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LPR怎麼走?看看國際經驗,想想中國實踐

先說結論,未來10年,LPR下降的可能性更大。

從國內外經驗看,融資利率一直在下降通道。一是,從我國曆史利率變化情況來看,融資利率是一直下降的。在1990s,存款、貸款利率均在10%以上,而現在基本維持在5%以下。二是,從國外經驗看,目前歐洲、日本等地,利率已經是零利率,甚至負利率,目前,我國的利率5%左右,還有較大的下降空間。三是,從目前人民銀行的政策導向來說,短期降息是大概率事件,融資成本降低也是大概率事件。

從經濟學的的“供求關係”來看,未來的利率趨勢也難以走高。一是,全球都在大量的量化寬鬆,不斷增加貨幣供應。目前,貨幣供應已經是比較充足,通貨膨脹預期在上升,貨幣在貶值。即貨幣在價值在下降,換言之,LPR價格會下降。二是,未來是創新市場,已經越過了資本緊缺階段,未來是人力資源緊缺,相對應的,貨幣價值下降,也就是貨幣價格相對下降,LPR下降。

最後,從接受程度來看,放水容易,收緊難。如果收縮貨幣供應,接受程度很低,而寬鬆是皆大歡喜。所以說,貨幣緊縮是短期、臨時措施,而寬鬆是長期趨勢。進一步寬鬆,進一步貶值,導致LPR進一步下降。

因此,以未來10年這樣長期限的角度看,LPR下降是大概率事件。

一、LPR的國際經驗

LPR報價機制主要始於1933年大蕭條時期的美國,隨後拓展至其他經濟體,從現在來看LPR最初是被定位於過渡性的定價基準,即:作為利率向完全市場化過度的貸款定價基準。據我目前瞭解到的情況,除中國大陸外,美國、日本、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印度等幾個經濟體也使用LPR報價機制。

(一)美國:始於1933年,最初目的是為保護銀行存貸息差

(1)1933年,美國大蕭條時期,為應對銀行惡性競爭、大量倒閉,美聯儲退出了推出Q條例(規定存款利率上限)及由30家銀行報價的LPR(規定貸款利率下限),為銀行業提供利差保護。最初,LPR由《華爾街日報》根據報價行提供的數據計算併發布:1933年,《華爾街日報》根據美國最大的30家銀行報價,計算並公佈PR(也稱作最優惠利率),當其中23家銀行的報價變動時,將觸發PR調整。最初LPR的報價方式為基於成本加成進行定價,本質上仍應算作是一種管制利率,對市場利率的變化並不敏感。

(2)受兩次石油危機推高通脹等因素影響,美國市場利率不斷走高,商業銀行面臨的競爭力明顯上升。為此1970-1987年期間美國進入了長達17年的利率市場化進程,相繼廢除Q條例,取消存貸款利率限制,商業銀行也順勢推出參考市場利率的貸款品種,貸款利率開始向下突破LPR。

(3)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深入,LPR逐步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掛鉤。自1992年三季度開始,LPR的加點幅度基本穩定在300BP,即:LPR=聯邦基金目標利率+300BP。1994年,美聯儲正式改變LPR的成本加成定價模式,將LPR報價區間調整為LPR=聯邦基金目標利率+300BP。此後,LPR的走勢直接與聯邦基金利率保持同步,與市場利率之間聯動性反而進一步弱化。300BP的加點幅度至今已持續近30年,至今未發生變化。

(4)2008年年底,LPR報價行減少到10家,若7家銀行報價變動時,將觸發LPR報價調整。

(5)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美國處於利率管制時期,LPR利率被廣泛應用,信譽良好的商業、農業等行業浮動利率貸款基本參照LPR定價。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啟動了金融自由化改革,利率管制逐步放鬆,大型企業的貸款利率開始參照市場化的利率基準,如LIBOR。據統計,目前美國工商業貸款中只有15%左右是參考LPR定價,並且LPR主要應用於中小企業貸款、零售客戶的消費貸款、信用卡透支等零售客戶貸款。

(二)日本:1959年參考美國經驗設立了LPR,實施路徑和美國比較相似,只是時間有些延後。

(1)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為實現趕超戰略,延續了戰時的金融管制政策。1947年,日本推出《臨時利率調整法》(類似美國Q條例),來控制存款利率上限並對一年以內的貸款利率進行管制。

(2)1959年3月,參照美國經驗,日本推出掛鉤銀行貼現利率的LPR來對貸款利率下限進行管制,並結合存款利率上限,引導金融資源由住戶部門向生產企業傾斜。

(3)1978-1994年期間,日本啟動了長達16年的利率市場化進程,同時也開始啟動對LPR的改革,逐步將LPR定價權下放至各銀行,並將LPR報價由掛鉤銀行貼現利率調整為基於銀行自身融資成本來確定(這實際上是美國最開始的做法),以避免利率市場化對日本銀行業造成過渡衝擊。

