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職業作家之一?聊一聊古代文人李漁的“知識變現”

在很久很久之前,“文學”誕生了,從此,在統治者眼裡,它是能夠幫助自己維護統治政權的工具,而在一眾文學家的眼裡,“文以載道”,它是能夠盡行社會教化的工具;“文以寄情”,它是能夠娛人娛己的審美工具;而最後,“文以謀生”,它成為了創作商業價值的工具。

李漁,明末清初時期的文學家、戲劇家、美學家,同時他也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職業作家之一。那麼,為什麼如此說呢?

美國學者埃裡克·亨利曾在《李漁:站在中西喜劇的交叉點上》一文中指出:

李漁是中國第一個僅靠賣文度日的作家。


中國最早的職業作家之一?聊一聊古代文人李漁的“知識變現”

其實,在李漁之前,也有許多文人賣詩賣畫的精彩典故,比如,司馬相如賣《長門賦》,鄭板橋賣字畫 ,韓愈、歐陽修為人作文獲得豐厚潤筆等等,但是,對於這些人來說,他們所做的這些事只是偶爾為之,並非全為了營利謀生,而李漁,就不一樣了。

作為享樂主義者的李漁曾在《閒情偶寄》中明確表示,“行樂第一”,那麼,想要行樂,就要有“錢”,李漁也曾直言表示對錢財的渴望:“倘蒙念其淒涼,而復憫其勞頓,則綈袍之賜,不妨遣盛使頒來。”。

那麼,作為一個市井文人,想要賺錢,自然只能做生意,而李漁一無所有,只能通過將他的知識轉化為錢財,其實,也就是我們現在經常講的“知識變現”。

前文中,我們也提到,李漁是一位文學家,戲劇家,因而,他的知識變現主要通過兩種渠道,一種是賣文餬口,寫小說,編戲劇,而另外一種,則是實業發財,開書鋪,開戲班。

中國最早的職業作家之一?聊一聊古代文人李漁的“知識變現”

賣文餬口

做生意,一是要想好項目,二是要想好市場。

李漁的項目是小說和戲劇,而他的市場則是杭州與金陵等地區,再細分一點,主要針對當時的市民階層。

明確了項目與市場後,要做的便是讓項目匹配這個市場,而李漁的商人意識便從此開始顯現。

首先,是市場調查,李漁發現當時的市民階層的喜好主要為“閒書”。“然近日人情,喜讀閒書,畏聽莊論。”

這裡的“閒書”主要指的是明清時期比較盛行的小說和戲曲等通俗文學,內容通俗易懂,情節曲折起伏,構思巧妙奇特。

於是,當李漁看到這一點後,便自覺地放棄了對文學創作的“雅”的追求,而去追求“通俗”,為此,他創作了大量的通俗文學作品。如小說《無聲戲》、《十二樓》,戲曲“笠翁十種曲”等等。

中國最早的職業作家之一?聊一聊古代文人李漁的“知識變現”

在小說的內容上,李漁強調“新奇”,他常說,

“人性求歸 , 物惟求新。新也者 , 天下萬物之美稱也 , 而文章一道較之他物 , 尤加倍焉。戛戛乎陳言務去 , 求新之謂也。”

意思是,人,是舊的比較好,而東西呢,則是新的比較好。什麼是新呢,就是天下東西最美好的一面。對於寫文章來說,就要追求新!

此外,在小說的“選題”上,李漁強調取材於社會。這麼做的目的自然是為了迎合大眾口味,獲得閱讀量,他的小說《無聲戲》以家庭瑣事為題材,聚焦於財產、子嗣、家常倫理等問題,而他的《十二樓》則大多是婚戀的題材。

而這樣,既讓讀者產生了興趣,更是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

接著,在故事構想與情節的設置上,李漁所追求的是:

“不效美婦一顰 , 不拾名流一唾 , 當世耳目 , 為我一新 ”

在構想方面,別人寫美女配美男,而李漁卻寫三個美女配一個醜男,而在情節設置上,更是一波三折,比如他的《十二樓》中的《生我樓》,在這部小說中,有四大巧合,巧合一是買父得親父;巧合二是買嫗得親母;巧合三是買女得髮妻;巧合四是夢境是實境,失散多年的一家得以團圓。

所以說,這樣的故事在當時怎會不吸引人呢?

