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以前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位上班的人,现在都混得怎么样了?

山人的生活感悟


我记得顶父母职的都下岗了,我们那边一般是供销社,粮食局,还有川口乌矿等单位,供销社和粮食局早倒闭了,川口乌矿也被私人买断了。以前商品粮与农村粮有很大差别,吃商品粮的可以招工。我记得我老家有一个在新疆当兵后转为志愿兵了,转业后可以帮妻子孩子迁户口到城里,他把他侄子户口迁走了,但户口本在他老婆手中,由于他存在男女关系不正常,离婚了,他老婆把他侄子户口改为她自己的亲侄子了。现在想想有什么用呢?都是中国人。


用户1406738740453


我是80年顶潜父亲接班的,在县五金公司上班。

当时只有18岁,高考落榜生。

80年7月,乡上招民办教师,我和村上一个伙伴参加了招考。有一天,我们给队上拉粪,乡上来人说,你俩考上了,明去县上复试。

我拿上通知,那个高兴就甭说了。考完之后,我们等啊,等啊,等的都开学了,也不知啥情况。后来才知道,进学校的都是有关系的,或教育系统老师子弟。考试只是型式而已。也没有对成绩进行张榜公布。

当我准备复习来年再考时,我父亲说,不复习了,考学是为了有个工作,现在有政策,可退休顶潜,你接班吧。我稀哩糊涂就进城了,放弃了我心仪的上师范当老师的梦想。

上班后,县招办并不认可那年代的文凭,要全员考试取得初中文化。记得我五金公司仅合格了两名,另一名全抄,与我分数一样。

为了让公司职工通过文化考试。我被公司任命为辅导员,负责培训职工。两年后,基夲通过,剩下一名我做了一次潜考。

改革开放深化后,五金公司经营的产品被各个实体瓜分。经营困难,职工面临转岗、下岗。

那年,我31岁。下岗后要自谋职业,自交养老金。习惯了领月工资的我,一下子就不知所措了,没了工作岗位,没了生活来源。那个愁,只有我们下过岗的人才能体会到。连续几个月失眠,一夜之间白了头发,吃了上顿没下顿,不知道明天用什么买面买菜。更不要说交自己的养老金了。

为了生活,我买过童装,买过苹果桔子,收过农副产品,在私企当过推销员。

当推销员的日子可不好受,工矿企业分片跑,早上8点吃早饭,中午饭要到4一5点。有一次在山上,没有地方吃饭,到一个老红军家去,买了两包老人家自己备用的方便面。

我们两个业务员,另一个被厂长夸了又夸,一礼拜就拉来了一个客户,不愧是能把羊毛衫都能推销到俄罗斯去的能人。

我就可想而知,一个月没拉来一个客户,就被流放去了木材市场摞木头。

我的真诚,还是感动了上帝。热力公司最终选择了我,而且,这是一个大大的客户,签合同,月固定提货XX吨。

这时候,我已不是原来的我了,光环随之而来,一并提拔为办公室主任兼推销员,还主管了生产许可证的换发工作。

我后来做了生意,很优秀。

是那个经历锻炼了我的诚实。答应客户的售后,当天一定去用户家里。记得有一次晚上快8点了,我去给用户修热水器,用户感动的不得了,说,我想你今天可能不来了,没想到你说到做到,虽已晚上,可我非常感谢。还拿出自己蒸的包子:“你拿上,你都没吃饭来了”。

因此,我们那一代顶潜上班的这个群体,不在少数,是时代造就的,不能像有的人说的,大多是渣子,没能耐。起码我不这样认为。

79年高考线253分,录取率3%。按现在录取率,我这个落榜生,可就是大学生了。

这是我接班经历的一角,我很幸福。我的经历使我知道了啥叫“下岗”、“自然人”、“自由职业”(自谋职业)、“自交养老金”等知识。


史西怀


我是89年可以说最后一批顶替父亲去太钢上的班,当时老父亲不让两个姐姐她们顶替,现在两个姐姐都是在编老师。我年纪小还加了两岁,上班后是钳工,学徒三年,三年中每个月工资平均36.6~92.8。好好上了五年班后又参加成人脱产在北钢院上了三年大专,专业机电工程。96年毕业后又回太钢以工代干又好好上了两年班,在99年单位效益不行自己成立一贸易公司做煤焦铁,06年又成立一装饰公司做至现在,08年国企改制买断工龄自己交社保,15年又成立一培训学校主做文化课辅导。想想国企给了我从农村走出来的途径,感谢政策!