1959年,短期貸款優惠利率與再貼現利率直接掛鉤;長期貸款優惠利率由相關金融機構協議確定,一般以銀行5年期信用金融債發行利率加點50BP為準,後續逐漸改為參照利率掉期等其他市場化利率。

1989年,短期貸款優惠利率定價改為:銀行加權平均融資成本+1%;1991年,長期貸款優惠利率定價改為在短期貸款優惠利率加點形成,即:中長期LPR=短期LPR+加點幅度。

(4)利率市場化完成後,日本的企業融資更多偏向市場化的基準利率,如TIBOR、LIBOR等貨幣市場利率;LPR的應用範圍進一步收窄,主要集中於中小企業貸款、零售類貸款等兩個領域。

(三)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

(1)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分別於上世紀80年代和本世紀初開始使用LPR報價機制,其中中國香港的LPR在公佈頻率上既有月度亦有年度,僅有1年期LPR,主要用於個人住房貸款按揭、信用卡透支等個人業務;LPR也無法作為其它貸款的利率下限(加點幅度可以為負),企業貸款主要參考市場化的利率基準,如LIBOR、HIBOR等。

(2)目前中國香港的LPR和其基準利率之間的加點幅度保持和美國一致,即300BP。而中國澳門的加點幅度為326BP,相對高一些。

(3)中國香港LPR存在兩檔報價:一檔是匯豐銀行、恆生銀行、中銀香港三家銀行所採用的相對較低的最優惠利率;另一檔是其他銀行採用的相對較高的LPR報價。

(四)印度:始於1980s,目前正在尋求新的LPR定價方法

(1)20世紀80年代開始,印度是高通脹、低實際利率的經濟環境,開始推行市場化經濟體制改革。

(2)1994年,開始推動貸款利率市場化,基於資金成本和運營成本定價的PLR(最優惠貸款利率),成為20萬盧比以上貸款的利率定價基準,也是這類貸款利率的下限。20萬盧比以下貸款,各家銀行可以根據PLR在一定範圍內自主定價。

(3)最初,PLR基於資金成本與運營成本確定;2003年,印度央行退出基準最優惠貸款利率(BLPR),綜合考慮資金成本、運營成本、撥備比例和利潤率定價;2010年,印度央行推出基礎貸款利率(Base Rate),綜合考慮資金成本、運營成本、現金儲備成本、其它間接費用和利潤率,並且可以由央行採用不同計算方式定價;2016年,印度引入基於邊際資金成本的貸款利率(MCLR)。

(4)目前,考慮到MCLR定價的不透明以及利率傳導效率較低,印度央行正考慮引入外部定價利率以替代內部定價利率。

二、大的方向看,我國LPR長期趨勢應該向下

(一)大的方向來看,利率的長期趨勢應該向下

從經濟學角度看,利率作為資金的價格,經濟基本面以及資本的過剩或稀缺程度對利率具有決定性影響。當一個經濟體的經濟基本面趨於向下或資本由稀缺逐步向過剩方向演變時,那利率的長期趨勢也應該向下。

一是,利率可以看成是資本的價格,根據經濟學供需關係,資本稀缺的國家其利率水平往往較高,反則反之。目前我國正處於由資本短缺向資本過剩轉換的階段,使得資本的價值趨於下行,也就是利率的趨勢也會向下。

二是,發達國家、中高收入國家的基準利率要明顯低於發展中國家,因為高收入國家資本更容易過剩,相應的利率也常常更低。而我國正向較高經濟水平、更高收入國家邁進,利率也是下降趨勢。

三是,從我國經濟環境看,2008年金融危機後,中國經濟增速雖然經歷兩次回暖,但長期下行的趨勢並沒有改變,潛在經濟增速將回落至5-6%水平附近,潛在經濟增長率走低,也要求利率保持在較低水平。

四是,從全球經濟環境看,目前全球主要經濟體均處於利率下行週期階段,特別是2019年以來已有超過35個經濟體處於降息週期,給我國保持低利率,甚至下調利率提供了空間。

(二)我國社會融資成本下降緩慢,尤其是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需要加速下降

2018年二季度以來市場利率顯著下行,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下降幅度甚至高達80BP以上,但是我們看到社會融資成本仍然處於高位,除票據貼現利率顯著下行外,一般貸款利率並未有明顯變化,意味著市場利率下行並沒有真正傳導至實體經濟。也就是說,目前我國市場化利率已經大幅下行,但由於存在利率“雙軌制”,貸款利率仍下降較慢,而推出LPR新的報價機制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真正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也就是促進LPR基準下滑,以引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實際利率水平下降。預計未來央行通過LPR新機制主動引導市場利率向下的步伐將會進一步加快。

