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舉之戰:為何吳國能以弱勝強,將楚國幾乎滅亡

導語

春秋時期的吳國,最輝煌的時刻莫過於吳王闔閭戰勝楚國,幾乎將楚國滅亡。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在國相伍子胥,太尉孫武這樣的豪華名將的組合下,開始了對楚國的全面進攻。吳軍以三萬兵力大敗楚軍二十萬,並攻入了楚國都城郢。然而為何春秋時期唯一能與晉國對抗的楚國卻被吳國以三萬兵力打敗,這場吳楚爭霸的背後是否有中原大國暗中支持吳國,被稱為

“東周時期第一個大戰爭”的柏舉之戰吳軍是怎樣以少勝多的呢?

吳楚爭霸

從公元前584開始,晉國開始實行巫臣之計,扶植吳國以對抗日益強大的楚國,在老牌強國晉國的援助下,吳國的發展速度堪稱驚人,並開始頻繁的侵擾楚國東部,很快就成為了楚國最重要的對手。從公元前570年楚國第一次進攻吳國開始到公元前546年,楚國多次進攻吳國,水軍也在這幾十年的戰爭中出現,並在549年發生了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次水戰,在這幾十年的吳楚戰爭中,吳國元氣大傷,就連吳王都戰死過一位,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裡,吳國再也沒有侵擾楚國邊境,但這只不過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柏舉之戰:為何吳國能以弱勝強,將楚國幾乎滅亡

吳楚爭霸形勢圖(公元前570年)

在伍子胥逃離楚國來到吳國,並幫助吳王闔閭登上王位後。吳王闔閭立刻採用了伍子胥的十二字方針:“立城郭,設守備,守倉廩,治兵庫。”用《孫子兵法》裡的話就是“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公元前512年冬季,吳王闔閭在佔領了鍾吾國與徐國後,將戰略目標對準了楚國,吳國將軍隊分為三部分,採取車輪戰,輪番侵擾楚國邊境,當楚軍一出動,吳軍就立即撤退,楚軍一撤退,第二隊吳軍士兵又去前往騷擾楚國邊境,將楚軍折騰得團團轉,戰場節奏從此一直被吳軍所掌握。

與吳王闔閭得勵精圖治相比,楚國卻面臨著內憂外患,帶領楚軍打敗吳軍的大臣郤宛被費無極陷害自殺,郤宛在楚國聲望很高,他的死令楚國百姓民憤激昂,雖然在壓力下楚國被迫處死了費無極,但楚國民眾對新上任的楚昭王卻失去了信任感,而楚國外部還要面臨吳軍的頻繁騷擾。

公元前511年,吳國開始實行“伍子胥計劃”,並以偏師佔領了楚國的夷(安徽毫縣南)、潛(安徽霍山南)、六(安徽六安北)三地。楚國從令尹子常上任開始楚國的內政就存在很多問題,子常聽從其祖父子囊的遺言,將楚國的防禦重點放在了首都郢,這就導致了楚國邊境上的兵力不足,而邊境士兵不僅要防止吳軍從東線進攻,還要防止以晉國為首的中原諸國從北方南下。楚國防禦吳國的策略是在東線築城,但並沒有大量軍隊駐守,一旦遇襲就要長途奔襲從郢都派軍救援,伍子胥也非常清楚這一點,因此在準備進攻楚國前,伍子胥的計劃就是不斷襲擾,以達到拖垮楚軍主力的目的。

PS:巫臣之計是指巫臣因慕夏姬之美,而用計攜夏姬出奔晉,輔佐晉景公。他建議晉國聯合吳國,夾擊楚國。後聞知宗族為子反、子重所殺,於是為晉國獻“聯吳疲楚”之計,後又親自到吳國,教吳國人如何駕駛戰車。這成為楚國衰落、吳國崛起的序幕,也使吳國從此走向爭霸的舞臺。

交戰背景

唐國與蔡國都是楚國的附屬國,有一次,蔡昭侯去楚國訪問,就送給楚昭王一件裘衣和玉佩,楚國的令尹子常知道後就向蔡昭侯要相同的禮物,蔡昭侯堅決不給,子常大怒,找了個理由就將蔡昭侯扣押在楚國。唐成公後來也去楚國訪問,送給楚昭王一匹好馬,子常照例讓唐成公也送他一匹,唐成公不肯,也被子常扣押起來。後來,蔡國人和唐國人暗地裡送給子常相同的禮物,這才使兩位國君得以釋放,但因此,蔡昭侯與唐成公對子常恨之入骨。

