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師傅”,孔子是怎麼說的?

楊軍140927345


出自“論語”,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意思是 三個人一起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其含義是隻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是可以學習和效法的對象。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師”重點在於一個“師”字,“師”這個稱謂在人們心目中很崇高,但是,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有人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指的是在“我”之外的另兩個人中,一定有一個或兩個人比“我”高明。此外,“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唐代文學家韓愈在他的《師說》中也有解釋。韓愈說:“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易梵八字


眾所周知,聖人是我們中華文化中最為推崇的一類人。

什麼是聖人?我們現在除了從書本中會偶爾見到這個詞,在生活已經基本不會用到了!

我們知道孔老夫子是聖人,孟子是亞聖,而孔子所推崇的那些先賢們也被他稱為聖人!

簡而言之,聖人就是德行圓滿的人,雖然仍舊是人,卻已經超凡入聖。

孔子之後才有聖人的說法,孔子把堯舜禹三大上古君主,和伊尹,齊衡這些古代賢人,標榜為聖人。

孔子所提倡的聖人們,具備仁義禮智信的高尚品格,而其中仁和智是必備的。

仁,是孔子思想核心之一,即仁愛,仁者愛人。

《論語》中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為己任”,范仲淹說“予嘗求古仁人之心”,足見仁在儒家文化中的重要性。

義,即義者宜也,尊賢為大,延伸為正義。

孟子云“捨生取義”,把“義”看得比生命還要重要。

禮,是孔子思想核心之二,即禮制,制度,規矩。

孔子的一生都想要“克己復禮”,使得天下重回到遠古那種美好的理想社會之中。可見儒家對“禮”的推崇。

智,是孟子提出的,很好理解,也就是智慧,延伸為能夠分清好壞善惡。

信,是董仲舒提出的,指誠信。

“言必信,行必果”也是儒家教導世人的一個準則。

“仁義禮智信”合稱“五常”,是儒家所提倡的做人的準則。由於儒家在我們中華文化中的地位極其重要,這五常也成為了中國價值體系中最為重要的一環。

一個人能具備“仁義禮智信”,並且將其貫徹終生,也就可以被稱為聖人了!

而聖人中,孟子又說“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

伯夷寧肯餓死在首陽山,也不願失節,清高無比。

伊尹,輔佐成湯建商滅夏,力挽狂瀾,拯救社稷,責任感和使命感滿滿。

柳下惠,坐懷不亂,隨遇而安,堅守自我操守,不和社會產生衝突,不強求,和諧萬分。

柳下惠坐懷不亂

孔子,則識時務,在社會產生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梳理先聖經典,在繼承傳統的同時推陳出新,符合當時的要求推廣儒學,希望社會更加美好和平。

以上也就是孔子所標榜的聖人。

而儒學在明朝時的繼承者王陽明則推陳出新,對聖人作出了新的解釋。

王陽明,天資聰穎,他在接觸到宋朝朱熹等大儒的“格物致知”之法後,如獲至寶,並決定付諸實踐。

他對著自己家院子裡的竹子“格物”,結果整整“格”了七天,也沒有“致知”,反而讓他病倒了。因此他對“格物致知”的理論產生了懷疑。

他被貶謫到龍場,這時候他難得清閒,潛心讀書。在對《大學》和《易經》有了更為深刻的瞭解之後,他悟道:“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至此,他放棄了“格物致知”,轉而通過探索內心來獲得真理,並推崇“致良知”與“知行合一”。進一步發揚了儒家學說。

在王陽明看來,如果一個人能完成自我的超脫,探求道真理,有良知,並且能做到知行合一。那麼他不需要外來評價,就已經是聖人了。

歷史在發展,儒學也在發展。在繼承和發揚上難免會產生不一樣的東西,也必然會使其觀念和功用發生改變。孔子與王陽明均是聖人,他們所說的雖然不同,卻並無對錯之分。

孔子所提倡的是克己復禮的社會,內聖外王的思想。所以他需要推崇古代先人來做聖人,讓天下人有學習和追隨的對象,從而引導社會的發展。

王陽明則是提倡人人做自己的“小聖人”,人人都有良知,夠做到知行合一,不需要學習什麼天理,湮滅自己的慾望。人人自我認同,把自己管好,使自己每個人都能夠有所安,在社會上有所立,社會便會安定繁榮。


偶然回眸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玫瑰]

