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爽被爆情緒失控:我們內心都有個被嚇壞的「內在小孩」


鄭爽被爆情緒失控:我們內心都有個被嚇壞的「內在小孩」

01

受過傷的我們

心裡都住著一個長不大小孩


前段時間,鄭爽又上了熱搜。

她主演的新劇《流淌的美好時光》口碑和收視都不佳,被一些觀眾詬病演技:只會瞪眼抿嘴撩頭髮。

對於這些評價,鄭爽回應:很多人說收視率,我想說我的人生不止電視劇,你的人生你隨意。


鄭爽被爆情緒失控:我們內心都有個被嚇壞的「內在小孩」


與此同時,鄭爽發了一篇長文表達了自己對網絡攻擊的不滿:

“這是我自己低落時演的戲,小時候會因為大家說我演技不好傷心,現在我不和別人比了,我不爭氣,我活著就好。”

“我只是說出了自己的心理,你評價與否都不重要了。只想自己想開點,不想真的走到絕境,其他的不重要了。”

拋開演技不說,這些文字就讓我看到的是:

一個蜷縮在牆角,不知所措,想要獲得肯定但又不肯承認不足,想要改變卻又很無助,用假裝不在乎的姿態來自我保護的,受傷害的小孩。

這是一個心理學上典型的“內在小孩”的表徵。

在情緒失控的表象之下,那個愛作的“小女孩”,就是鄭爽心裡的“內在小孩”。

其實,她的情緒只是被在屏幕前放大而已,我們這些普通人有比她更為崩潰失控的時候。


02

內在小孩在等你抱抱TA、治癒TA


由於原生家庭和成長環境的侷限,我們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受傷的內在小孩,它是我們情緒上的自我,是感受和慾望的表達。

內在小孩在心理學中,是個很重要的概念。

它由榮格在1940年出版的《兒童原型心理學》中提出,他用兒童原型來描述一個人內心中未成長、未安撫好的部分。


心理學中有“退形”這一個概念,指的是人們在面對外界的指責、評判、苦難、危險的時候,常常是退化到孩子的狀態,用孩子式的方式作出反應。

如果一個人幼年時期的心理需求(安全感和愛)沒有得到滿足,她自我的一部分會永遠“卡”在那個地方,並在未來的人生中不斷地尋求補償。

在感到安全時,內在小孩是不會出來的。但一旦遇到挫折、困難,內在小孩就會出來,替我們“接管”一切,充分地暴露出失控的焦慮、崩潰、退形、糾結、抗爭。


鄭爽的母親把自己的明星夢寄託在她身上,4歲開始登臺演出,16歲考入中戲,她在極度高壓和控制的環境下長大。


鄭爽被爆情緒失控:我們內心都有個被嚇壞的「內在小孩」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鄭爽似乎不是從心底裡真正的熱愛表演,會說如果做網紅可以養活自己,她就會放棄拍戲。

早年的鄭爽因為對母親的順從妥協獲得演藝事業上的成就,但是那個內在受傷小孩始終在哭訴:我不是傀儡!我要做自己!我要拿回主權!

她一邊在討好,一邊在抗爭,心靈得不到成長,這就是她一直容易情緒奔潰的原因。


同樣的,我們普通人容易被莫名其妙的壞情緒干擾,卻很少有人很靜下心來探索壞情緒背後那顆受傷的心。

《破碎重生》一書的作者寫道:若你沒有真正深入傷痛以赴成長,你就仍然是這個黑暗世界裡一個不安的訪客。

要實現療愈,我們就得停下來,去連接我們的內在小孩,去接納自己。傾聽自己的聲音,那裡或許住了一個悲傷、孤獨的小孩,哭泣著說“請愛我吧”。停下來去抱抱那個自己,牽著ta的手一起前行。

這一切的前提是,覺知你的內在小孩,瞭解你的內在小孩。

現在,也許你已經是一個能獨當一面的成年人了,你長大了,可是:

你心裡的那個內在小孩長大了嗎?

你看見TA了嗎?

你知道TA在怎麼影響你的命運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