最後一點,李漁在創作過程中,追求的是“貴淺顯”

“文章做與讀書人看,故不怪其深;戲文做與讀書人與不讀書人同看,又與不讀書之婦人小兒同看,故貴淺不貴深。”

簡單來說,就是站在讀者的角度來創作,要使讀者能夠輕易看懂,為此,李漁經常在語言的表達上運用喜劇化的手法,給人以幽默和輕鬆。

最後,我們來概括一下李漁的創作過程,

1,蒐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事,從中挑選出有意義和有價值的人和事做備用

2,將這些備用的人和事進行分類,構思奇特的想法

3,選出想法,開始構思情節結構,創作作品

總的來說,李漁創作是想盡一切辦法吸引人們,來實現商業價值,達到知識變現,這就如同,我們現在許多自媒體作者,想盡辦法來提高自己的閱讀量,增加自己的粉絲數。

其實,如果我們細看李漁的創作過程,在這其中,有許多值得我們要學習的地方,比如說,我們的文章觀點要奇特,我們在創作時要“貴淺顯”,從讀者角度出發,使讀者朋友們能看輕易看懂文章等。

接下來,我們便要聊一聊李漁的第二種“知識變現”方法,就如同現在許多人賣書,而李漁開了一間書鋪。

中國最早的職業作家之一?聊一聊古代文人李漁的“知識變現”

書鋪與戲班

如果說,寫小說,編戲劇還不足以看出李漁的商業才能,那麼,接下來,就來欣賞一下李漁的商業智慧。

1,開書鋪

李漁的書鋪名為芥子園書坊,集編輯、出版、經營以及銷售為一體。

對於書鋪而言,生意好不好的重要一點在於“貨源”好不好。而李漁的書稿來源主要分為三種,一種是自己寫的小說和戲劇,一種是社會所暢銷的書籍,而還有一種就是通過渠道去獲取書稿。

我們來講一講的李漁的獲稿渠道,第一條渠道就是自己的朋友,李漁一生交友遍及天下,有官員,也有文人,而他便經常向自己的友人索稿。

“尺牘新稿,立候見頒,稍緩則不及候。”

而第二條渠道還是友人渠道,不過並不是李漁去選稿,而是由朋友自薦稿子,以及推薦的書稿。而至於最後一種便是面向社會“徵稿”。

我們會發現,李漁獲稿的方式與現如今的我們都差不多,可見,李漁的商業意識的先進性。

而有了書稿來源,接下來便是選稿。

正如他自己的創作理念一般,在選稿方面,李漁同樣崇尚通俗消閒,比如《香草吟》,他為其改名為《香草亭》等。

而除了這些以外,李漁在選稿的時候同樣注重書籍的經世致用的社會功能,可見,李漁是希望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能夠獲得社會效益。

接下來,選完稿,便是出版。

在出版書籍時,李漁啟用了廣告宣傳的策略,這在當時,是一種很先進的商業想法,因為,彼時的人們更多信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經營思想。而李漁,往往在自己的作品上預告下一本作品的出版,同時,又請人做評語,其宣傳手段幾乎與現在無異,只不過廣告渠道比現在要少罷了。

而最後,在出版的過程中,李漁還具有古人更加少有的一種意識,即版權保護意識。

“我耕彼食,情何以堪,誓當決一死戰,佈告當事”

在維護版權這一塊,李漁力求官府的保護與支持,並且同時樹立品牌意識,打出了翼聖堂和芥子園的品牌。

如果說,通過開書鋪我們能瞭解到李漁對外的商業管理能力,那麼,通過開設戲班,我們就能認識到李漁對內的商業管理能力。

中國最早的職業作家之一?聊一聊古代文人李漁的“知識變現”

2,設戲班

李漁所開設的戲班與一般的戲班不同,他所開設的戲班是家庭戲班,其組成人員多由他的妻妾組成,而他則是作為演員、編劇、導演,身兼數職。

而既然作為一個戲班的領導人,自然有其自己的管理標準。而李漁用來管理自己“家庭戲班”的管理方法便是強調“才”和“德”的重要性。

然諸公所惜者技也,非才也;容也,非德也。技可學而至,容以飾而工;至其默會作者之才,婉承夫子之德,則非特人不及知,即予晨夕與俱,亦莫測其慧性所從來。

可見,在李漁的眼中,一個好演員要有才不傲,無才不妒。以才和德作為管理原則,又以情感作為管理紐帶,李漁的戲班在李漁的帶領下走南闖北,奔走於達官貴人的門下,每到一地 ,當地名流紛紛相邀。

總的來說,從書鋪的設立以及戲班的開設,我們可以清晰的感受到李漁的商業才能,以及他的商業理念。

市井之念不可無,壟斷之心不可有。覓應得之利,謀有道之生,即是人間大隱。若是則高人韻士,皆樂得與之遊矣。

中國最早的職業作家之一?聊一聊古代文人李漁的“知識變現”

文人與商人

長期以來,在我們面前,李漁的形象有很多,比如,詩人、詞人、編劇、美食家、園林設計家等等,而他身上的商人氣質與商人精神同樣是我們所不能忽視的存在。

尤其是在當今社會,人們倡導著“知識變現”,而李漁的“知識變現”便給我們很大的啟發。比如,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敢於創新,再比如,從讀者的角度出發,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最後一點便是,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注重社會效益。

“李漁是被歷史超前三百年製造出來的。”

在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李漁也不失為一個懂經營、善管理的文化商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