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为什么长征被称为空前绝后的军事奇迹?

牵着小狗看大海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长征精神是我党我军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强大动力。为什么说长征是空前绝后的军事奇迹,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长征是红军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由于博古、李德执行错误的王明路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苏区根据地危在旦夕,1934年10月,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经过长达一年的艰苦转战,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与刘志丹的陕北红军会合,为中国革命保存了火种。

第二,长征是红军浴血奋战、牺牲奉献的精神体现。面对国民党蒋介石的重兵围追堵截,红军官兵一路征战,许多都英勇牺牲了。湘江之战,中央红军苦战五昼夜,8万6千红军官兵,牺牲和失踪约3万1千人,被俘约6千人。据统计在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1名红军将士永远地倒下去了。红2军团4师1500多人,从草地走出来时剩下不到700人。长征路上,牺牲营以上干部432名,包括师以上干部80多名。

第三,长征途中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兵临贵阳逼昆明,飞夺泸定,巧渡金沙江,甩开了敌人的重兵围堵,跳出了包围圈,展现了他“用兵如神”的高超军事才能,在关键时刻,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

第四,长征是红军行程远,跨省多的伟大壮举。红军长征历时一年多,行程2万5千里,途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宁夏、陕西等省份,最终到达陕甘苏区和陕北苏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第五,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大多都经历了长征,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亲历了长征。共和国的十大元帅有九人参加了长征,还有一大批大将、上将、中将和少将都是从长征中走出来的。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指正,不喜勿喷。





zj史海拾贝


沙皇时代俄国有一位堪比孙子的著名军事家,名收苏沃洛夫。他曾率部从意大利北部翻过人迹罕至的阿尔卑斯山,从而成功解救陷于瑞士的俄军,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这位苏沃洛夫另有一句名言:“凡是鹿能走的地方,人就能通过。”

与苏沃洛夫率部翻越阿尔卑斯山相比,长征的时间更长,条件更艰苦,牺牲也更大。长征中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红三军团越过草地,渡过班佑河以后,军团长彭德怀对部下王平说还有几百人没有过来,你带一个营返回接应。王平率部重返班佑河,他用望远镜向对岸观察,看到河滩上坐着至少有七八百人。

王平决定先带侦察员过河看看情况,过去一看,这些人静静地背靠背坐着,一动不动。再逐一察看,全都没气了。经过仔细检查,发现还有一名小战士还有点气,侦察员把他背上一道过河,可是过了河这名战士也断了气。

这些战士都是牺牲于饥饿和体力的过度消耗。可以这样说,长征中红军面临的最主要困难,并不是“鹿能走的地方”,他们不能通过,也不是雪山草地难以穿越,而是在处于无后方作战,且遭到敌人追击和围攻的情况下,后勤匮乏,干部战士身体非常虚弱,这是对部队的运动能力和意志的一个极大考验。

红军最终能够胜利完成长征,为中国革命留下火种,令人惊叹。其实只要翻阅古今中外的战史,能够像长征中的红军一样,顺利通过这种极限考验的军队实属寥寥,因此把长征称为空前绝后的军事奇迹,毫不为过。


