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易主:忠義者誓死不降,投降派大多得以善終

1

  荊州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後,荊州七郡被曹操、劉備、孫權三家瓜分。曹操佔據荊州北部的南陽郡,孫權得到荊州東部的江夏郡,劉備得到荊州中部的南郡以及荊州南部的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四郡。荊州中部的南郡,本來大部分由孫權佔領,劉備只佔有一小塊。因孫權想借劉備的力量減輕東吳抗曹的壓力,可劉備又沒有自己的地盤,便同意將整個南郡暫時交給劉備經營。劉備則趁機遣將南征,收穫了荊州南部四郡。這就是“劉備借荊州”的由來。

  劉備有了荊州的根據地之後,實力迅速壯大。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應益州牧劉璋之請,率軍入川攻打據守漢中的張魯。但不久便與劉璋決裂,並發動戰爭。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圍困成都,劉璋投降。劉備佔據益州後,孫權便向劉備索取荊州之地。可荊州對於劉備,有著非同尋常的戰略意義。諸葛亮《隆中對》中,荊州是劉備挺進中原、復興漢室、成就霸業的東線基地,豈能有失。正如民間歇後語所說:“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劉備根本不可能主動把荊州還給孫權。為搪塞孫權,劉備答覆說,待取得涼州後,才能歸還荊州。

荊州易主:忠義者誓死不降,投降派大多得以善終

三國風雲

  孫權作為一方霸主,自然也不是那麼好忽悠的。既然索取不成,那就霸王硬上弓。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任命官員,前去接管荊南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但派去的官員到了這些地方之後,被劉備一方留守荊州的關羽全部趕了回去。孫權大怒,遣大將呂蒙領兵兩萬,武力奪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當時劉備的主力在益州,留守荊州的關羽兵力有限,加之孫權在巴丘(今湖南嶽陽)、陸口(今湖北嘉魚縣陸溪鎮)屯有重兵,關羽無法出兵救援,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荊南三郡失守。待劉備率五萬援軍趕到荊州,並令關羽領兵三萬去奪回荊南三郡時,孫權已命魯肅率軍趕赴洞庭湖之南的益陽防守。孫劉兩軍在益陽隔資江對峙,大戰一觸即發。後魯肅主動約見關羽,指責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背信棄義,駁得關羽啞口無言。這時,北方的曹操攻取了張魯所據的漢中,劉備擔心曹操趁機攻打益州,只好與孫權議和。和談的結果是,長沙、桂陽二郡歸屬孫權,武陵、零陵二郡仍屬劉備。

荊州易主:忠義者誓死不降,投降派大多得以善終

建安二十年(215年)荊州地圖

  但是,這次和談只是雙方暫時妥協的結果。荊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劉備和孫權都是志在必得,這就註定了雙方終有一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趁關羽北上攻打曹操、後方兵力空虛之機,遣呂蒙偷襲荊州,攻佔了關羽的大本營江陵。關羽兩面受敵,敗走麥城,最後全軍覆沒,兵敗身死。此後,南郡、武陵、零陵全部落入了孫權囊中。

  對於劉備來說,失去荊州無異於致命一擊。從此,劉備只能困守益州,難以發展。而對於曾經效力於劉備的荊州官員來說,也面臨著一個十分艱難的選擇:究竟是為劉備而戰,還是投降孫權?由於劉備勢力徹底退出了荊州,選擇為劉備而戰的人,自然是以命相搏,十分悲壯。而選擇投降孫權的人,雖然內心很糾結,但後來絕大多數都得以善終,有的甚至還成為了東吳重臣。

2

  先說建安二十年(215年)東吳攻取長沙等三郡時,當地官員的表現。最具有戲劇性的人物,當屬長沙郡太守廖立。廖立是武陵郡臨沅縣(今湖南常德鼎城區)人。劉備佔有荊州後,任用廖立為從事,後提拔為長沙太守。廖立以才學著稱,諸葛亮曾稱之為“楚之良才”。但是,關鍵時刻廖立的表現卻讓人大跌眼鏡。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遣呂蒙攻取長沙,身為長沙太守的廖立竟然聞風喪膽,不戰而降。投降之後,廖立大約又有點後悔了,便隻身逃往益州,回到了劉備麾下。劉備也沒嫌棄他,任命他為巴郡太守。但廖立這人一向自恃才高,有點狂妄自大,後來為爭上卿之位竟公然詆譭劉備,被諸葛亮彈劾,削職為民。

