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前發生的災難,瞬間帶走七萬國人,波及範圍170萬平方公里

我們腳下的這片大地,看上去非常穩固,其實卻處在一種不穩定狀態。漂浮在地幔上的板塊,會相互撞擊,既造就了雄偉的青藏高原,又催生了不安分的太平洋地震帶。

板塊內部的運動同樣會造成強烈的地震。發生在海底,極有可能演變成海嘯;發生在陸地,移山填湖,兩者都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損失。從歷史上看,地震一直是破壞性最強的自然災害,只需要頃刻功夫,便有數十萬人的死傷。

因此,防震減災是人類一直以來常抓不懈的工作之一。為了對抗地震,人類的建築走了兩個極端,要麼拼命加固,讓房子不坍;要麼放棄抵抗,用最輕的材料來建造房屋,只保證人不會被砸傷就可以了。

九十年前發生的災難,瞬間帶走七萬國人,波及範圍170萬平方公里

有一種建築,在強地震面前缺乏抵禦能力,會加重人員傷亡。對中國人來說,這種建築早已經非常熟悉,就是黃土高原上的窯洞。黃土高原是中國特有的地形,黃土黏性大,挖出洞來就可以住人,甚是方便。但是,遇到強地震時,窯洞便可能變成主人的墳墓。

1920年12月16日的海原大地震,居住在窯洞裡的人們,一下子被地震奪走數萬條生命。因為地震發生在晚上8點06分,大部分人都已經睡覺,被活埋在窯洞裡,讓人不勝唏噓。

這場地震的震級達到8.5級,比唐山大地震的7.8級強得多,釋放的能量更是唐山大地震的11倍。地震波傳遍整個地球,繞了兩圈才耗盡能量,全球各個地震臺都感受到了這次地震。

九十年前發生的災難,瞬間帶走七萬國人,波及範圍170萬平方公里

震中在甘肅的海原縣,一瞬間奪去了7萬多人的生命。地震破壞力如此之強的原因在於震源深度只有17公里,能量幾乎完全釋放到地面。打個比方,如果炮彈爆炸威力是固定的,那麼離炮彈越近,破壞力自然就越強。

而海原大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2.2億噸TNT,廣島原子彈才有2萬噸TNT。海原縣感受到的地震烈度達到12級,即使是現代的建築,估計也很少能倖存下來。更不用說當年的磚土結構房屋和窯洞了。

稍遠一點的固原縣有4萬多人死亡,另外幾個縣也有上萬人的傷亡。總死亡人數達到28.82萬,受傷人數超過30萬人。大半個中國都感受到了這次地震,波及範圍170萬平方公里,有感面積251萬平方公里。

九十年前發生的災難,瞬間帶走七萬國人,波及範圍170萬平方公里

魯迅先生在北京記錄下了這次地震,這是北京關於地震最早的文字記錄。魯迅先生親身感受到的地震持續了一分鐘,而唐山大地震的持續時間只有23秒。可見,海原大地震的強度確實非同尋常。

除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外,西安古城被摧毀,只留下一些牆基。北京、上海等地都震感明顯,連越南海防市都有鐘擺停止。波及範圍如此之廣的地震,全世界也僅有三例。

地震嚴重改變了海原、固原附近的地形,使救援力量遲遲不能到達。當時的中央政府是北洋,既不擅長救災,也無多餘財力用於賑災,只能靠地方自行救濟。撥下來的賑災款即使是杯水車薪,仍然被截留,到達災民手中的不足半數。

九十年前發生的災難,瞬間帶走七萬國人,波及範圍170萬平方公里

地震發生在冬天,隨後又有一場大雪,無數災民凍餓而死。災區土匪橫行,為了一口食物,災民們拼死搶奪。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災區井井有條的場景,對於當時的百姓來說,完全是一種奢望。

以郭增建為首的地震專家們進入災區,對地形地貌進行考察。海原地區形成了獨特的地震地形區,後來建成了地震博物館,供更多的人考查和研究。

專家們確定了一些震前異常狀況,地下水、氣象、地光地鳴、動物異常行為,都成為預測地震的基本徵兆。他們還發現近十年內,該地區多次發生過中小規模地震。這一次超強地震應該已將地層內的能量釋放完畢,以後很長時間內不會發生地震。這對其他地區的地震預報,也有很大的借鑑作用。

九十年前發生的災難,瞬間帶走七萬國人,波及範圍170萬平方公里

郭增建認為此次地震的死亡人數幾乎與受傷人類相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窯洞坍塌。窯洞和普通的房子不一樣,房子倒坍時,倖存者藉助傢俱等物可以堅持到救援,而窯洞一般是建在山坡上的,坍塌後,幾乎沒有挖開搶救的可能。

所以,郭增建希望當地居民在窯洞裡增加木樑柱結構,以增強抗震能力。也許一棟建築從興建到拆除,都不一定會碰到大地震,但抗震設計是必須的,只要有遇到一次地震,就能挽救很多人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