蔡昭侯在回國途中,經過漢水時對河神發誓,再也不會去楚國朝見,同時,蔡昭侯離開了楚國陣營,投奔到了晉國的懷抱裡,並將自己的兒子姬元作為人質送到晉國,請求晉國發兵討伐楚國。晉國的晉定公因此召開了一次國際會議,史稱“召陵大會”,包括周王室、晉、齊、魯、宋等十八個國家會盟,會議主題就是討伐楚國。“召陵會盟”是春秋時期最大的一次會盟,但雷聲大,雨點卻很小。晉國大夫荀寅想趁機撈一把,蔡昭侯本就因為子常向他索要錢財才投奔晉國,現在晉國大夫也要求他行賄,蔡昭侯十分生氣,就拒絕了荀寅的要求。荀寅是晉國大夫,沒得到好處便極力反對征討楚國,他的反對理由有兩點:

  1. 晉國與楚國有彌耳之約,如果晉國進攻楚國就是破壞了協議,那麼晉國就會得到不好的名聲。
  2. 晉國在近四十年來,與楚國作戰並沒有佔據上風。

其實就算荀寅不干涉,晉國的其他官員也不同意出兵楚國,因為晉國雖然仍是中原盟主,但實力一天不如一天,地位已經搖搖欲墜,這個時候如果攻楚失敗,那晉國就完蛋了,所以沒人想在這個時候出兵攻楚。

蔡國雖然是小國,可是身為一國之君的蔡昭侯卻咽不下這口氣,所以蔡昭侯就打算進攻楚國的附屬沈國。蔡國雖然軍事實力不行,但是沈國比起蔡國更弱,公元前506年夏,蔡國軍隊突襲沈國,很快就吞併了沈國,並處死了沈國的國君。

柏舉之戰:為何吳國能以弱勝強,將楚國幾乎滅亡

楚昭王畫像

楚昭王得知蔡國吞併了沈國,大怒,並在同年秋天大舉出兵進攻蔡國,很快就包圍了蔡國的都城。蔡昭侯在絕望之時見到了伍子胥,伍子胥以行人(外交官)的身份偷偷潛入蔡國會見蔡昭侯,表示只要蔡國與吳國聯手,那麼吳國就進攻楚國。吳國的拉攏,對於蔡昭侯來說可謂是天上掉餡餅,哪裡有拒絕的道理。蔡昭侯欣然同意,還讓自己的另一個兒子跟隨伍子胥回到吳國作為人質。在伍子胥前往蔡國的同時,吳國的另一位使者也前往唐國並拉攏到了唐成公加入到反楚同盟中來。而楚國集中兵力進攻蔡國,主力都集中在北線,顯然沒有料到吳國會趁此進攻,吳王闔閭親自擔任統帥,以伍子胥、孫武、伯嚭、夫概為將,乘船沿淮河逆流而上,悄悄進入蔡國境內,然後棄船登陸,取道豫章,向西挺進。就這樣,春秋末期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就此拉開帷幕,而這場戰爭也徹底改變了楚國的命運。

柏舉之戰

吳楚柏舉之戰大致可以分為七個階段:

  1. 公元前506年,吳國借楚國攻擊蔡國為由,開始攻擊楚國。
  2. 吳、蔡、唐三國聯軍,沿淮水西進。
  3. 吳軍登陸,改變行軍路線向南進攻,穿過楚國北部大隧、直轅、冥阨三道關卡,一直進軍到漢水東岸。
  4. 楚國令尹子常率軍渡過漢水進攻吳軍,吳軍假敗,退到柏舉。
  5. 吳、楚雙方在柏舉決戰,楚軍大敗。
  6. 吳軍追擊楚軍,採取孫武的“半渡而擊之”,五戰五捷。
  7. 吳軍攻進楚國都城郢,楚昭王逃亡雲中。

蔡國的參戰可以說是吳國勝利的一個關鍵因素。首先,蔡國牽制住了大量的楚軍,在吳軍登陸淮河南岸的時候,楚軍已經在蔡國作戰了三個月,季節也由秋季進入到冬季。天氣嚴寒,再加上已經作戰三個月,楚軍已經疲憊不堪,戰鬥力下降,而吳軍則一直養精蓄銳,士氣高昂。其次,蔡國投靠吳國後,蔡國就成為了吳國的後方補給站,對於長途奔襲的吳軍來說,沒有可靠的補給是很難長久作戰的。


柏舉之戰:為何吳國能以弱勝強,將楚國幾乎滅亡

蔡國與唐國的地理位置

蔡國的都城位於淮河北岸,而吳軍在淮河南岸登陸,與此同時,位於淮河西南的唐國也起兵響應。在這種情況下,前線的楚軍形勢一下子就惡化了。如果楚國不抓緊時間撤退,吳軍與唐軍就將切斷楚軍的退路,那麼楚軍主力就有可能被吳軍一口氣消滅掉。對於吳軍的突然到來,楚國人感到非常驚訝,慌忙撤退到了漢水西岸,並沿漢水構築防線。