八千里路云和月


长征不只是一次深刻影响了我国历史进程的军事行动,事实上也是一次世界范围内空前绝后的军事奇迹。毛泽东主席在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是这样评价长征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有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沒有!每天天上几十架飞机狂轰滥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到了数不清的艰难险阻。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多年后中国共产党的官方党史中是这样评价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这是对长征的国内评价,我们再来看国外的评价——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罗斯·特里尔是这样评价长征的:“长征曾是一场大退却,而且直到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的命运还是前途未卜。然而长征具有深远的影响——红军走过的路程相当于美国东西跨度的两倍。毛泽东之于中国犹如摩西率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长征把一个由不同成分组成的群体锻造成一种强有力的运动,并且众人对自己的事业深信不疑。共产主义中国就诞生于长征的汗水、鲜血和冰雪之中,它激发了战士们对新社会的渴望,也培养了他们的使命感。毛泽东曾是他那个时代的摩西”。综合国内外对长征的各种评价主要公认长征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长征作为军事行动本身的军事意义;其二是长征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长征是在艰难险恶的大环境下展开的一次大规模的战略性的军事迁移。事实上红军长征之前整个中国革命的形势是出于低潮时期的:随着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的失败实际上已使中央苏区陷于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之中。这时不仅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高层认为共产党气数已尽,事实上包括一部分中共党内的人员也在这一时期因为意志不坚定而出现开小差、叛变投敌等现象。长征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保存党和红军的实力、保留中国革命的火种而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红军这次战略转移的艰辛程度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言“每天天上几十架飞机狂轰滥炸,地上有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这样的形势不可谓不严峻。而红军要完成的是一项怎样的任务呢?长征涉及红一、红二、红四以及红二十五军总共二十多万人的部队,这些部队在分布地域上从南到西再到北几乎涉及大半个中国。长征期间仅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这些干部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击溃了国民党军数百个团。长征期间红军一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总计约二万五千里。像这种几十万有着共同理想和信仰的人在不到两年的短时间内冒着敌军天上的空袭和地上的围追堵截并克服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完成的军事转移在古今中外都是相当罕见的——即使单纯只看红军长征的二万五千里路程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从这些数据上我们能对红军长征的艰辛有一个宏观上的大体感受,但还无法充分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艰难险阻。红军长征最大的艰难险阻自然首先来自于敌人的围追堵截——这其中对红军造成损失最大的要数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的湘江战役:在持续五昼夜的激战期间中央红军以血肉之躯在天上有敌机轰炸、地上有占据绝对优势兵力的敌军围困的情况下突破敌军四道封锁线,粉碎了敌人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红军自身也在这场战斗中伤亡惨重: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34师在被敌人重重包围的情况下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湘江战役损失之惨重以致于湘江当地的人民群众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吃湘江的鱼。湘江战役之所以损失如此惨重除了敌军实力的强大之外还与党内王明、博古等人执行的错误军事路线有关。这就涉及到红军长征面临的又一大困难——不只有敌人的围追堵截,内部还存在与错误的军事路线的斗争。直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对党和红军的正确领导之后才纠正了党内的错误军事路线。从后来的历史进程来看:正是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关头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

我们在谈长征的艰难险阻之时也不要忘记长征的另一面——正如毛泽东主席在他的《长征》一诗中所写的那样“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不能否认这的确反映了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的诗意情怀。众所周知毛泽东主席除了是中国历史一位杰出的革命军之外还是一个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学家,对此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罗斯·特里尔在他的《毛泽东传》中将毛泽东主席称之为马背上的诗人。尽管红军长征的路上有敌人的围追堵截,有与党内错误路线的斗争,也有自然环境带来的艰难险阻,然而在这长途跋涉之中毛泽东主席却以一个大无畏革命家的气概始终对中国革命的未来抱有乐观态度。20年后毛泽东主席自己是这么回忆长征岁月的:“在马背上有的是时间,可以找到字和韵脚,可以思索”。诗词吧大自然和历史融合在一起使他更能感受到脚下土地的气息,也有助于他以开放乐观的心态思考中国革命的未来。长征路上红军战士们面临的不只是恶劣的自然环境,也领略过中华大地的雄奇壮观。事实上不只是毛主席本人,有相当一部分老红军战士们是将渡过金沙江后的一段路程视为具有诗意的旅程:大西南的雄伟壮丽景色以及当地少数民族独特的人文风情令红军战士们充满了新鲜感。可以说这段路程使战士们在经历长时间的战斗过程后终于可以稍微放松一下身心。

