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一生共作诗41863首,为何只有一首入选教科书?

洪东波


呃,唯一一首入选课本的诗,小学语文。


原因一:本身水平

1、诗歌是需要体验的。虽然电视剧里演得出神入化,但那都是经过大臣们粉饰过的。乾隆的诗大部分是写生活,可写得全是流水账,还是皇家生活,完全没有群众基础嘛。

2、没有诗友和名师。那,谁敢跟他吟诗做对啊?还不能指出问题、给出评价。注定只能是孤独的诗人。下棋还能还需要找个对手切磋,他连臭棋篓子对手都找不到一个。后来啊,也确实选拔了一些跟他志趣相符的诗友,比如都来考中进士的沈德潜。就这位,当皇帝再次吟完前三句的时候,听不下去了,赶紧续了下狗尾,”飞入梅(芦)花都不见“。最后版权归了皇帝,戏剧吧!

3、天赋:这个东西说起来也玄,反正每个朝代能让人惊艳的,也就那几个。乾隆才高几斗不知道,顶多算是比知书达礼高级点。

4、显摆:如今的人显阔喜欢用大金链子,而皇帝不这么干,写诗吧。写的时候非得用上典故和生僻字,自己是皇家学院毕业的嘛。好了,最终没几个人认识。

5、随意:那也是,皇帝只求个乐呵,跟我们今天晒朋友圈拍个短视频一样,那都是快文学。平均每天1.3首,还赶不上我们刷朋友圈的速度。反正要的就是流量。不但缺少思想的火花,还缺少打磨。

6、引流渠道多样:这家伙,哪里都敢题诗,墙上,床角,画上,水缸上,哪哪都有。恨不得写上“XX到此一游”,乘兴而来,回头就忘。

原因二:课本选材

1、缺少教育性。那都是要有思想的火花和适合孩子们的认知。你那些风花雪月,悲情苦水,要想入选,难!

2、内容局限:古代诗词,都是有内容分类的。比如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即景抒怀诗、山水田园诗。而皇帝的诗,选材太偏门,太高大上,容易带偏孩子。


苍山悟雨美文集


乾隆爷活了88岁,传世了43630首(肯定还有没传下来的),如果从生下来算起,平均每年创作了495.795首,平均每天1.358首,这皇帝老儿是有多闲,多么喜欢写诗。

乾先生酷爱东坡肉,啊不,东坡先生,写东坡先生的诗也是一大堆:

《杜诗》

杜诗于我有何缘,每一见之不忍舍。

寒为衰日可宜冬,暑作雄风足消夏。

于唐拔尔轶卢骆,在汉绰然媲班马。

清词丽句空古今,一一皆从性中写。

呜呼今而有其人,磬折吾当拜风下!

《苏轼偃松图》

东坡先生倔强人,画禅笔阵皆相似。

秃毫特写老松枝,老松枝偃性不死。

譬如壮士头可断,古心劲节焉肯毁。

磕敲应作青铜声,虚堂谡谡寒涛起。

乾先生对于诗歌喜爱,倒也体现在他走到哪儿看到哪儿,看到哪儿写到哪儿,任何事务都可以成为他诗歌的题材:

《过蒙古诸部落》

小儿五岁会骑驼,乳饼为粮乐则那。

忽落轻莎翻得意,揶揄学父舞天魔。

除了骑骆驼、吃奶饼,这首诗其他的意思我这还真没怎么理解。

《观采茶作歌》

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

今日采茶我爱观,吴民生计勤自然。

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备清跸处,

无事回避出采茶,相将男妇实劳劬。

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

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

由来贵诚不贵伪,嗟哉老幼赴时意;

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

对于劳动人民的歌颂,乾先生也是写了挺多的,这看来也是个好皇帝。

《咏煎盐者》

一历篷芦厂,载观盐灶民。

樵山已遥远,釜海亦艰辛。

火候知应熟,卤浆配欲匀。

可怜终岁苦。享利是他人。

乾先生看张画也能吟诗一首,心生佩服!

