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與脫貧為中國“非遺”鎮巴民歌注入新內涵

防疫與脫貧為中國“非遺”鎮巴民歌注入新內涵

2017年9月24日,鎮巴縣文工團在第八屆陝西藝術節上表演鎮巴特色舞蹈《巴山妹子洗衣裳》。鎮巴縣文工團供圖

新華社西安3月10日電(記者 姚友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陝西省鎮巴縣文工團原定的好幾場演出都取消了,不過劇團並沒有因此閒下來。他們以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鎮巴民歌形式創造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戰“疫”歌曲,助力疫情防控與科學普及。

近來,該團團長王幫斌和團裡的演員李巧蓉、符俊等合作,共同創作和演唱了漁鼓表演唱《抗擊疫情醉美人》和歌曲《人人都是一杆旗》等文藝作品。在疫情防控期間戰鬥在一線的醫護人員、日夜堅守無私奉獻的基層幹部以及為戰“疫”做出奉獻的各行各業人士,都成了這些文藝作品歌頌的對象。

“鎮巴民歌來源於民間,流行於民間,相信我們依靠它還能為全民戰‘疫’最終取得勝利做出貢獻。”王幫斌說。

防疫与脱贫为中国“非遗”镇巴民歌注入新内涵

鎮巴縣文工團團長王幫斌在進行鎮巴民歌漁鼓表演唱。資料圖片

“鎮巴民歌的拉風箱號子中,有歌頌人間夫妻恩愛的內容,那是小愛。而在這樣的危難時刻,大家都心相繫、情相連,災禍面前同舟共濟,人人都是愛的發動機。創作民歌歌頌這種人世間的博愛,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一種創新。”李巧蓉坦言。

如果說陝北民歌是粗獷、豪放的話,那麼鎮巴民歌則更顯婉轉、溫馨和浪漫。

“原來大家在田間勞作的時候,休息時可能開開玩笑,我唱幾句把你逗一下,你再回唱幾句,靠這個來放鬆、解壓。鎮巴民歌就是這樣逐漸形成的。”王幫斌說,現在鎮巴民歌的題材非常豐富,歌曲種類包括勞動號子、風俗歌曲、漁鼓表演唱等等,目前傳承下來以及新創作的民歌詞總計有數千首。

當前,中國正進行著一場偉大的脫貧攻堅戰。王幫斌之前帶隊下鄉採風時發現,鎮巴縣域內部分村鎮的貧困戶等靠要思想比較嚴重,為了享受一些脫貧政策,甚至有人讓家裡的老人重新搬回土坯房裡住,去當貧困戶。

扶貧首先要扶志,為了給人以警醒,他帶隊創作了小品《我不當貧困戶》。

“赤南梅坡吳世華,身殘志堅是好漢,開辦養豬合作社,脫貧致富走在前……”一首鎮巴民歌漁鼓表演唱《新風正氣傳萬家》,被王幫斌的團員們唱遍了鎮巴的山山水水。

2017年,鎮巴開始探索建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制度,要求由村醫、鄉鎮醫院醫生、鄉鎮衛生專幹、縣級醫院醫生和縣級指導團團長組成“專屬醫療小分隊”,以建檔立卡貧困戶為重點,將健康送上門。看到許多貧困戶受到政策支持既擺脫了疾病,又戰勝了貧困,鎮巴縣文工團又創作了鎮巴民歌漁鼓表演唱《健康扶貧萬家歡》。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老藝人相繼離世,許多曾演出鎮巴民歌的文藝團體解散,年輕人喜愛流行歌曲更多而忽視民歌,能夠創作並表演鎮巴民歌的人也屈指可數。

防疫与脱贫为中国“非遗”镇巴民歌注入新内涵

2007年1月30日,陝南民歌手劉光朗在鎮巴縣漁渡鎮為群眾演出。新華社記者 陶明攝

王幫斌認為,雖然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娛樂方式發生了很大改變,但民歌仍根植於當地人的“文化基因”中。

“我們一方面堅持自己創作、另一方面堅持送戲下鄉,派人下鄉去教唱民歌、舉辦民歌交流會。近年來,我們的民歌唱進了中央電視臺《星光大道》欄目,唱進了四川、北京以及香港,還走出國門,唱進了新加坡。”他說。

疫情終會過去,“非遺”傳承不息。去年夏天曾參與當地一家臘肉企業宣傳片拍攝的鎮巴文工團演員丁梅說,參與制作地域文化短視頻節目、利用互聯網籠絡和召集更多年輕人愛上鎮巴民歌,是她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全世界都能聽到鎮巴民歌。”(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