然而革命毕竟不是请客吃饭,长征也不是自驾旅游:红军战士们的确曾以一种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走过了一段充满诗意的旅程,但不要以为这就是长征的全部内容,事实上一路上的艰难险阻是数不胜数的:自然环境有时恶劣、有时秀美,然而与敌人的战斗却是未曾停止过的。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被收录入小学语文课本的飞夺泸定桥:泸定桥由13根铁链组成,两端分别固定在峭壁上,巨大的铁链上由一块块的木板铺成桥面,而桥下就是湍急的大渡河。泸定桥高出水面约61米左右,这要换成我们今天上去别说打仗,即使是站在桥上向下望一眼都够令人心跳加速的。这里是通过大渡河的唯一通道,而桥对岸的国民党守军早已把位于红军一方的半数木板全部拆走,只留下几根光秃秃的令人望而生畏的铁链。红军战士们用自己的双脚在24小时内走完了接近129公里的路程,最终犹如神兵天降一般出现在国民党守军面前。由于木板已被拆走,所以战士们只能将手榴弹和枪捆在背上沿着铁链攀爬到敌军一侧才能展开战斗,而在攀爬到敌方一侧之前他们几乎是完全被动承受敌军的射击。红军方面先派出22名战士沿着铁链先敌军一侧攀爬,在这一过程中自然有不少人中弹跌入湍急的河水中而牺牲,只有5名战士成功攀爬到敌军一侧展开战斗,然而就是这5名战士成功为后续部队打开了局面,随后越来越多的红军战士沿着这5名战士的路线攀爬到敌军一侧。最终红军战士的精神意志力战胜了国民党守军的武器优势,也许是被红军的英雄主义气概震慑住了,以致于大约100名国民党守军就地报名参加了红军。

除了敌人带来的考验之外红军长征路上还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红军长征沿途的自然环境可并不都是充满诗意的友好状态,也相当一部分自然环境是相当恶劣的:过雪山时很多来自南方地区的战士难以适应高海拔气候条件下的严寒和高原反应。如果我们今天去红军当年曾翻越过的夹金山仍有可能出现极为严重的高原反应——这是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山,就连当地藏族群众也将其视为“连鸟儿也难以飞过”的神山,这也是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在当时红军缺乏足够的医药和医疗设备的情况下严寒和高原反应是足以致命的,也正是在这些的环境下出现了像《丰碑》中所描写的那位军需部长的故事。高原上气压极低,食物通常都煮不熟,战士们只能吃些半生不熟的东西,有时甚至只能以野菜、树皮等物充饥。尽管这里属于国民党统治的薄弱地区,可当地一些不了解共产党政策的部落头人仍会给红军战士们制造不小的麻烦,最终红军本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一思想的指导得以正确处理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并顺利通过了这一地区。除了雪山之外毛尔儿盖的大草地也是很多红军战士的心头之痛:茫茫草地一望无涯,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稍有不慎就会被沼泽吞没。草甸本来就极难行走,要是碰上下雨不仅增加了行路的难度,更有不少战士丧生在暴雨大水之中。草地天气一日三变,巨大的温差使红军面临巨大的御寒难题。

在经历一系列艰难困苦后中央红军最终到达陕北时人数已不到一万人,但是留下来的都是精英。在长征途中锻炼出来的一批指战员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长征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见证了一种新的社会理想是如何逐渐成为现实的——正如罗斯·特里尔所言“共产主义中国就诞生于长征的汗水、鲜血和冰雪之中,它激发了战士们对新社会的渴望,也培养了他们的使命感。毛泽东曾是他那个时代的摩西”。同时长征也纠正了党内一度存在过的盲目照搬苏俄经验的错误路线,使中国共产党开始扎根于中国的土壤之中。在红军即将达到陕西的几天前毛泽东主席曾在六盘山上写下一首诗:“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苍龙是东方七宿的名称,在这首诗中指的是来自东方的侵华日军,而在之后的十年内抗击日本侵略是全中国压倒一切的任务。恰恰正是长征为日后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长征的结束恰恰正是一段新的历史时期的开端。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我们以红一方面军为例来作说明。

中央红军――后来改称红一方面军――的长征时间为368天,其间,有235天在白天行军,18天在夜里行军,途中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365里才能休整一次,平均每天前进74里。

在中央红军的长征中,这支队伍翻越了18座大山,其中5座是终年积雪的大雪山。渡过了24条河流,而于都河是这24条河中的第一条。从中央苏区到陕北,每前进1公里,就有4名战士倒下成为路标。也就是说,每12个长征的参与者中,只有一个能活着到达目的地。

正如一篇回忆中所说的那样:“除了打败或避开或包围了派去攻打他们的中央政府的各种军队以外,他们还冲破了十省不同的地方军阀的围攻军队。他们走入并且成功地通过了6种不同的未开化民族的区域,深入了数十年来中国军队从未到过的地方。”

