。最終在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劉鎮華覺得時機到了,在嵩縣羊山,拉起了一支武裝力量,參加反清鬥爭,這就是被後人譽為鎮嵩軍。這支武裝也是劉鎮華髮跡的資本。

在武昌起義成功後,南方各省紛紛宣佈獨立,此時的清廷也成為傀儡,實際上掌權人就是袁世凱。後來袁世凱在南北議和時,謀取清廷的江山,皇帝退位。改國號為中華民國,袁世凱就任大總統。作為民國首任大總統的袁世凱,之前跟著他小站練兵的那些將領,個個都封為省會督軍或者是陸軍總長。

而在豫西混了多年的劉鎮華也受到袁世凱的封賞,成為豫西觀察使及豫西剿匪總司令,就這樣,劉鎮華在豫西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地盤,從此,開始了他的軍閥生涯。

他是鎮嵩軍創始人,為了生存依靠各地大軍閥,被稱為第二個石友三

劉鎮華


由於劉鎮華的鎮嵩軍大多都是土匪出身,軍紀較差,戰鬥力不用說了。這些人等有了自己的地盤也幹了不少壞事,當地百姓對他們可以說是恨之入骨。但是沒辦法,在那個混亂的年代,誰手上有槍,誰說了算?加上劉鎮華被袁世凱也十分忠心。在二次革命爆發後,黃興派人聯絡劉鎮華反袁世凱。但是劉鎮華不但沒有答應,還扣押了信使,把他交給袁世凱,老袁很高興,賞大洋10萬元,並且被袁世凱授予陸軍中將。

不過後來在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了軍閥混戰時代。但是劉鎮華會審時度勢,左右逢源。他見誰是當時最強的,就依靠誰。他本人與鎮嵩軍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活了下來。為了生存依靠各地大軍閥,總而言之就是一句話,誰強勢,誰強大,誰實力最強。劉鎮華的鎮嵩軍就依靠誰投降誰?因此,世人也把他成為第二個石友三。

他是鎮嵩軍創始人,為了生存依靠各地大軍閥,被稱為第二個石友三

劉鎮華


在大軍閥中夾生存的劉鎮華,在袁世凱死後,就投降了段祺瑞、然而在直皖大戰後,直系得勢,劉鎮華又轉投了直係軍閥麾下。然而在二次直奉大戰時,直系吳佩孚最終失敗,劉鎮華又轉投了馮玉祥。然而劉鎮華最後的歸宿是投靠了蔣介石。

1928年二次北伐結束後,劉鎮華的鎮嵩軍改投蔣介石,所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路軍,所轄兩軍壓縮為兩師,歸閻錫山節制。鎮嵩軍番號就怎麼取消。

不過在1936年10月,劉鎮華突發病狀,從此神經上有點失常,從此脫離政治舞臺。在抗日戰爭時期,劉鎮華居住陝西城固養病。1949年,劉鎮華去臺灣。1955年11月18日在臺北家中病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