吳軍的出現使蔡國解除了安危,隨後,蔡國與唐國的軍隊在與吳軍會合後,三國聯軍挺進到漢水東岸,與楚軍隔江對峙。吳軍的千里大躍進確實出乎楚國人的意料,楚軍的統帥是平庸的子常,但統帥無能不代表將領無能,楚國此時最優秀的戰略專家沈尹戌就在楚軍前線,他詳細分析了吳楚兩軍的分佈情況,並找到了吳軍最致命的弱點。沈尹戌認為,吳軍之所以敢大膽深入楚國腹地,一是憑藉水師的便捷,一旦打不贏就可以立即從淮河撤退;二是就是吳軍有蔡國這個補給基地。但如果派出一支奇兵,出其不意地奔襲停留在淮河南岸的吳軍水師後,再控制住幾個關鍵隘口,那麼吳軍的退路就會被切斷,同時還會失去補給線,那麼沒有補給且深入腹地的吳軍就會成為楚軍的甕中之鱉。

沈尹戌就建議子常沿漢水佈置防線,不可過江決戰,全力阻擊吳軍渡河即可,而沈尹戌則前往方城山,率領駐紮在方城山外的全部兵力,摧毀停留在淮河上的吳軍水師,然後在控制住大隧、直轅、冥阨三個隘口,切斷吳軍的退路。之後,再由子常率軍渡過漢水,向吳軍正面發起進攻,沈尹戌則率軍從側翼進攻。

沈尹戌不愧是楚軍最有謀略的將領,一旦這個計劃成功,那麼冒著巨大風險在千里之外的楚國腹地作戰的吳軍,將面臨慘敗的結局。

對於遠道而來的吳軍而言,在漢水與楚軍對峙是十分不利的。《孫子兵法》曾說“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九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孫武非常清楚這一點,在敵國作戰,打持久戰對進攻一方是非常不利的,孫武主張速戰速決,但楚國人依託漢水天險,只守不攻,而吳軍兵力不及楚軍,貿然渡河進攻只會導致更壞的結局。

柏舉之戰:為何吳國能以弱勝強,將楚國幾乎滅亡

楚國令尹子常畫像

但似乎老天更加眷顧吳國這一邊,關鍵時刻,楚軍統帥子常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楚國的戰車套有皮革,吳國的戰車只是純木製作,蒙上皮革的戰車雖然豪華,但有一個缺點,就是怕水,可老天卻偏偏下起了冬雨。子常手下有一個將領叫武城黑,他害怕持續下雨讓戰車作戰不利,就建議子常速戰速決,當然,武城黑的說法看似有道理,但眼光太狹窄,只注意到了武器層面,卻沒有關心整個戰局。

如果說武城黑的建議沒有打動子常,那麼另一個人的想法使子常改變了沈尹戌的作戰計劃。子常的親信、大夫史皇對子常說:“現在楚國人都不喜歡您,而喜歡左司馬沈尹戌。如果左司馬在淮河打敗了吳國水師並佔據隘口後,那麼沈尹戌就會成為戰爭的唯一英雄。所以,大人您一定要先發制人,速戰速決,否則令尹這個位置恐怕就保不住了。”

不得不說,統帥的謀略一旦低於手下將領,那麼戰爭幾乎就無法勝利。子常聽了史皇的話後,覺得有道理,就擅自更改了沈尹戌的作戰計劃,大批的楚軍開始渡河進攻吳軍。

“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尉繚子

《孫子兵法》中說:“兵者,詭道也。故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楚軍的進攻正中了吳王闔閭的下懷,為了誘敵深入,吳軍假裝不敵,將楚軍引誘到對吳軍有利的戰場。子常還以為吳軍膽怯,命令楚軍全力追擊,吳軍一口氣從漢水撤到大別山附近的柏舉。在撤退過程中,吳軍先後三次假裝與楚軍交戰,但三次都故意輸給了楚軍。子常雖說平庸,但能做到令尹這個位置的人也不是傻子,吳軍三戰三敗令子常感到懷疑,正當子常想要撤回漢水的時候,大夫史皇又站了出來。史皇對子常說:“國家安定時,您追求權力;國家有難時,您卻要逃跑,這次戰爭因您而起,這正是將功贖罪的大好機會啊。”聽完史皇的一番話,子常又掉轉馬頭,進軍柏舉,準備與吳軍決戰。