中共五老之一的董必武老先生后来感叹说,“我们向陕甘前进,还是到川西后才决定的。假使在出发前,就知道要走二万五千里的路途,要经过13个月的时间,要通过无人迹无粮食的地区,如此等等,当时不知将作何感想,是不是同样的坚决想随军出发呢?这都不能悬揣。”

那时候,大多数红军将士以为,这一次战略转移,至多不会超过200公里,迂回与前进,避实与就虚,原本就是他们擅长的游击战术。只是,他们没想到,从他们在于都河畔迈出这长征的第一步开始,竟然会为地球系上一条令人感喟万千的红飘带。

为此,《剑桥中华民国史》的作者写道:“这一史诗般的逃亡,行程约6000英里,在大约一年的时间里翻越十几座大山,跨过了二十几条河流。历史上很少有意志征服环境的伟绩能与之相比,历史也不能提供一个更好的不间断的即时行动的例子。”


聂作平


去年,《解放军报》约稿,让我写一篇关于长征的文章,很为难,差点拒绝。为啥?关于长征的文章和专著实在太多,边边角角都被挖过了,实在很难找到创新的突破口。

最后推不过,定的题目是:《毛泽东:如果长征的是国民党,一定会被消灭》,讲毛泽东对长征的历次评价(至少14次)。

长征胜利后的1936年12月,毛泽东在红军大学作了一次非常著名的讲演,即《毛泽东军事文集》中那篇鼎鼎大名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对学员们表示,现在红军是战略防御和战略退却,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早晚轮到国民党军战略退却,并断言其“如果也学红军的长途转移,那是一定会被消灭的”。

这个论断你信吗?反正我信。你看后来国民党军之败,简直是雪崩式的。他们完全可以学当年红军长征,但连学习的勇气都没有,连尝试都没有——即使学了,也会被消灭。因为,红军长征是不可复制的。其实,红军勇士们不是不怕远征难,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克服这种恐惧和困难,把困难踩在脚下。这一点,国民党军真的不行。

有人把长征与历史上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相提并论,这恐怕有点机械唯物主义了。哲学家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何况几次重大历史事件,怎么可能机械重复?黄巢妥协过,到广东时提出割据此地称王;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下时也提出回陕北称王,只要求崇祯承认;洪秀全定都天京后沉迷于享乐,失去进取心,也妥协了。最后,这三场农民起义都失败了。只有长征胜利了,不仅保留了革命的火种,而且越烧越旺,最终形成燎原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征这个军事奇迹不敢说绝后,但确实空前。

长征之所以被称为军事奇迹,还在于它发生的时间。历代农民运动,一般都发生在王朝末期或者至少走下坡路的时候,而红军长征的时候,南京政府才正式建立不到10年,正处于上升时期。结果,以前的农民运动往往被末日王朝绞杀,但长征不仅让红军生存下来,而且形成了越挫越勇,愈折越强的长征精神,这才是最重要的。

红军长征之初,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取得胜利,甚至连最终目的地也不明确,而是不断调整。实际上,长征是一次军事冒险,但它成功了,这样的冒险价值和意义就凸显了。后来,解放军绝大多数能战敢战之师,几乎有都红军的血脉,这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发扬。

一句话,长征是一场苦难,更是一次辉煌。没有经历过长征的洗礼,我军的发展和结果反而可能不同。


脑洞大开的历史


‘’空前绝后‘’的意思是:以前没有,今后也不会再有。用这个词形容长征是准确的,说它是‘’奇迹‘’也并不夸张。至于为什么,作为普通人很难回答。关于回忆总结,分析,歌颂长征的书籍很多,包括领导人的很多关于纪念长征的讲话,从中都可以体会到长征是军事史上的奇迹。下面的回答只是作为普通人的朴素观点。


表面说长征“空前绝后”,可以概括为五个字加一句话:艰、难、困、苦、远……以劣势的兵力与环境,神话般地战胜精良、众多、优势之敌人。探讨“奇迹”的深层次,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一,有一个伟大政党的领导,是创造奇迹的保障

