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縣十二景

縣境名勝有十二景。乾隆丁丑《志》:知縣吳公喬齡曰【邑舊有八景】續《志》又增四景。乃以白雲茅屋冠諸景之上,非體。按二帝陵寢歷今四千餘年,國家每遇慶典必遣員祭告,典綦重,跡亦最古也,宜置首。他屋,末矣。然前賢遺蹟,實系百代謳思,並著於圖,俾騷人詞客可以展當前之遐眺、擄懷古之幽靜焉。今依次列後:

滑縣十二景

鮒嶺松楸

鮒嶺,即鮒鰅山,在城東北七十里,顓頊、帝嚳之陵寢在焉。其地背山面河,鬱蔥然,佳哉!乃至宇宙間靈秀之區非古聖遺蹟不能昭永久。今垂四千餘年,屢經兵燹,而弓劍隱藏高深如故。唐太和四年,於陵前建廟,歷代御祭,碑碣林立。廟前松楸古木左右擁護,濃廕庇日,虯幹參天,樹大皆數圍,春華秋實,與俎豆同其馨香。經其地者,仰止高山,殊令人有聖德千秋之感。

滑縣十二景

帝廟著靈

帝廟者何?祀漢壽亭侯關帝聖君也。在城北三十里,為白馬坡斬顏良處。方帝之斬良,說者謂報效曹公。非也。曹雖奸雄,乃高張漢幟。紹遣良拒曹,萬一得志,且進而問漢鼎矣。帝斬良解白馬圍,為生民為漢,非為曹也。夫以帝之忠義,家屍戶祝,廟祀遍宇內原無足異。惟白馬為建功之地,至今廟貌巍然,威靈尚在。遠而望之,但見蒼松古柏森列於崇岡之上,風聲怒濤,猶凜凜然有生氣。

滑縣十二景

雙潭秋月

雙談及雙龍潭,在城南門外三里龍王廟之堤下,東西有兩巨潭,廣皆數頃餘。相傳古有龍鬥於此,積水成潭,遂名為雙龍潭。雙潭之間架一長虹板橋,遊人往來可由南岸以通北岸。每當秋水澄清之際,藻絲荇帶隨風流動,潭內錦鱗游泳歷歷可數,沙自鷗翔集與波浮沉。至秋深,則蒼茫大澤荻蘆蕭,三五之夜潭光月色上下輝映,尤為勝概雲。

滑縣十二景

龍門夜雨

龍門在城南門外三里雙潭西門斗口,即宋歐陽文忠《論修河狀》內所謂(滑洲南有龍門埽者)是也。龍門為形勝之地,峭壁對立,懸崖千尺,東西相望形若巖關。其上則長堤互亙,蜿蜒數十里;其下則積潦所歸,夏秋之交,水深數尺,非扁舟不能利濟。若值風雨入夜,大聲發於水上,頗有龍騰雨施之概。倘或秋雨連綿,時至夜深,而漁火明滅於龍門之間,景亦清絕。

滑縣十二景

狗脊雲封

狗脊山在城外西北隅,近依城垣,形勢與雉堞對峙,因舊產狗脊仙草可以入藥療病,故名狗脊山。暮春之初,仙草竟發,拾翠踏青、登峰釆藥者時有其人。山雖不高,每一登臨,北望黎陽大伾、善化諸山,;嵐光翠微,近在眉睫間,儘可籠而有之。當旭日初生,或斜陽返照,而朝雲暮靄橫繞於半山之際,樹色草色,蒼茫莫辨,致樵蘇之徑如被封鎖,亦培塿中之一也。

滑縣十二景

金堤浮翠

金堤在城西南二十三里,環抱城外西南境,如羅列雲屏,有曲折相續之勢。考金堤重築於東漢之王景,由滎陽以之千乘,中經東郡白馬,一名千里堤。故滑境之金堤皆自西南而來,今若斷若連,故址猶存。遙望高阜之處,林木叢茂,綿亙回互,直與城外之護城堤蟬連相接。春夏之交,南北數十里浮空騰碧,草色芊眠,翠光可挹,殊堪為白馬形勝之助。

滑縣十二景

白馬靈津

靈津即白馬縣之靈昌津,在城西南廢靈河縣東北二十里,本名延津。晉成帝咸和三年(公元三二八年)石勒擊劉曜至白馬津之西南,於此處阻渡,流凘忽因風凍合,渡訖,復冰泮。勒自以為得神靈之助,遂改延津名為靈昌津。津旁有湖,寬十餘里,亦名靈昌湖。隋之靈昌縣、後唐之靈河縣,俱因此津得名。至宋,廢靈河,遂併入白馬。自大河南徙,所謂靈昌古津者,惟見湖水浩淼,煙雲變幻而已。

滑縣十二景

龍井煙迷

豢龍井在城東南五十里廢韋城南隅,即古豢龍氏之鄉。《左傳》:“蔡墨對魏憲子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以服事帝舜。帝賜姓董,號曰豢龍氏’.”宋羅長源《路史》雲,“滑州故韋城內有古豢龍井,在韋城東南隅,夫以龍之騰躍風雲,變化不測,乃可以豢之。事亦奇矣。”今考其地,煙迷霧結,不可辨識。惟耕農野老每指其古井遺址,猶傳為美談。

滑縣十二景

天台表勝

天台山在城西門外橋北迤西數十步,山一成,高數丈。宋天禧三年,河決滑州天台山旁,詔發丁夫萬人塞之以近天台山麓名天台埽。今雖河流久徙,而堤埽依然如故。且黃沙西擁,岡嶺起伏,俱奔赴於此山之北,形勢甚壯。此山向稱名勝,巔平而闊,最宜登高,俯瞰城郭,煙樹歷歷如畫。詠唐人“黃河曲裡沙為岸,白馬津邊柳向城”之句,恍見當日光景雲。

滑縣十二景

畫舫澄波

畫舫齋在城內東南隅舊歐陽書院內。宋慶曆中,歐陽文忠公修為滑州通判,作《畫舫齋記》雲:“予至滑三月,即其署東偏,治為燕私之居,名曰畫舫齋”廣一室,深七室。入於室者如入乎舟中。年久傾毀,明萬曆時,知縣項城公廷諫重建。清順治間,知縣歷城王公鼐再修。畫舫之前,一泓澄碧,波明如鏡,名曰文湖春風雅化,遺澤猶存。對面興國寺塔,又名為卓筆鋒。可想見當日文教之盛。

滑縣十二景

白雲茅屋

茅屋在城南門外二里瓠子堤上,元末,宋文恪公訥自鹽山令解組歸隱於此。其先尊宋忠肅公嘗構西亭於瓠子堤上,題曰西隱。文恪更築草堂,號曰白雲茅屋。自接茅數椽往往有白雲覆其上,因以名屋。後世司土者禱雨於此,又於屋旁建龍祠。嘉靖年間,知縣任公環重建茅屋,匾曰文恪草堂。登是堂者,但覺地迵天高,風清日朗,而白雲縹緲之景,猶儼然在目。

滑縣十二景

浮圖瑞靄

浮圖在城內西南隅明福寺。隋仁壽中,滑人杜明福施宅為寺,因號明福寺唐寶曆二年,義成軍節度使李公聽重修此寺浮圖。幕府白敏忠為之記雲:“既而出家財修浮圖,賈彼餘力因其隙時,人樂就役,物無枉耗。越七月,浮圖成,峻層孤危,高無有倫,壓地貫天,泉縮日低,鐵輪週迴,風鐸四鳴,軍城用為壯觀”。今此浮圖猶存,高十餘丈,直入雲際。自城外十餘里望之,似有瑞靄擁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