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職前教育”是個好生意麼?

大學生職前教育是不是一個好生意,一直以來都是教育創業者以及投資人關注的話題。疫情的持續發酵也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職前教育”這個在職業培訓中極其細分又極其不被關注的領域似乎又開始回到投資者的視線中。那,職前教育到底是個好生意麼?

疫情中的“職前教育”是個好生意麼?

編者注:“職前教育”特指人們在找第一份工作(就職)前所接受的培訓,主要對象是在校即將畢業的學生。

職前教育的繁榮現狀:層出不窮、不溫不火

職前教育(培訓)可以說是一個相對傳統的領域,因為互聯網的發展,有了新的運作方式,成為了近些年的“新興行業”。在“IT桔子”輸入“職前教育”4個字,能搜出有3000多家職前教育公司;去除一部分混淆進來的非上述定義的職業教育公司,也還有一兩千家。

疫情中的“職前教育”是個好生意麼?

IT桔子上搜索出來的“職前教育”所出來的“職業培訓”公司的歷年創業統計

2000年之前就有人在做著類似的生意;在“雙創”後由於門檻低、現金流好等原因也經歷了快速冒出、扎堆繁華、優勝劣汰等過程。縱觀市面上能叫得上來名字的職前教育領域的公司,大多都是2014-2016年間伴隨著創業熱潮和資本熱潮而創立起來的,也有少數企業是2011、2013、2017年創業的。即使創業企業總數近年出現下滑趨勢,但職前教育行業似乎難以歸於平靜,職前教育新的創業企業層出不窮。

疫情中的“職前教育”是個好生意麼?

以上信息由公開網絡信息查得(來源:公開網絡)

2015年的高峰期以來,每天都有新的機構成立,也有一些很快就消失了。2016-2017年是資本瘋狂投資時期;2018年之後,資本漸漸淡了下來(大概是由於資本的加持也未能將此領域變成像K12一樣激烈的市場的緣故吧);不論是老牌公司華圖、尚德(在職前教育領域),還是現有新創業職前公司,大大小小此起彼伏,各自戰鬥著,但是行業整體還是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

好生意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編者認為,好生意的標準,跟“人生三境界”的標準是一樣的,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有人定義“賺錢”就是好生意,有人定義“持續盈利”才是好生意,更有人認為“持續盈利並且受尊敬、對國家和社會有貢獻”;編者這裡從投資人角度來定義一個“好生意”——1)有明確剛需;2)市場規模很大、有增長;3)客戶有支付意願並能付得起;4)有一定門檻或能建立起護城河。好生意要滿足如上四個基礎條件。那作為一個職業教育細分領域的“生意”,職前教育到底如何呢?

1、剛需明確

職前教育領域面向的剛需痛點是“大學教育與職場之間的脫節”,這只是面向學生層面的一個痛點;實際上,職前教育領域是一個“一拖二”的行業;一邊是即將走上工作崗位充滿迷茫的大學生,一邊是企業希望招到的是“有職業感、快速上手、好用”的職場新人。

對於學生而言,痛點需求非常明確——大學教育中所學知識和就業市場要求不太匹配,學生從校園到社會角色的轉型過程中處於巨大的“焦慮、迷茫”甚至“恐懼”的狀態。

根據教育部公佈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843萬人,再創歷年新高;在歷年嚴峻的就業形勢下,趕上經濟的平滑狀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顯得更加嚴峻了。伴隨著持續的就業焦慮,大學生職前教育市場隨之發展起來。大批職前教育培訓機構崛起的背後,是每年數十萬級遞增的畢業生數量。

2、市場規模目前不大,但政策利好、有增長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佈的《2018—2022年中國職前教育市場可行性研究報告》,2018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為820萬人,職前教育市場規模約32億元。

目前,國內大學生的職前教育參培率不到10%,海外留學歸國學生的參培率為30%左右;而客單價方面更是天差地別。海外留學歸國學生職前教育參培客單價為2.5萬元人民幣左右,而國內學生平均客單價勉強達到2000元。按照如上情況,根據大學生/留學生人數*客單價*參培率的公式,對國內外的大學生群體進行測算,國內職前教育市場不到20億;留學生市場約為45億。

職前教育總市場規模目前不到百億;由於國內學生和留學生在思想意識、剛需急切性以及付費能力等方面的差距,未來的主要增長市場來自於國內大學生。

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數量近20年來一直呈增長趨勢,就業壓力持續增大,成為了學生面臨的首個最大難題。2020年2月12日教育部學生司司長王輝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就教育系統疫情防控工作舉行發佈會上介紹,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874萬,同比增加40萬人,綜合考慮經濟下行壓力和疫情疊加的影響,預計今年上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的形勢更加複雜嚴峻。在此經濟現狀和嚴峻的疫情影響下,教育部明確部署——要重點加強網上就業服務,開拓就業渠道。