民国时期,世界上党派无数,几千个不止。而在中国,政党,社团也如雨后春笋,仅1913年前后就涌现各类政党,团体不少于300个。如国民党,自由党、社会党、工党、统一共和党等。苏联的十月之炮声,传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诞生一个年轻的政党就是共产党。众多党派中,只有共产党才是属于无产阶级的党,属于工农大众的党,它的终极目标是建立属于工农大众自己的政权,他的先进性,正确性,革命性,使得底层劳苦大众有了政治信念,吸引众多仁人志士,特别是凝聚了众多有产者抛弃富有,加入到这样一个不追求个人利益的党派中来。有这样一个特殊的政党领导当时的中国革命,就有了胜利的政治保证。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共产党有了自己的枪杆子。同年同月,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毛主席主持了中国工农红军“三湾改编”,他创造性地确立了“党指挥枪” 、“支部建在连上” 、“官兵平等”等一系列“空前绝后”亘古未有的军队管理新举措。1929年红四军召开的‘’古田会议‘,确定了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这些军事变革,确定了红军的军队性质有别于其它军队,也确定了政治工作在军队发展与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确保了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有信仰,有理想,有纪律的有别于旧式军队,也有别于国民党军阀式的军队。这种军队变革在中国历史乃是世界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这为取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创造军事奇迹,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一支特殊的军队是创造奇迹的根本

古今中外任何一支军队都是靠着“军饷”“薪资”的诱惑和“强行抓丁”建立起来的,而中国工农红军则不然。没有“军饷”,没有工资,更没有个人利益所谋求。从1927年至1931年,中国工农红军的‘’供给制‘’基本形成,物质供给采用官兵一致,平均分配,但又不是绝对平均主义。与此同时又逐渐完善‘’铁‘’一般的军队纪律。1927年毛主席提出了“三大纪律”,1928年,增加了“六项注意”,1929年又补充两项注意,统称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凡部队官兵,无论职务高低,一律无条件执行。

就是这样一支军队,没有军饷,没有薪资,加之严格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约束。苏区红军由1927年的几千人,发展到长征前“第五次反围剿”时的约10万人(不包括地方民兵武装)。红军为什么会发展得如此之快,就是因为工农大众知道参加红军,不是为了薪资,而是为了“信仰”,为了“主义”……

这支有理想,有信仰,追求“主义”的军队,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靠着坚定的信仰,铁的纪律,战胜了超乎人们想像的,惨烈至极,亘古未有的困难。头顶炮火渡湘江,靠着双脚过赤水,艰行于泥潭,卧冰于雪山。蒋介石一辈子都不理解红军为什么没有成为当年的石达开,因为有很多东西,他的军队有,红军没有,而红军身上有的,他的军队永远都没有。“奇迹”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相反,假如蒋介石带领他的几百万军队,也从瑞金出发,走同样的路,是否也能创造这样的奇迹呢?显而易见,不能。就是没有围追堵截也做不到,蒋介石自己就做不到,他的将领也做不到,因为长征途中没有轿车坐,草地里没有“官邸”休息,甚至没有马骑。他的军队吃不了草根,也喝不了野菜汤……说到底是没有信仰,没有理想,没有主义。没有信仰支撑的军队是创造不了奇迹的。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创造奇迹的指南

中国工农红军能够创造长征这样空前绝后的军事奇迹,博古不行,李德更不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湘江战役的受挫……充分证明,洋教条,本本主义,孙子兵法都是纸上谈兵。创造奇迹只有毛泽东军事思想。因为,毛泽东军事思想最擅长“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思想在书本里找不到,它是存在于变化之中的,他是运动战中的“易经”。有了毛泽东如神一样的用兵,才有“四渡赤水”,‘’巧夺金沙‘’,“飞夺泸定”等十几个重大战役的胜利。事实证明,毛泽东军事思想才是创造二万五千里军事奇迹的指南。

综上三点,才是长征被称为空前绝后军事奇迹的基本要素。


利剑搁


🌹万里长征: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传至今,从来沒有出现过的人类奇迹!

🇨🇳万里长征:历时一年多,行程二万五千里。人类进军史上的壮举!

🇨🇳万里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革命转危为安。

🇨🇳万里长征:红军冲破围追堵截,攻克途中的千难万险,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到达陕北仅有7千余人。但这是经过千锤百炼保存下来的精华,他们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主干、基干!

🇨🇳万里长征:是宣传队→宣传了红军的主张!是宣言书→宣传了革命道理!!是播种机→撒下了革命火种!

