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看!呆碼信息技術研究院這項公益抗“疫”項目

檢測人流每分鐘超過200人、精準人臉識別、半秒高溫報警、準確率99%……3月10日,蘭山區一群科研發燒友15天研發的硬核技術——“發燒人群感應系統與智能辨識系統”登上《科技日報》。


速看!呆碼信息技術研究院這項公益抗“疫”項目


50人線上協作,15天解決測溫難題

——“發燒人群感應系統與智能辨識系統”誕生記


聚焦科技抗疫一線


檢測人流每分鐘超過200人、精準人臉識別、半秒高溫報警、準確率99%……疫情防控關鍵時期,“發燒人群感應系統與智能辨識系統”起了大作用。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套系統是由一群來自天南地北的科研發燒友在15天裡通過網絡溝通“零見面”“頭腦風暴”攻關而成。


  這個充滿“科技範兒”的事情發生在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互聯網思維、社群經濟、體驗至上、集成創新等非常時期“應急研發”的新特點讓人眼前一亮。


速看!呆碼信息技術研究院這項公益抗“疫”項目


  “完全自願,沒有任何獎勵”


  “大約50天前,山東省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蘭山區各村、社區封閉,大量機關幹部下沉到一線。但因人員、體溫槍短缺,工作效率低下,還存在交叉感染的風險,給疫情防控監測帶來了不小的難題。”


  作為上述技術的發起者,呆碼信息技術研究院院長張慶記得,當地科技局聯繫到他時,問他“能否瞄準難點,攻關疫情應急科技項目?”


  於是,研發一套數字化防疫系統方案的任務落到了他的肩上。


  大年初四,張慶在家中通過網絡召集研發者,“完全自願,沒有任何物質獎勵。”沒想到竟然“一呼百應”,迅速召集到50人。


  在互聯網時代,這是“社群經濟”的典型特徵。“社群經濟”讓一群協作成本較低、興趣點相同的人結合在一起,抓住時代賦予的機會。在完成任務的同時,這些人也找到了存在感和參與感。


  疫情當前,張慶和團隊第一時間投入到“發燒人群感應系統與智能辨識系統”的研發中去。他們組織基礎模塊團隊遠程辦公,帶領測試團隊和數據優化團隊採用線上視頻會議等方式積極討論,快速進入工作模式,僅僅用了8天便完成了基礎模塊研發。為加快工作進度,該團隊根據研發人員技術優勢分成了人臉識別技術、語音合成、雲計算、物聯網技術、編程等小組。分頭完成任務後,將各組模塊組裝在虛擬環境中進行測試。


  將各種相關技術有機融合起來,實現一些關鍵技術的突破,是集成創新的定義之一,是一種“站在巨人肩上”的創新。對張慶他們來說,集成創新是應急研發最有效率的方法。


  “我們長期做基礎研究,有強大的底層技術,只要根據實際情況加以改進並串聯起來,我們就有信心在短時間內攻克難關。”張慶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團隊基於原有人工智能人臉識別、人體定位技術,結合紅外感應標註人體體溫技術等,加緊算法優化,滿足高精準人工智能等技術需求。


  “產品可以不完美,但關鍵它能解決難題”


速看!呆碼信息技術研究院這項公益抗“疫”項目

速看!呆碼信息技術研究院這項公益抗“疫”項目


  疫情下,成員們分散在家辦公,卻沒有影響他們的工作效率和科研積極性。


  1500公里之外,遠在甘肅省敦煌市的團隊成員梁曉飛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遠程辦公反而讓科研人員更加努力鑽研技術,進行‘頭腦風暴’,以一種更加輕鬆愉快的方式進行創作。”


  當前全國疫情防控工作形勢嚴峻,與時間賽跑,各個小組不顧艱辛、加班加點。


  馬成是一個90後,在遊戲開發公司工作,這次他負責編寫系統引擎。為解決畫面卡頓難題,他嘗試將遊戲引擎應用到系統中,進行優化渲染,兩天兩夜,通宵完成。


  在最後組合成套系統進行測試時,由於過度勞累引發急性胰腺炎,馬成被緊急送往醫院搶救才轉危為安。


  “產品可以不完美,但關鍵它能解決難題,哪怕只能解決一個也好。單點突破也是創新。”馬成說。


  2月12日,發燒人群感應系統研發完成,並在當地大廈安裝測試,進入調試應用階段。該軟件設計了二維碼,每名大廈員工可用微信提前掃描牆上二維碼登錄相關身份信息,避免手寫汙染,系統自動錄入後進行體溫檢測,檢測人流每分鐘可達200人。此外,系統還能實現精準人臉識別,半秒高溫報警,體溫溫差控制在0.2攝氏度以內。


  蘭山區科技局局長張家瑋非常認可此項技術,他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這項技術應用後,人員可以快速出入,遇到發燒人員語音播報,自動抓拍報警,自動記錄;普及安裝後,還能形成人員活動軌跡,建立疫情大數據雲平臺,對疫情防控很有幫助。”


  因為是公益項目,當地所有單位都可無償免費使用該軟件。張慶召集了志願者,上門幫助配合大家安裝調試。只需要一臺電腦、一部高清攝像頭、一部紅外線傳感器就能使用。張家瑋說,到了二月下旬,蘭山區在確診病例達到峰值(18例)之後,長時間地保持了零增長態勢,這項技術起到了很大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