《唐寅桃花庵图》

吴中爱看吴人画,况是吴人画最高。

世上只期为散木,庵前疑复绽新桃。

松风寒处安茶铫,石冻春深试酒槽。

七字志怀颇见道,宁云溪壑兴堪陶。

乾先生的诗好不好,那各位看官自己说了算。那唯一一首入选课本的,就是下面这首了:(这首诗倒是不知真假)




欢喜的深夜面馆大叔


乾隆皇帝号称“十全老人”。可见他的自信非常大。这样一个皇帝自然想在各方面都做到极致,从而比过历史上所有皇帝。所以除了文治武功他非常自豪,就是艺术创作也精力十足。乾隆一生作诗超过四万首。这什么概念?超过了唐代所有诗人数量总和,非常惊人。当然大家都知道乾隆的这些诗论质量就很一般了,但这份精力和喜好也算是厉害了。这也得益于他活得久,做皇帝时国家正处于最好的时期。


可是乾隆
作了这么多诗,也只有一首入选了教科书中。而且仔细算起来,即使是这唯一的一首,也不能全算乾隆所创。

这首《飞雪》是不是很朗朗上口,让我想起了汉高祖刘邦,他那首《大风歌》也是如此的白话,按当时来说就是白的不能再白的大白话。可是人家并没有一直写下去,不像乾隆一发不可收拾。

对比一下。我们最熟悉的诗人里面谁写的诗最多呢?那就是一生在为国家奔波的陆放翁。一生写了大概9000首。和乾隆一比,也差了好几倍。

至于为什么说这首唯一入选的《飞雪》也不能完全算是乾隆的呢。

话说有一年冬天,乾隆带着大臣们一起去西湖玩,看着天空中纷飞的雪花,乾隆突然来了灵感,开口道: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念着念着,还差一句,乾隆卡住了。大臣们在背后面面相觑,乾隆好面子大家都知道。大家都想好怎么表扬皇帝英明神武了,结果最后一句竟然没念上来。这时候,大学士沈德潜看着乾隆稍显难看的脸色,赶紧救场:“飞入芦花都不见”。这给乾隆下了台阶。很明显可以看出乾隆前三句质量远不如沈德潜最后一句。

所以严格算起来,这都不算是乾隆的。恐怕有很多首诗实际创作人都不是他,只是他是皇帝。又好大喜功。身边的大臣也会满足他的虚荣心。


集论社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不充高雅,只说真实。清代公认的诗词大家而且是满族人的不是乾隆大帝,而是纳兰性德。先看一个写的最好的,就弄明白乾隆的诗词在中国灿烂的诗词创作中应有的地位了。先欣赏一首纳兰性德的代表作。

《木兰花.拟古决绝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向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人都说纳兰性德词风似南唐后主李煜,那就拿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与纳兰性德的上面的词做个比较。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华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无需多言,其义自现。清朝时诗词创作公认的水平最高者纳兰性德比不上南唐后主李煜的诗词,那么乾隆的诗词创作也可见一斑了。诗词创作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创作的再多,成不了精品,都会随风而去。乾隆的一生写诗41863首,只有一首选入小学课本,这恐怕主要原因他曾是乾隆帝,如是平常人,这41863首诗词,早已付之于灰尘了。那么,乾隆入选小学课本的这首诗,写的如何呢?请欣赏。

《飞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

飞入芦花都不见。

这分明就是一首儿歌,而且诗眼“飞入芦花都不见”,据说还是清大学士纪晓岚给补上去的。

清朝历经近三百年,为何不能创作出唐宋时期灿烂诗篇呢?

清王朝是由女真族也就是现在的满族建立的。清王朝建立后,虽然接受了汉文化,但总体上说,汉人是长期被压制的,汉族文人也是被长期压制的,而诗词创作需自由放飞精神世界,这在清朝是不容许汉人这样做。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就引来杀身之祸,如此环境下,怎么能创作出如盛唐时那样灿烂的诗篇呢。当时,只有清贵族才可任意发挥,但这些人尚处于学习阶段,对汉文化那能深明其义呢。



春日之虎


1.一个政治家不一定是一个好诗人 2,艺术领域数量不能决定质量,全唐诗才五万多首,乾隆数量上可以PK一个朝代,但质量上呢?张继只留下一个枫桥夜泊,可以对乾隆四万首降维打击,3.这四万首也不一定全是他自己写的,他没把部分唐诗署名自己已经客气了,4,一切交给时间,估计乾隆时代,小学课本得一半是乾隆诗歌吧,所以政治权利是一时的,艺术权利是永生的,我们把李白诗集焚毁了,一万年后,也会有人背床前明月光。请问今天出版一套乾隆全集,能卖出几套?


一字一人一书


跨界思维导致的,和贾平凹写书法一个逻辑。


付元杰


😄做皇帝有这么多时间写诗

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饶不了他

一天写多少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