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總是那麼痛苦嗎?總是如此

上帝知道

我不喜歡拍照

我從不妥協

人生總是那麼痛苦嗎?總是如此

呂克·貝松

1959年3月18日生於法國巴黎,法國導演,兼任製片、編劇、演員和剪輯等。

呂克·貝松的父母親都是水上運動的高手,母親還是潛水教練。青少年時,他夢想成為海洋、海豚專家,但是因為一次潛水意外,讓他不得不放棄這個願望,轉向電影。17歲高中未畢業便進入高蒙電影公司任助理,後到好萊塢實習,回國後擔任副導演。劇情長片處女作《最後決戰》獲1983年戛納電影節特別獎。在此後的十餘年間,他又有五部影片問世,且幾乎每部都產生了轟動效應,其中一部便是《這個殺手不太冷》。他的第二部影片是1985年執導的《地鐵》,獲第11屆法國電影愷撒獎十三項提名和三項獎;1987年的《碧海藍天》獲第14屆愷撒獎八項提名和兩項獎;1989年的《尼基塔》獲第16屆愷撒獎九項提名和一項獎。之後他又相繼執導了多部賣座的商業電影,如想象力四溢的科幻片《第五元素》等。1999年呂克·貝松推出飽受爭議的《聖女貞德》,之後沉寂6年,終於重執導筒,完成風格獨特的《天使A》。在暫時封鏡的6年間,他一直以“監製”身份出現,扶植了大量新人新作,由其參與制作的電影多達50部,其中不少劇本都出自他的手筆。因為屢創票房佳績,被譽為法國的斯皮爾伯格。作品節奏快捷、風格奢華,極具商業價值。有人稱他的電影實際上是美國片,只不過是在法國拍攝而已。

人生總是那麼痛苦嗎?總是如此

這個殺手不太冷

影片於1994年上映

編劇:呂克·貝松

導演:呂克·貝松

攝影:Thierry Arbogast

主要演員:讓·雷諾、蓋瑞·歐德曼、娜塔莉·波特曼、加里·奧德曼、丹尼·愛羅。

此片獲得第19屆日本學院獎最佳外語片提名;法國凱撒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剪輯、最佳攝影、最佳聲效、最佳配樂等獎項提名。

1、起初選角時娜塔麗·波特曼由於年齡太小而落選,但她沒有放棄,再次回到呂克·貝松面前來了一段精彩絕倫的表演,使得呂克·貝松不得不把這個角色給她。這也是她出演電影的處女作。

人生總是那麼痛苦嗎?總是如此

2、片中那盆由萊昂培育,最後由瑪蒂爾德再次栽種的植物是萬年青,這個單詞中間部分的發音就是“萊昂”。

人生總是那麼痛苦嗎?總是如此

3、最初的劇本中有很多關於萊昂和瑪蒂爾德之間“有關性的緊張尷尬的場面”,包括二人躺在床上談論有關性的話題的戲。這些戲份在美國上映時被刪除,而在歐洲版本和特別版DVD的被刪除片斷中均可找到。

4、在一場萊昂和瑪蒂爾德為託尼執行任務的戲中,導演呂克·貝松也紮了一個小角色——背景中眾多正在射擊的傢伙們中的一個。

5、萊昂和瑪蒂爾德住店時瑪用“MacGuffin”這個名字登記,這是源自懸疑大師希區柯克的電影技法,它通常是指在懸疑故事開始時,能使觀眾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很快進入情境的戲劇元素。

6、萊昂的扮演者讓·雷諾,他細膩的刻畫出了一個深居簡出、外表冷酷但心地純淨擁有人性光輝的殺手形象。

Matilda 的項鍊:choker,意譯就是“窒息者”。最早的Choker粗線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在當時的恐怖統治之下,經常一下子要把上千人斬首,斷頭臺囚犯的脖子上都會綁上一條紅絲帶,當時的女性為了表達對死者的敬意與追思,就會往自己脖子上或者後背上也綁一個。到十九世界,choker逐漸成為妓女的代表。後因為在皇室流行開來,在歐洲貴族的頗受歡迎,長盛不衰。後來還在好萊塢紀掀起過一陣潮流,成為女明星們趕時髦的必備單品。而影片中Matilda戴的就是太陽形狀的Choker。

“在我的眼裡,紐約一直是一個隨著時光而漂泊的城市,而在這裡的人也同樣具有不定的特質,所以我塑造了殺手萊昂這個角色,也許這座城市裡真的有許多人都像萊昂一樣,過著有時歡欣,但大多時候都較為落寞的生活,我想把這些都一一地展現出來。”

——導演 呂克·貝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