🇨🇳万里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凝聚成了极其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独有的革命风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回思长征路,展望新长征!弘扬长征精神,迎接伟大复兴!





笑看东篱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诗描写的是当年红军两万里长征的场景,里面提到了红军不怕困难,那么当年的万里长征究竟难在哪呢?


当年的红军远征是徒步走完的,所以难就难在行难,尤其是走在草地上的时候。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的沼泽,基本上遍地都是水草和沼泽,没有一条可以行走的道路。他们必须要用草甸才能过去,要不然就是住着一根棍子探着深浅几人互相搀扶着过。过草地最困难的是难以踩准点,一旦陷入泥沼,只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吞噬。当年在草地牺牲的人就是一个掉下去之后,另外的人着急去拉,结果用力过猛也跟着陷进去了。直到后来有了一定的经验之后,才知道只有慢慢的移动自己才能上的来。

当然在这么长时间的征途之中,粮食也是十分重要的,当时在度过草地的时候,最开始吃的是进入草地之前准备的青稞麦,但是这个东西难以下咽,而且数量少难以支撑身体的能量消耗。不过在几天之后,就连这样的食物都没有了。而这时草地的路程才过了一半,漫长的路途就只能依靠身边一切能入嘴的东西来过活了,所以他们的食物就是野菜、野草和树皮。


其中有些野草是有毒性的,吃了之后有的会产生腹泻,严重的就会中毒死亡。在最后时间的时候,甚至连这些能吃的都没有了,喝水也成了问题,在这时喝尿就变得不那么令人难以接受了,尽管这在现在无法想象,但这却是红军长征时的真实写照。

可以说在过草地的时候死亡的人数,占红军整个长征过程中死亡人数的大半还要多。

在这段时间里,疾病和饥饿在威胁着每一个红军战士的性命,随着死亡越来越多,后面的人都不用再费尽心思寻找道路了,因为只要顺着这些尸体,就可以准确的找到行军的路线。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之下,支撑他们的就是内心的革命目标和优良的纪律以及对党的信心,精神力量的强大使得他们在死神笼罩的地区走了出来,战胜了敌人更战胜了自然界对他们的考验。


虽然我们无法亲身体验他们的艰辛,但是了解和学习他们度过艰难需要的坚强和乐观还是有必要的,你认为呢?


无根树花正孤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的一部史诗,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空前绝后的军事奇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千山万水和卓越的艰苦斗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各种围剿,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党的领导核心,最后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我们要永远记住革命英烈,发扬长征精神,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明天肯定天亮6568


1936年10月9日,红军总部及红四方面军指挥部到达了甘肃会宁城,与先期到达的红一方面军会师,加上此前10月4日红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的会师,三大主力完成会师,长征也胜利结束。长征之所以被称作是军事奇迹,一方面是因为它创造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数据,其中面临的是多重的困难与险境,一方面则是长征之后对中国政局、战局的深远影响。


首先在数据上,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这些数据不能够充分说明红军在长征中所遇到的具体的许多次九死一生的险境。这其中要克服不仅仅有敌人制造的阻碍与围追堵截,更有自然设下的种种险境与极限。

其次长征的深远影响在于诸多方面。当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时,中国西北的革命形势正处于一片大好之中。在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的同时,红军已经着眼夺取宁夏,阻止蒋介石嫡系部队大量侵入西北。在之后的山城堡战役中,三大军展现了绝佳的战斗力。

胜利会师之后红军也逐渐成长成为成熟的军队,与长征开始前那支规模庞大,但臃肿而迟缓的军队已经完全不同,它有着比较精良的装备,身经百战的指战员,一个高效的指挥核心,并且更熟悉战略部署与运筹帷幄。在长征过程中,毛主席等一批有经验,有能力的土生土长的中共党员和将领,替代博古和李德等人,成为党和红军的领导核心。

在具体战略战术方面,红军经过长征,也认识到强大敌人必然会经常发动对根据地的“围剿”,因此“围剿”和反“围剿”的斗争将长期进行,不存在速胜的可能。因此我军重新调整战略部署,一切都围绕着持久战,在防御中进行积极防御,通过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来打破敌人的“围剿”,而在具体战术中,强调通过运动战,在局部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实现对敌人有生力量的歼灭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