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杜甫的亲叔叔,年仅十三岁却成了杀人犯

说到杜甫,大家都知道和李白齐名,并称诗圣诗仙,是中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杜甫能取得如此成就,与家族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杜甫流传下来的诗集大多是感怀身世忧国忧民,给人的感觉始终是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实际上,绝大多数时候,杜甫的生活水平并不算差,杜甫家族文风鼎盛,其祖父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唐高宗咸亨进士,唐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杜甫的父亲杜闲,。生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开元五年(717年)为郾城尉,开元二十年(732年)左右擢为奉天令,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前后擢为朝议大夫兖州司马。官虽不大,却也是官宦世家。杜甫就更不必说了,不仅曾出仕诗圣之名如日当空,在《两唐书》里面都有列传。

他是杜甫的亲叔叔,年仅十三岁却成了杀人犯


有道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杜甫的家族在文坛的地位如此重要,但是杜甫的二叔杜并却是一个悲剧人物。杜并的事迹,见载于《两唐书.杜审言传》,他是一个大孝子,却在13岁的时候成为杀人犯,此事令人扼腕叹息。

他是杜甫的亲叔叔,年仅十三岁却成了杀人犯


杜并出身在书香门第京兆杜氏,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被父亲杜审言一直带在身边教育培养。杜审言这个人,文采过人,但情商偏低。由于他不善于团结同僚,也不喜欢巴结上司,使得他的仕途一直不顺。别人的官是越当越大,杜审言的官是越当越小,一直混到小小吉州司户参军的官位。

杜审言到吉州为官一任,不知道有没有造福百姓,只知道他跟吉州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合不来,关系闹得很僵,以至于到了至死方休的地步。杜审言成了吉州官员的眼中钉肉中刺,吉州的官员都想方设法要除掉杜审言。司马周季重与员外司户郭若讷一起合计,他们捏造罪名,把杜审言关进大牢,并且准备杀了杜审言(共构审言罪状,系狱,将因事杀之)。杜并知道父亲杜审言是被冤枉的,就想方设法营救父亲。当时的杜并只有十三岁,他实在没有能力营救杜审言,只好铤而走险。


他是杜甫的亲叔叔,年仅十三岁却成了杀人犯


周季重在家里设宴款待宾朋,酒酣耳热之际,杜并突然造访。周季重对于只有十三岁的杜并没有戒备之心,没想到杜并突然从袖子里抽出匕首,把周季重捅了一个窟窿。周季重的手下见到主官被刺,纷纷拔出兵器护主,杜并在与周季重手下的打斗之中被当场打死。(既而季重等府中酣宴,审言子并年十三,怀刃以击之。季重中伤死,而并亦为左右所杀。)

这件事情,引发了朝廷的注意。朝廷派人调查之后,发现杜审言是被冤枉的,所以把杜审言放了。杜审言的儿子杜并杀了上官,造成了非常不好的舆论影响。朝廷对于这件事情最后的处理结果是杜审言无罪释放,但是免去官职。杜并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洗雪了父亲的冤情,他虽然是一个杀人犯,却被认为是孝子。据《两唐书》记载,周季重弥留之际,也承认杜并是孝子,他的原话是:“吾不知审言有孝子,郭若讷误我至此!”

杜并死后,一大批当时有名的文人墨客前来祭奠他。武后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又重新起用杜审言。只是杜审言的情商实在不适合当官,所以到死也就混了个著作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