  太守廖立表現不佳,可長沙郡一些縣長及守將的表現卻可歌可泣。呂蒙佔領長沙後,長沙郡所屬的安成(今江西福安縣)縣長吳碭,以及攸縣、永新縣、茶陵縣的縣長,還有攸縣守將袁龍等,不願投降孫權。他們合兵一處,堅守在攸縣陰山城(今湖南攸縣縣城)。孫權派長沙守將呂岱等率軍攻打陰山。吳碭等寡不敵眾,突圍逃走。待呂岱撤軍返回長沙後,吳碭再次奪回攸縣,袁龍則佔領了醴陵。孫權於是派魯肅攻打攸縣,派呂岱攻打醴陵。吳碭戰敗後又突圍逃走。袁龍卻不幸戰死於醴陵。吳碭突圍後逃回交州揭陽老家,聯合當地人曾夏,聚兵數千人,繼續抗拒孫權。孫權曾讓南海郡守鍾離牧招降吳碭,但吳碭聲稱:“我是天子任命的縣長,只知有漢,不知有吳。”因孫權在嶺南一帶兵力薄弱,難以武力征服,只得不斷遣使慰諭。後來吳碭終於被感化,自願罷兵為民。

荊州易主:忠義者誓死不降,投降派大多得以善終

三國風雲

  呂蒙輕而易舉拿下了長沙和桂陽兩郡,卻在零陵郡遇到了頑強抵抗。零陵太守郝普,固守城池,與呂蒙相持不下。此時,劉備已率軍從益州增援荊州,孫權命呂蒙放棄攻打零陵,趕緊回師增援魯肅,但呂蒙決意先拿下零陵再撤。為速戰速決,這位昔日的吳下阿蒙,再次讓人刮目相看,表現出了非凡的智慧。他讓郝普的舊友鄧玄之出馬,去誘騙郝普,說劉備在漢中被曹操所困,關羽在南郡自身難保,你郝普守著零陵一座孤城又有什麼意義呢?郝普信以為真,只好出城投降。投降之後,郝普得知劉備已到荊州,關羽援軍已到益陽,方知中計,悔恨不已。孫劉和談後,郝普被送還劉備,但四年後孫權遣呂蒙偷襲荊州、攻佔關羽大本營江陵時,郝普再次落入了孫權之手。郝普後在東吳擔任廷尉一職,因受隱蕃謀叛之事牽連,引咎自殺。

3

  再說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東吳奪取南郡等三郡時,當地官員的表現。關羽北伐襄樊時,負責守衛荊州大本營江陵的是南郡太守麋芳和將軍傅士仁。這二人都是早年跟隨劉備創業的元老,其中麋芳還是劉備的大舅子。但是,由於關羽素來剛愎自用,平時對麋芳和傅士仁非常輕慢,二人早就心懷不滿。加之關羽出征時,麋芳和傅士仁沒有完成糧草供給任務,關羽一生氣放話說回來後要收拾他們。所以,呂蒙一到南郡,傅士仁和麋芳二話沒說便先後投降了孫權。他們的投降,直接導致了關羽被殺。

  麋芳和傅士仁後來效力於東吳軍中。不過,史料記載麋芳在東吳並不受人尊重。一次,麋芳乘船出行,遇到東吳經學家虞翻的船。麋芳船上的人想要虞翻讓開,高聲喊道:“迴避我們將軍的船!”虞翻厲聲說:“失去忠心的人,憑什麼侍奉君主?使人失去兩座城池,卻稱將軍,可以嗎?”麋芳十分慚愧,關上船上的窗讓虞翻先過。後來虞翻乘車出行,經過麋芳的營地,麋芳手下的吏員沒有開門,虞翻的車馬不能通過。虞翻十分生氣地說:“應該打開的關閉,應該關閉的打開,哪有這樣做事的?”麋芳聽到後,更加惱羞。

