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事不願跟家裡說?這件事越早解決越好


2020年了,我們的國家全面步入小康社會,孩子們瞭解這個世界的渠道也越來越多了,但是有的家長會發現,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孩子對於自己在家庭以外發生的事情,在家裡不願提及,跟父母的溝通也越來越少了。

孩子有事不願跟家裡說?這件事越早解決越好

小童媽媽最近也發現了這個問題:


上個周小童跟同學在學校裡打了一架,手也劃破了,但由於兩人認錯態度比較好,老師也沒有叫家長。小童媽媽看了他的傷口問起時他說是不小心劃的,媽媽也就沒再多問,還是這周跟老師因為別的事情聊起來時,才從老師那裡知道的。


小童媽媽問小童,小童一臉不在乎地說:“跟你說了又能怎樣?”一句話就把小童媽媽給噎住了。


像小童這樣遇事不願意跟家裡說的孩子並不在少數,有家長覺得這都是孩子長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觀想法才導致的,其實不然,孩子失去了跟家長的溝通熱情,更多的原因可能在父母身上。


一 、孩子溝通未得到正確回應,會讓他們失去溝通意願


溝通是每個正常的孩子天生的本能,只不過每個孩子在發出溝通訴求時得到了不同的回應態度,這些態度會漸漸地影響到他們的溝通熱情。


1. 孩子一開口,父母就喊停

在孩子開口表達自己的訴求時,可能會因為邏輯不清、表達困難等問題而使得父母換去耐性,因此往往出現孩子的話還沒有說完就被父母不耐煩地打斷或者是武斷地幫孩子做決定:“連話都說不明白,你不就想要XXX麼,你就這樣……”幾次三番之後,本來就難以一次性把事情描述清楚的孩子就更沒有開口的自信了。


2. 孩子說出的話被父母無視

有的父母看似給了孩子表達的機會,也會讓孩子把話說完,但是當孩子的話講完後,父母完全沒有任何回應,這會讓孩子內心產生巨大的失落感與挫敗感。


例如知名導演姜文在說起自己和母親的關係時就提起過一件事,當他獲獎後興高采烈地告訴母親,原本以為母親會誇自己一句,結果母親完全無視兒子獲獎的消息而是接了一句:“趕緊去把這盆衣服洗了!”


這種無視孩子表達的情形其實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很稀鬆平常的一件事,卻往往會在孩子的心裡留下深深地陰影。


3. 孩子總是得不到想要的回應

還有的父母愛子心切,對孩子樹立了超高的期望,希望自家的孩子能夠卓爾不凡,超出同齡人,無論孩子跟父母講述什麼樣的事情,父母總能從這件事情裡找到孩子的不足之處,並最終把溝通的重點放在教育孩子改正自身的不足上。


比如像這樣:

孩子:媽媽,今天小麗居然說我長得胖,還說我醜,我很傷心。

媽媽:人家小麗每次考試都比你考得好,下次你努努力超過她。

孩子:可是媽媽,她那樣說我是不對的

媽媽:被人說胖瘦醜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成績要提上去

孩子:(內心)怎麼什麼事情都能扯到成績上?!


當孩子總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回應,取而代之的是父母不厭其煩的幫自己“修身正性”,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在父母那裡得不到理解、父母對自己的事情不夠關心以及父母並不能對於自己的需求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慢慢的也就變得不再願意與父母溝通了。


孩子有事不願跟家裡說?這件事越早解決越好

二、父母應該怎樣給予孩子正確的回應


1. 尊重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場分析問題

在孩子表示想要溝通時,父母應該儘量放下手裡的事宜認真傾聽孩子的話,對孩子表示最起碼的尊重;

獲得孩子表達的信息後不要急著下結論,多問幾個問題確保自己接收到了孩子想要表達的確切信息;

以孩子的立場來分析問題,就事論事,給予孩子積極的回應與引導,切莫把親子溝通變為父母單方面的說教。


2. 不把生活情緒帶給孩子

任何時候都不要把自己在工作上、生活中的負面情緒帶給孩子,在處理孩子的事情時,父母要記得告誡自己平復心情,以免沒有足夠的耐心而表現出來負面的情緒而帶給孩子消極的影響,對於親子關係無利卻有害。


3. 溝通不是無原則的縱容

當然,跟孩子溝通不是無原則地縱容孩子,親子溝通的重點是瞭解孩子的需求與想法,給予相應的正反饋:

比如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父母的溝通重點應該首先是安慰孩子,其次才是告訴他如何才能不受委屈;

比如孩子抱怨父母沒有滿足自己的某個要求,父母溝通的重點應該是告訴孩子不能滿足他這個要求的客觀原因,而不是把原因歸結到孩子身上或者把話題引到孩子自身的缺點上等。


如果父母在孩子的青春期前就能夠與孩子建立順暢的溝通模式,那麼在孩子青春期到來之時就極少能夠發生過激的親子矛盾,乃至孩子青春期後長長的一生,親子關係都將是和諧相融的;

如果在孩子的青春期前親子溝通一直不暢或者缺少溝通,那麼這種情況在孩子到達青春期後會更加嚴重,可能導致親子矛盾加劇甚至親子關係破裂。因此,建立順暢的親子溝通模式一定要趁早!


孩子有事不願跟家裡說?這件事越早解決越好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每天會跟你說幾句話?親子聊天時親子雙方都是什麼狀態?開心融洽還是劍拔弩張?為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