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当时怎么会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样话的呢?原来如此

近百年过去了,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的名字,以及他的文学作品和民主战斗精神,仍然留在我们的心里。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有人对于他曾经说过的“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一句话,总是感到十分不能理解。那么,鲁迅先生当时为什么要这么说?是什么道理?究竟又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呢?

鲁迅当时怎么会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样话的呢?原来如此

其实,人们经常看到和听到的鲁迅的这句话,完全是断章取义造成的,所以就很难理解了。而他的这句话整段文章是这样的:“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的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中国的人民,绝不会聪明起来,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压榨,理解整个民族的危机。我是自身受汉字苦痛很深的一个人,因此我坚决主张,以新文字来替代这种障碍大众进步的汉字。譬如说一个小孩子要写一个生薑的[薑]字或一个[鸾]字到方格子里面去,能够不偏不歪,不写出格子外面去,也得要化一年功夫,你想汉字麻烦不麻烦?”

鲁迅当时怎么会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样话的呢?原来如此

汉字要从繁体字向简化字转变。从鲁迅这一段关于汉字问题的具体论述来看,显然所谈是说,要想推进汉字文化的进步,必须进行改革,要把不太好学好写很麻烦的繁体字,变成简单一些易学易写的简化字,才能让全中国人民都能够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习社会文化科学知识,从而才能够让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不因为文盲没文化而走向衰亡的道路。当时的鲁迅正处在社会时代向近现代转化的历史转折时期,作为新文化和新思想的奠基式人物,提出把繁体字变成简化字的主张,是相当进步合理的。

鲁迅当时怎么会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样话的呢?原来如此

汉字文章要由八股文向白话文改变。我国古代,特别是明清的科举制度,全都采用的是僵硬老套的八股文,古人的语气语调,行文的死搬教条框框,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因此,鲁迅先生在新文化运动中,扛起了改革当时汉字和僵死八股文的新文化大旗,积极主张把汉字简化,变八股文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今天看来是一件具有非常重要的大好事情,可以让普通老百姓都能够打破腐朽没落的旧文化旧思想的桎梏,从而都能够识文断字写文章,接受新文化新思想,开始新的生活,让民族和国家更具有活力和希望。

鲁迅当时怎么会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样话的呢?原来如此

文字文化决定民族的生死存亡。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文字就是生死存亡的符号和象征。因为文字是具有民族文化和精神特征的产物,她既代表了民族的风格特质,又是国家的渊源所在,比如我国的从甲骨文最终形成汉字就是如此。如果一个民族一旦丧失了属于自己的文字文化,被其他人所侵略,进而取代之,国家则会沦陷为殖民地,受别人的统治了。由此可见,当时如果由于汉字的原因,阻碍了大多数中国人民向前进步的时代步伐,那么,长此以往,则可能真的会国将不国的。

鲁迅当时怎么会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样话的呢?原来如此


鲁迅当时怎么会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样话的呢?原来如此

个人观点,欢迎评论,敬请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