出自《論語》。意思為自己不喜歡的言行,就不要以那種言行對待他人。 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不要強加在他人的身上。 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怡蘭國學文化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求人不如求己,自己的所作所為,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開心快樂,身心健康,是自己的,不是別人說的,自己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是掌握在別人的嘴中,自己文化道德學會了,運用自如,自娛自樂,享受自己的快樂,才是真實的,師傅臨進門,修行靠個人,自己修成了就是自己的師傅,不必外求快樂,健康,自修自得,自我約束,內在的師傅就是自己


張瑞往


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師傅。我剛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有點愣,啥意思,自己做自己的老師嗎?後來轉了一下,理解了,應該是說我們可以向所有的人學習,每個人都可以教給我們一些東西。

在《論語》當中有這麼一句話,其表達的意思是和一群人一起,其中一定有能夠做自己的老師的人。簡單的說,就是我們可以向每個人去學習,所有人都可以教會我們一些東西。這句話就是所謂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其實韓愈在《師說》當中也提到了: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說到即便聖人一般的孔子,也沒有一個固定的老師,而且師從百家。像郯子是少昊後裔,孔子曾經向郯子請教古代官職制度,那時候孔子的博學早就已經聞名魯國了。而萇弘博學多才,精星象音律,孔子曾經向萇弘請教韶樂與武樂之異同和不解之處,並說道:學之,三月不知肉味。還有師襄春秋時魯國(或者衛國)的樂師,孔子曾經跟隨師襄苦學《文王操》。另外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李耳,也就是道教的創始人老子了,孔子在三十多歲的時候都曾經問禮於老子。而以上的這些,都是在典籍當中記載的,沒有記載的又會有多少呢?所以孔子曾經向很多人請教是肯定的,而孔子的虛心和好學也是肯定。

當然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還有後半句,也需要大家牢記的,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的優缺點,所以我們在看到別人的時候,不能只看到別人的優點,還要看到別人身上的缺點。學習別人身上的優點的同時也要看看自己的身上有沒有同樣的缺點需要改正的。這個才是真正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個人都可以當老師不只是因為每個人的優點值得我們學習,還有是因為每個人身上的缺點也值得我們警惕。而這些主要指的是別人的被人的言行,我們再說說關於知識和見解。

正所謂每個人都是一本書,以前的人也常說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每個人的生活閱歷,經歷都不同,而看待一件事情每個人的觀點也都不同,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到有先後,術業有專政。人的思想在碰撞當中才能夠向前發展,所以虛心向別人學習最終得益的也會是自己。

尤其是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互聯網時代當中,我們知道的太多了,不知道的也太多了,知識在不斷的湧現,又在不斷的更新迭代。所以我們更應該保持謙卑和好學的態度,多向別人請教,也多加強自我的學習。莊子說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只有時時學習,不斷學習,這樣才能夠保證自己不被時代所拋棄。當然了,雖然莊子這句話的後半句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但是如果你真的就認為生命有限,不應該用來學習知識而放棄學習,那估計也只能被放棄了。


悠然布衣


感謝提問。孔聖人說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意思是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師。我們要選擇他們好的地方就向他們學習。選擇他們不好的地方就用來反省自己,改掉它們。古人說三是比喻多的意思。我們現實生活中可以虛心地說,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老師!不恥下問,才有學問。毛主席也教導過我們,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只要我們能放下架子,甘當小學生,虛心向每個人學習,學習他們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不斷豐富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不斷進步,不斷成熟,不斷髮展。真正成為一個有益於人民,有益於社會,有益於國家的棟樑之材!'


天地寬58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此處的三人,理解為多人。中國漢字,三人成眾,就是多個人的意思。

我的老師,可以理解為,他人有我可學習的地方。

因此,這句話,讓我們時刻有一顆謙卑的心,有一雙去發現別人優點的眼睛,同時有一種時刻自省發現自我缺點,進而改正,不斷進步的習慣。


銷售之我見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此處的三人,理解為多人。中國漢字,三人成眾,就是多個人的意思。

我的老師,可以理解為,他人有我可學習的地方。

因此,這句話,讓我們時刻有一顆謙卑的心,有一雙去發現別人優點的眼睛,同時有一種時刻自省發現自我缺點,進而改正,不斷進步的習慣。


china傳統文化


孔子說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意思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可以理解為達者先為師。

也可以用另一種眼光來看,一個人的時間有限,不可能在每個領域都做到完美,總會有自己沒有涉及或者瞭解的地方。在碰到自己不瞭解的地方就應該虛心學習。


戀上打開的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反省才是最好的的學習方法,所以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