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小学生都能看出的病句,专家为何赞不绝口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小学生都能看出的病句 专家为何赞不绝口

《孔乙己》是中学课本收录的一篇鲁迅先生的文章,其中文末有一句很矛盾的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是指不确定,“的确”又是指肯定,既不确定又肯定,连做过改病句训练的小学生都能一看出这是病句,但奇怪的是,专家们却对这个“病句”赞不绝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小学生都能看出的病句,专家为何赞不绝口

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回忆一下这个文章:在鲁迅的笔下,孔乙己是一个可悲又可笑的读书人,在当时的社会里处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他非常穷,没钱到“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只能与“短衣帮”一起站着喝酒,然而他却坚持穿长衫,保持自己读书人的身份;明明是偷书,却硬要说“窃书不能算偷”,以维持读书人的体面;甚至最后被打断了腿,也还要让别人“不要取笑”,只是眼色“很像恳求掌柜”,嘴里却一直没有服软。

通过对生命个体所处冷漠环境的进一步描绘,表现了鲁迅复杂的人生体验。然而孔乙己不只是旧知识分子的符号代表,他还是鲁迅笔下一个真实可感的生命,读者只有建构在这样的身份认同中,才能深刻体会蕴含其中的美学意味。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小学生都能看出的病句,专家为何赞不绝口

鲁迅有着强烈的生命意识,他说:“既是生物,第一要紧的自然是生命。因为生物之所以为生物,全在有这生命,否则失了生物的意义。”

无论是表现深切、格式特别的《呐喊》,还是带着孤独和疑惑探寻人生的《彷徨》,鲁迅都将自我生命体验渗透在小说创作中,通过一个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展现出对美的本体即生命的认知。

生命本体存在的首要条件是生命物质载体的真实存在。

然而,阅读鲁迅的小说,人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命的死亡,孔乙己、阿Q、祥林嫂、夏瑜、魏连殳、子君……这无疑体现了鲁迅“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观。鲁迅将生命悲剧推向了极致,这里所表现出来的美学追求,可以称之为“极致生命美学”。

小说人物死亡的悲剧性命运既与鲁迅的启蒙责任感密切相关,又联结着他对个体生命的极端体验。

《狂人日记》痛斥中国“吃人”的千年传统,小说尾声部分将人们的视线从狼子村的现实怪状转移至狂人的家庭中。狂人想起了才5岁且可爱又可怜的妹子,她在含苞待放的年纪中死掉了。然而,当亲人深陷于孩子死亡的悲痛中时,一句“母亲哭个不住,他却劝母亲不要哭”则赤裸裸消解了生命的全部价值。

面对妹子的离世,亲人们连哭的行为都要被无情制止,更何况妹子死的根本原因竟是被大哥亲口“吃掉”的!鲁迅对孩子死亡的描写,直指中国传统文化稳固的血缘根基,人吃人是残暴野蛮的,而家庭内部、至亲之间的“互食”更残暴,更野蛮,鲁迅就这样将生命悲剧推向了极致。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小学生都能看出的病句,专家为何赞不绝口

最后再说回《孔乙己》,孔乙己被酒店的看客们多次嘲弄,取笑他脸上因偷东西新添的伤疤,讽刺他是否当真识字,更拿他被打断的腿来恣意消遣。人物的生存状态令人感到可悲,他只能通过充当别人的笑料来达到人际关系的协调,完全丧失了独立生命所应具备的个性与价值,生存于他本就是一场苦难,这也暗示了他最终的悲惨结局。

直至小说结尾“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直白地显露出孔乙己死后也无人关注的悲惨命运。“大约”“的确”等词语,是不确定、不在意,更是不理会,读起来五味杂陈,这样一个终日被人放在嘴边的生命,消亡后却更是无人知晓和关心,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严格来说,这句话是一个病句,但是鲁迅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命运,让孔乙己低吟了一首哀婉沉郁的生命之歌,我们由此能感到冷漠生存环境下的残酷,这对于如今越来越冷漠、疏离的社会仍具有现实的意义,或许这也就是专家们为这句话赞不绝口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