職業教育的利好政策同時也成為了職前教育的催化劑和加速劑。受益於政策推動與需求提升的雙因素影響,職前教育的剛需痛點以及其所帶來的市場規模及增長會越來越明確。

3、客戶的支付意願和支付能力呈現兩極化的態勢

職前教育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服務於留學生(60多萬人/年)以及小部分國內一本、二本的學生,這個目標群體共約100萬人/年。

海外歸國留學生的付費意願是十分明確而強烈的,其客單價甚至高達3-4萬;這是職前教育市場裡的“明星業務”;這類業務遵循的是“高客單*低頻”的商業邏輯,切的是職前教育市場裡的“優等市場”(最容易賺到錢的用戶)。這些用戶,他們有著強烈而明確的付費意願,更有著高額的付費能力。

反觀國內大學生,其付費意願十分被動,偶有付費用戶,其付費期望只限於一兩千元;國內大學生更急於找到一份工作,而沒有耐心在職前教育中等待和發現,更無法為職前教育給自己帶來的提升付費;但是他們很願意為“工作與機會”買單。

4、門檻不高,能建立起標準化、規模化的護城河者勝

總體來說,職前教育領域的門檻就不高。但凡工作個三五年,社會和職場經驗有些積累,身邊朋友三五個,知名公司五六家,在職前教育這個賽道上就可另起爐灶,分一杯羹。

縱使如上表格中的公司各自擁有自己的基因,培訓課程都各有特點,但是在這個小的細分市場裡,大小玩家們依然越來越像;提供的課程內容和服務對象高度同質化,使得彼此之間難以做出差異化競爭。

現有職前教育完全沒有輸出標準,無法像K12一樣拿成績作為效果考量標尺,也不必對是否找到工作做出完全的承諾;為了提升效果,滿足於學員的個性化提升和成長要求,職前教育便很難快速標準化以及規模化;這就使得大多數職前教育公司難以建立自己的護城河。

大學生職前教育領域,80%的企業都有或大或小能養活的起自己的現金流,但是能做大的,微乎其微。

疫情期間的職前教育怎麼樣了?

受疫情影響,國內各大高校將暫停2020年春季學期線下大型雙選會和單位宣講會。為保障崗位數量供給,確保就業大局穩定,各大高校都在嘗試線上進行的“空中宣講會”。與此同時各個知名職前教育公司開始著手補充春招機會,一方面為只能參加國內校招(春招)的海外留學生提供更多的求職環境、招聘流程的講解,另一方面也不斷強調對於國內學生網申、網面、在線考試等環節的重要性;但就算這樣,大學生可以踏實地呆在平臺上認真學習、網上實戰,也依然敵不住大量企業在疫情影響下延遲春招甚至縮招的現狀。

職前教育領域目前來看,已有數家“頭部”跑出,2014年創業於上海的UniCareer;2011年自北京起家最終也落戶上海的職業蛙,還有一些緊隨其後的,比如愛思益、小灶能力派、TogoCareer等等。這十幾家企業,有營收數億的,也有營收數千萬的,他們大都選擇了ToC的盈利方向;在產品以及LTV(用戶生命週期)等方面都做了不同層面的擴展。

就產品標準化而言,UniCareer將面試標準化;職業蛙將需求標準化;Togo Career將整體流程標準化;愛思益將面試標準化;麵包先生將Offer作為敲門磚;知群將名企直推標準化……不一而足。

職前教育市場有較好的現金流,自造血能力也比較強,在疫情期間由於學生剛需旺盛、留學生海外求職時間非春季、在線化的招生及培訓以及國內大學生職前培訓意識逐漸覺醒等因素的影響,是相對受影響比較小的一個行業。

小結

從天使投資的(投資週期)角度來看,目前的職前教育領域,剛需雖明確,但是市場規模不大,客戶付費意願強的部分已被搶佔和收割;國內大學生付費意識全面覺醒尚待時間,付費能力尚需要年代輪換;入門門檻不高,建立LTV或標準化規模化的護城河難度太大,總體而言不算是一個好生意。

但是,從長遠的投資角度來看,國內大學生的付費意願正在覺醒,付費能力隨著00後的畢業也逐日上升;職前教育競爭的白熱化(行業負面評價很多)也一定會促使行業重新洗牌;或許那會兒才是職前教育投資的良好時機。

從教育的投資情懷上而言,職前教育是值得大量投入、快速發展的。“人才就在那裡,願望就在那裡”;職前教育領域,未來會是一個值得投資的好生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