柏舉之戰:為何吳國能以弱勝強,將楚國幾乎滅亡

柏舉之戰

公元前506年,十一月十八日,柏舉之戰爆發。吳王闔閭的弟弟夫概建議闔閭集中兵力進攻子常的部隊,一旦子常的部隊逃跑,到時再進攻楚軍主力一定可以大獲全勝。闔閭否決了這個方案,但夫概卻擅自率領麾下五千兵馬猛撲子常的部隊。子常這個人的名聲不太好,將士們也都不願意為他戰死,雙方一交鋒,楚軍便士氣低落,而吳軍則士氣高昂。楚軍很快便渙散了,被夫概打得落花流水。

闔閭見夫概已經進攻並且旗開得勝,馬上下令全軍進攻。伍子胥、孫武和伯嚭等人各自率領麾下部隊向混亂得楚軍陣營發起總攻,楚軍防線頓時全面崩潰。貪生怕死得楚軍總司令子常一見大勢不好,扭頭便逃,但沒有敢回到郢都,而是逃到鄭國去了。而慫恿子常進攻的大夫史皇,麾下的車兵全軍覆沒,本人則戰死了。

柏舉之戰:為何吳國能以弱勝強,將楚國幾乎滅亡

吳王闔閭雕像

楚國的兩位主將,一個逃跑,一個陣亡。楚軍整個軍隊就混亂了,沒命地向後逃跑,吳軍也一直追擊,一直到了清發河。楚軍正在渡河,吳王闔閭想要一鼓作氣將楚軍消滅在河流東岸,但闔閭的弟弟勸阻闔閭不要這麼做,他對闔閭說:困獸猶鬥,何況是人呢?如果我們此時進攻,那麼楚軍背水一戰,我們一定會戰敗。現在楚國人正忙著渡河,不如先讓一部分人渡河,然後我們在進攻,這樣楚軍士兵的心思就完全放在逃跑上,沒有精力反抗了。

吳軍放慢了腳步,楚軍則爭相恐後的渡河,當一般人渡過清發河後,吳軍才發起進攻,留在東岸的楚軍士兵不是被俘就是被殺。吳軍渡過清發河後繼續進攻,剩餘的楚軍剛剛安營紮寨,吳軍的兵馬就殺到了,楚軍如驚弓之鳥,慌亂而逃。精疲力盡的楚軍連逃跑速度都慢了下來,很快就在雍噬河邊被吳軍追上,雙方再次大戰,楚軍再度大敗。

吳軍五戰五勝,楚軍的主力幾乎被消滅殆盡,而吳軍已經逼進到了楚國的都城郢城。自令尹子庚開始,楚國的都城郢就是防禦吳國的重要手段,但楚軍的大部分主力已經被吳軍消滅,此時空有堅固的城牆,卻沒有守城的士兵。楚軍潰敗的速度令人難以想象,從柏舉之戰開始到吳軍兵臨郢都,吳軍僅僅用了九天時間,九天時間就從大別山橫掃楚國腹地,兵臨郢都城下。

而楚昭王也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勇氣,慌忙逃離了郢都。想當年,楚國武王、文王、成王、莊王等,無一不是親自前往前線作戰,這才造就了楚國長盛不衰的霸業,然而這些先王的後代子孫,卻在吳國兵臨城下之際選擇逃跑。

柏舉之戰:為何吳國能以弱勝強,將楚國幾乎滅亡

攻破郢城時吳國疆域

然而這場戰爭還沒有結束,先前偷襲吳軍後方的沈尹戌在聽說子常貿然出擊,吳軍佔領郢城的消息後,立刻揮師南下,企圖奪回郢城。當沈尹戌率軍挺進到雍噬河時,與吳軍遭遇,吳軍因橫掃楚國,產生了輕敵想法,便被冷靜沉著的沈尹戌打敗,沈尹戌自己也受了重傷。雖說沈尹戌取得了一次勝利,但是都城淪陷、君王逃跑和主將重傷等因素,使楚軍士氣非常低落,即便沈尹戌堅持戰鬥,但已無法扭轉敗局,在與吳軍交手三次後,楚軍被迫撤退。

沈尹戌可以說是楚國平王與昭王時期最傑出的軍事家,可惜楚國大權旁落,使得他英雄無用武之地。而伍子胥在經歷父兄被殺十六年後,終於得以報仇雪恨。

結語

柏舉之戰是春秋時期第一次攻破大國都城的作戰。吳軍疲敵、誤敵的戰略,是吳國戰勝的基礎。出其不意、遠程奔襲、先發制人和窮追猛打,是戰勝楚軍的主要原因。此戰是中國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吳國使長期爭霸中原的楚國元氣大傷,而吳國聲威大振,為接下來吳國爭霸中原奠定了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