A福瑞达装饰


我是82年底顶母亲职上的班。81年高中毕业,差几分没考上大学。82年复读一年,结果又差了十几分。爸妈彻底死心了,我自己也不想再考了,于是就不再考了。好在我们家是城镇户口,也就是那时候人人羡慕的“国家粮”。那时有顶职这一政策,我妈在百货公司上班,于是在我妈48岁那年,她通过关系办理了病退,八二年底我顶职进入百货公司上班。从此在商业部门奋斗一生。其间通过自己努力,曾在县委办、乡政府工作过两年,但终因自己的年少无知,任性轻狂,最终还是回到了百货大楼。99年,席卷全国的改制风潮使我们县的商业部门先先后后纷纷倒闭。一夜之间,我们两口子就和千千万万的人一样,成为了下岗工人。区区的一万多块钱,就打发了我们。那时叫卖断工龄,和原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那就是一个霸王条款,愿不愿意你都得解除。从此开始了我的浪迹天涯的打工生涯,广东、株洲、本县……不时地更换地点,一切为了生活。从当年的青丝乌发,到如今的两鬓斑白,身心疲惫,伤痕累累。到今天,已经儿孙满堂了,还在为打发退休前的时光,孤身一人在广东辛苦工作。苦啊!



点点虫虫飞1


我们厂食堂老吳头要退休了,那时候可以顶职,厂劳资科为他办了手续,让儿子进厂还是在食堂工作。

他儿子以前在农村是生产队长,一个很能干的人,工作,人缘都不错。

可是他是一个悲催到顶的人,一个春天早晨,下着大雨和轰隆的雷声,这时他尿急上厕所,一个公共厕所离食堂约100米,可能是他放水时候接地,一个炸雷电光一闪,可怜的小吴倒下了,当时厕所里还有三个人蹲着大解,此刻连裤子没顾提往外冲,毕竟那场境太吓人了。

小吴死了,厂里为他厚葬,后来征求家属意见,把一个人来顶职,结果他们家属放弃了。

还有一个我厂贺副厂长儿子顶职进厂,一个农村的孩子,没有给他安排好点工作,贺副厂长心里有点不舒服。

这代人脱离了农村,来到城市工厂顶职,大多数人命运一样,工厂破产,下岗,自谋职业。

现在这批人已基本到了退休年龄,或许大多数都退休了。

他们来到了城市,期待的,或许有些不尽人意,过去了,愿他们一切安好。


王老歪49681976


我是六三年出生的,我们家是农村的,父亲在国企上班,母亲在家务农,我家里姊妹四人,上边有个姐姐,下边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上个世纪的八三年有接班的政策,父亲就办了病退,家里就弟弟一个男孩子,母亲又特别疼弟弟,按理肯定是弟弟接班,可是弟弟因为上班工资低就不愿意接班,那时工资每个月也就三十多块钱,当时姐姐已经结婚了,妹妹还小,父母就让我接班了,在化工厂做化验工作,在工作中认识的老公,他也是接班的,这一晃就过了三十多年,我一四年一月份退休了,老公还有四年多才能退休,在国企工作这么多年,还是有很多感慨的,虽然没攒下钱,但也没为生计到处奔波,是企业让我们有了稳定的收入,我的孩子顺利的读完自己喜欢的大学,喜欢的专业,也是企业让我退休后衣食无忧,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生活中不求大富大贵,所以我很感恩


往事浅忆


1987年2月初中毕业在家务农的他,接父亲的班从偏远的农村来到了国营企业子弟学校当上了一名门卫工。年仅18岁的他一夜之间端上了铁饭碗,这对于农村娃来说喜悦之情,不亚于那些手捧大学录取通知书的莘莘学子。

但是他的欣喜之情,很快就被随之而来的单调枯燥的现实冲淡了,整个学校只有他是一名工人(之前是他的父亲看门),整天坐在校门口看看门拉拉铃,心里感觉到很不是滋味。年纪轻轻的拉个铃能有什么出息?再看看周围的学校、企业,守门的都或老或残,一时间,他有些心灰意冷没精打采少言寡语。

山区小镇的学校,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当地经济很不发达,学校很难留住人,十年间,有30多名老师从这里调到了大中城市,面对教师缺员该校又先后聘请了30多名临时代课教师。作为年轻的门卫工,慢慢地他心里便有了当一名老师的梦想,第三年正好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办了一个高中补习班(周末和假期),他也报名参加了。

年轻的他经过两年的学习,顺利地领取了他盼望已久的高中毕业证书。这时候在他的心里,又萌生了一个大学梦。有人听说他想考大学,就讽刺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后来,学校领导看他比较热爱学习体育水平也不错,就安排他当了一名小学体育老师,正式开始了他以工代教的教师生涯,为此学校专门请了一名门卫工。

后来他就刻苦认真地跟着有经验的体育老师学业务。这一年,他幸运的考取了某师范学院的体育专科函授班,三年之后,终于获得了大专文凭,这样,他就具备了“工转干”的文凭资格。再后来在上级部门“以工转干”的考核中,他顺利地通过了考核,成为了一名有正式编制的小学体育教师。

现在已年过半百的他,早就是一名优秀的小学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了。


山人的生活感悟


我是81年从农村顶替父亲,进入鞍钢参加工作的。85年结婚,爱人在商店上班。86年女儿出生,以后工资逐年增加,工作较平稳。98年被调入厂工会,负责职工文体生活这一块,前年退休了,现在月退休金4500块钱左右,我感觉挺好。我感谢爸爸给了我的这个机会。


想想88665


八十年代农转非比较困难,只要是有工作单位的父母亲,都会让孩子顶替自己去上班,然后转为非农业户口,吃上商品粮,一下子扔了锄头,不用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在农村劳作。

当时那真羡煞旁人,觉得那顶替者真幸运,世袭了父亲或母亲的工作。

那么八十年代以前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位上班的人,现在都混得怎么样了?