(三)低利率水平有助於發展資本市場

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體系的區別在於前者往往更喜歡高利率,後者更喜歡低利率,也即資本市場的發展需要低利率環境的支撐,利率長期處於高位不利於培育資本市場,而加大資本市場發展力度是我國當前及未來的戰略任務。實際上利率市場化的深入推進在加劇商業銀行競爭態勢之外,還將推動資本市場向前發展。

(四)過高的債務融資規模需要低利率環境

我國目前仍然是間接融資體系為主的國家,實體經濟接近90%的融資仍然依賴於債務融資,且2018年以來加槓桿的主體已經變為地方政府,一旦利率處於高位或明顯上行,則意味著未來債務償還的壓力會更大。特別是在經濟下行、蛋糕規模增長放緩的背景下,市場利率處於高位無疑會增加政府所承擔的風險,因此未來市場利率中長期趨勢向下是最有可能發生的事情(起碼不能上升)。

(五)基礎貨幣供應方式的轉變需要利率保持在低位

轉變基礎貨幣供應方式的根本在於逐步擺脫對外匯佔款的依賴,而後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國債作為準貨幣等方式供應基礎貨幣是必然趨勢,這種情況下需要無風險利率水平保持在相對較低的水平上。

三、新LPR常見問題

一是,LPR改革是好事,還是壞事?

我覺得是好事。按照貸款利率基準計價,常常市場價格不一定能反應市場供求關係。因為貸款利率基準是人民銀行發佈的,而人民銀行在制定基準利率的時候,需要考慮太多因素,而不僅僅是市場化的供求情況。此外,基金利率調整頻率也不會太高,進而影響基準利率的實際水平。而基準利率在那裡,上浮、下浮也沒有參考的市場基準,靠自己的摸索、想象。而LPR是根據當時的市場價格選做基準,一個月調整一次,未來可能每天都會調整。調整頻率更高,對市場反應更快。此外,LPR去掉了很多其他因素,就是價格,所以可以很快地對市場價格作出反應,是一種利率市場化的體現。

我們不需要葉公好龍,在沒有市場化價格的時候,呼喚市場化。當市場化的價格真正來臨的時候,就擔心,這是沒有必要的。至於市場化以後,我們如何應對,是我們需要共同學習的。

二是,存量房貸轉換,此次選擇哪一種轉換方式,跟原房貸合同利率有關係麼?

我覺得沒有關係。首先,此次是在LPR加點和固定利率這兩種方式中,二選一,並且只能選擇一次。以前的房貸合同利率是高還是低,對於LPR加點方式來說,只會影響加點值的大小;對於固定利率來說,只會影響固定利率定在哪一個數值。例如,目前你的房貸利率是基準上浮10%(4.9%*1.1=5.39%),相應的,加點值為0.64%(5.39%-5年期LPR4.75%=0.64%),以後均在LPR基礎上加點0.64%;或者是原房貸利率是基準下浮10%(4.9%*0.9=4.41%),相應的,加點值為-0.34%(4.41%-5年期LPR4.75%=-0.34%),以後均在LPR基礎上加點-0.34%。

其次,這是必須是二選一。也就是說,以前房貸合同的利率,比轉換後的利率,是高還是低,是沒有辦法考慮的,因為以前房貸利率那種方式,不在轉換策略之中。也就是,無法保留原有的定價策略。

最後,真正影響選擇的因素是,未來LPR是下降趨勢還是上升趨勢,你願意承擔市場波動還是不願意承擔市場波動。若你覺得LPR是下降趨勢,或者平穩的,可以承擔偶爾的波動,毫無疑問,需要選擇LPR加點的方式。若你覺得LPR是上升趨勢,或者不願意承擔一些波動,那選擇固定利率是合適的。

三是,國外的市場利率是否可以作為參考?

長期內,我覺得可以,並且是很好的參考。

首先,如果利率市場化之後,境內外聯動會很明顯。這幾天美股大跌,帶來A股也大跌,全球股市都在大跌,說明了全球市場化價格聯動很緊密,反應很迅速。如果貸款利率也市場化了,也毫無疑問會受到市場利率的影響,也就是會隨著全球價格的波動。

其次,真正市場化利率的同業資金價格,從歷史情況看,確實跟全球價格波動聯繫很緊密。全球價格下降,同業資金價格也下降,而這個時候,原有貸款體系下,貸款利率並不一定會下降。反之,依然。

然後,前幾年的經驗,也可以說明,境內、境外價格會趨於同步。5年前,境內、境外價格相差3個點以上,也就是跨境套利的機會巨大。即使同業之間的存款,境內、境外價格也差別非常大,導致了大量的內存外貸、外保內貸、貿易套利等多樣化、層出不窮的套利模式出現。經過2年多的“努力”,境內、境外套利被抹平了,現在已經幾乎沒有套利機會,至少沒有這種系統性的套利機會。

最後,市場化後的金融市場價格,確實比沒有市場化的貸款市場,整體價格低。這也是目前中國的實際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