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前发生的灾难,瞬间带走七万国人,波及范围170万平方公里

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看上去非常稳固,其实却处在一种不稳定状态。漂浮在地幔上的板块,会相互撞击,既造就了雄伟的青藏高原,又催生了不安分的太平洋地震带。

板块内部的运动同样会造成强烈的地震。发生在海底,极有可能演变成海啸;发生在陆地,移山填湖,两者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从历史上看,地震一直是破坏性最强的自然灾害,只需要顷刻功夫,便有数十万人的死伤。

因此,防震减灾是人类一直以来常抓不懈的工作之一。为了对抗地震,人类的建筑走了两个极端,要么拼命加固,让房子不坍;要么放弃抵抗,用最轻的材料来建造房屋,只保证人不会被砸伤就可以了。

九十年前发生的灾难,瞬间带走七万国人,波及范围170万平方公里

有一种建筑,在强地震面前缺乏抵御能力,会加重人员伤亡。对中国人来说,这种建筑早已经非常熟悉,就是黄土高原上的窑洞。黄土高原是中国特有的地形,黄土黏性大,挖出洞来就可以住人,甚是方便。但是,遇到强地震时,窑洞便可能变成主人的坟墓。

1920年12月16日的海原大地震,居住在窑洞里的人们,一下子被地震夺走数万条生命。因为地震发生在晚上8点06分,大部分人都已经睡觉,被活埋在窑洞里,让人不胜唏嘘。

这场地震的震级达到8.5级,比唐山大地震的7.8级强得多,释放的能量更是唐山大地震的11倍。地震波传遍整个地球,绕了两圈才耗尽能量,全球各个地震台都感受到了这次地震。

九十年前发生的灾难,瞬间带走七万国人,波及范围170万平方公里

震中在甘肃的海原县,一瞬间夺去了7万多人的生命。地震破坏力如此之强的原因在于震源深度只有17公里,能量几乎完全释放到地面。打个比方,如果炮弹爆炸威力是固定的,那么离炮弹越近,破坏力自然就越强。

而海原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2亿吨TNT,广岛原子弹才有2万吨TNT。海原县感受到的地震烈度达到12级,即使是现代的建筑,估计也很少能幸存下来。更不用说当年的砖土结构房屋和窑洞了。

稍远一点的固原县有4万多人死亡,另外几个县也有上万人的伤亡。总死亡人数达到28.82万,受伤人数超过30万人。大半个中国都感受到了这次地震,波及范围170万平方公里,有感面积251万平方公里。

九十年前发生的灾难,瞬间带走七万国人,波及范围170万平方公里

鲁迅先生在北京记录下了这次地震,这是北京关于地震最早的文字记录。鲁迅先生亲身感受到的地震持续了一分钟,而唐山大地震的持续时间只有23秒。可见,海原大地震的强度确实非同寻常。

除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外,西安古城被摧毁,只留下一些墙基。北京、上海等地都震感明显,连越南海防市都有钟摆停止。波及范围如此之广的地震,全世界也仅有三例。

地震严重改变了海原、固原附近的地形,使救援力量迟迟不能到达。当时的中央政府是北洋,既不擅长救灾,也无多余财力用于赈灾,只能靠地方自行救济。拨下来的赈灾款即使是杯水车薪,仍然被截留,到达灾民手中的不足半数。

九十年前发生的灾难,瞬间带走七万国人,波及范围170万平方公里

地震发生在冬天,随后又有一场大雪,无数灾民冻饿而死。灾区土匪横行,为了一口食物,灾民们拼死抢夺。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灾区井井有条的场景,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完全是一种奢望。

以郭增建为首的地震专家们进入灾区,对地形地貌进行考察。海原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地震地形区,后来建成了地震博物馆,供更多的人考查和研究。

专家们确定了一些震前异常状况,地下水、气象、地光地鸣、动物异常行为,都成为预测地震的基本征兆。他们还发现近十年内,该地区多次发生过中小规模地震。这一次超强地震应该已将地层内的能量释放完毕,以后很长时间内不会发生地震。这对其他地区的地震预报,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九十年前发生的灾难,瞬间带走七万国人,波及范围170万平方公里

郭增建认为此次地震的死亡人数几乎与受伤人类相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窑洞坍塌。窑洞和普通的房子不一样,房子倒坍时,幸存者借助家具等物可以坚持到救援,而窑洞一般是建在山坡上的,坍塌后,几乎没有挖开抢救的可能。

所以,郭增建希望当地居民在窑洞里增加木梁柱结构,以增强抗震能力。也许一栋建筑从兴建到拆除,都不一定会碰到大地震,但抗震设计是必须的,只要有遇到一次地震,就能挽救很多人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