有书君看到大多数八十年代以前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位上班的人,现在大多已过了花甲之年了,最年轻的也有五十多岁了。

所以这批人应该有的工作业绩突出,成了单位的元老,有的已退休在家,安享晚年,有的因原单位不景气。

早就离开了工作单位另谋职业了,也有下岗了,又没技术,生活艰难的。

一、工作业绩突出,成了单位的元老

讲真,这些八十年代以前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位上班的人,有不少人虽然学历低,但在业务上却能跟着师傅好好勤奋学习。

做事又吃苦耐劳,有学习机会又能虚心请教,认真学习,到现在已是单位的业务精兵,是单位业务方面的老师傅,成了单位元老。

有书君的忘年交老李就是一个顶替父亲进厂工作的老师傅,这是一个生产汽车零件的大型流水线。

那年,正读初二的老李进厂时只有十五岁,父亲退休时让他进厂工作,当时他也犹豫不决过,但禁不住母亲的劝说,让他早点拿工资补贴家用,只得放弃学业。

好在老李当年一进厂就碰到一个好师傅,把所有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他,而他也很好学,每一道工序他都了熟于心,而且读了初二,学了些物理知识。

厂里派他去省里学习技术改进工作,他欣然前往,学习时又十分刻苦,学习回来他便成了单位业务骨干,经过五年的磨砺,他成了单位中层干部。

后来技术革新,工厂改制,他正值中年,业务又精,成了厂里的副厂长,现在年过半百的他,成了厂里最熟悉业务的老师傅,大家都称他李大师。

周围跟着许多年轻的徒弟,逢年过节或周末小年轻们就像尊重父亲一样买上菜,去他家一起做饭吃,领导也很尊重他。

有什么事会主动和他商量,工资卡上也有六千多元一月,和他同龄的农村兄弟好羡慕他。

二、已退休在家,安享晚年

老王是七六年接替父亲到家乡一所小学任教的,他那年二十岁,工资18.9元一月,小伙子任劳任怨,教育着十来个本村的孩子。

他和村里孩子就像兄弟姐妹一样,教他们认字,学写文章,教过的学生走了一茬又一茬,他由一个民办教师,转编成了公办教师,学校里的由五位老师变成两位,因为他是本村的人,一直坚守这片精神家园。

2016年作为这所村小的校长的他光荣退休了,现在白天在家看看书报,写写小文,有时去外面采风,拍摄美丽的风景做纪念,晚上教村里人跳跳广场舞,有时拉拉二胡,领着四千多块一月的退休金,日子过得还比较惬意。

三、单位不景气,另谋职业了

八十年代以前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位上班的人,进厂去商店工作的比较多,但是当时很跑火的工厂,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许多厂子不景气,慢慢地开始裁员,最后甚至倒闭了。

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位上班的人,文化水平低,一般都在一线流水线做苦力活,随着产品推销不出去,下岗工人越来越多。

有的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位上班的工人看见形势不妙,从单位买断,打破了所谓的“铁饭碗”,走出工厂,用买断的钱自谋职业。

从开小店,做小买卖做起,有的人还发家致富了,成了成功的商人,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买了店面,过上了不错的生活。

当然不是所有下岗者,都那么幸运,有不少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位上班的人,一没学历,二没技术,下岗后只得外出打工。

十多年一直艰难的赚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快六十了,本该享清福了,但还在外赚辛苦的体力钱,有的替单位看守大门。

有的帮快递公司送货,有的在餐馆端盘子洗碗,也有的在别人家当保姆,做饭或带小孩。

八十年代以前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位上班的人,现在都混得不一样,有的成了老师傅是单位元老级人物,有的光荣退休,生活惬意。

有的另谋职业,有的则打工度日,虽然同为八十年代以前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位上班的人,但人各有命,日子过得也不尽相同。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我先生有个邻居,三十多前顶替他父亲去了上海,后来听说是一家国营窑厂,烧砖头的。那时候邻居跟我先生差不多大,才上初中,他还有哥哥和弟弟。因为顶职是跳农门,他的哥哥弟弟嫉妒不已。没办法,名额只有一个。为了表示公平,爸爸妈妈说好了老家财产不给顶职的老二 。

不几年,窑厂改制,老二下岗了,但户口在外地,只能就地换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一个厂跳到另一个厂,越跳收入越比不上在老家的哥哥弟弟,他们一个开皮鞋厂,一个大学毕业去了银行。老二五十多岁就早早退休,拿可怜的退休金,被城里的老婆孩子看不起。

今年村庄拆迁,老二妈妈也有房子,老二回来争财产 ,与老大儿子打得头破血流,最后村里帮助解决,拿了100万回到城里去,心满意足。而他的哥哥弟弟,每家通过拆迁获得至少300多万,另外还有房子车子财产无数。

这就是所谓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生变数太大,有些看似很好的去路,未必永远就好,比如如今的公务员,年轻人个个挤破头,说不定将来很潦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