荊州易主:忠義者誓死不降,投降派大多得以善終

荊州城古稱江陵

  歸附孫權的荊州官員中,最糾結的當屬潘濬(又作潘浚)。潘濬是武陵郡漢壽縣(今湖南漢壽)人,年少時就才氣過人,曾得到“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賞識。潘濬不到30歲,就被荊州牧劉表任命為江夏郡從事。後任湘鄉縣令,有政聲。劉備佔據荊州後,任命潘濬為荊州治中從事。但劉備入川后,潘濬與留守荊州的關羽關係不和,才幹未能得到充分發揮。孫權奪取南郡、攻殺關羽後,荊州官員紛紛歸附孫權,惟有潘濬稱病不出。孫權知道潘濬是個人才,便親自登門拜訪。但潘濬仍涕淚交橫,伏床不起。孫權以觀丁父、彭仲爽等俘虜出身的楚地先賢為例,不斷安慰潘濬,又派人以手巾幫他擦臉。潘濬這才下床拜謝。孫權於是任命潘濬為輔軍中郎將,凡是荊州的兵事都徵求潘濬的意見。

  潘濬歸附孫權後,鐵心效力於孫權,對仍然忠於劉備的荊州官員,不惜痛下殺手。武陵從事樊伷(又作樊胄),表面上歸附了孫權,暗地裡卻串通五溪蠻首領,伺機佔據武陵,投靠劉備。孫權得知後派潘濬領兵五千討伐樊伷。潘濬到達武陵後,毫不留情地斬殺了樊伷。

  死忠劉備的官員,除了樊伷之外,還有零陵郡北部都尉習珍。當時,荊州各郡陸續降於孫權,只有習珍在零陵孤軍奮戰。習珍佔據了零陵郡北部七縣,自稱邵陵(今湖南邵陽)太守,對抗孫權。孫權派潘濬率軍前去討伐,所到之處,銳不可當。習珍寡不敵眾,最後只剩下數百人,登山自守。潘濬多次送書信給習珍,勸其投降,但習珍不予理會。潘濬敬佩習珍是條漢子,便不帶隨從,單人到山下,要求與習珍對話。習珍的態度依然十分堅決:“我寧可為漢鬼,也不為吳臣,你不要逼我。”然後拉弓向潘濬放箭。潘浚只好退回,繼續派兵圍攻習珍。習珍在山上堅守了一個多月,糧箭皆盡。他對部下說:“我受主公(劉備)厚恩,不得不以死相報,至於你們怎麼辦,你們自己決定吧!”說罷拔劍自刎。劉備得知習珍死訊,為之發喪,追贈其為邵陵太守。

荊州易主:忠義者誓死不降,投降派大多得以善終

三國風雲

  潘濬不僅消滅了忠於劉備樊伷和習珍,還殘酷鎮壓站在劉備一邊的五溪蠻。樊伷被殺後,五溪蠻的反叛並未平息。待潘濬一退兵,五溪蠻又攻佔當地城邑,長期對抗東吳。黃龍三年(231年),孫權派潘濬等率軍五萬攻打五溪蠻。經過將近四年的征戰,斬殺蠻兵數以萬計。此後,五溪蠻被東吳徹底征服,再也無力反抗。

  潘濬後成為東吳重臣。孫權稱帝后,潘濬被任命為少府,進封劉陽侯,後又遷太常。是歸附孫權的荊州官員中地位最高的一位。

4

  荊州易主時的投降派,儘管他們也有太多的心酸與無奈,但蜀漢方面顯然對他們耿耿於懷。在四川綿竹諸葛瞻廟前,至今跪著三座石像,他們是荊州易主時的三位叛徒傅士仁、麋芳、郝普,被稱為“蜀漢三叛”。不過,讓人納悶的是,郝普被列為了叛徒,潘濬卻未被列入。從史料記載來看,郝普兩次被俘,最後才歸附東吳,對蜀漢並無敵意。而潘濬歸附東吳後,不遺餘力打擊蜀漢忠義之士,對蜀漢的傷害顯然更深。綿竹諸葛瞻廟前的“蜀漢三叛”石像不知始於何時,但就人選而言,並不是很公平。

  在風雲變幻的三國時代,時勢造就了大批英雄人物。這些英雄人物的人生,往往被時勢所左右,身不由己。正如明代文學家楊慎所言,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千古功過,任人評說。(文/謝志東)

荊州易主:忠義者誓死不降,投降派大多得以善終

四川綿竹諸葛瞻廟前“蜀漢三叛”石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