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经销商究竟有多难?大批企业的关爱行动开始了

下雪的时候并不冷,雪化后的冰期才是最冷的时候。


突如其来的疫情彻底冰封了电动车行业传统的开年热销期,这几乎也是整个上半年最黄金的销售时刻。虽然不如餐饮、旅游业损失惨重,但电动车行业的损失可能比新国标落地还要大一些。


随着疫情的向好发展,电动车行业从2月中下旬开始相继复工,各大企业摩拳擦掌誓要抢回失去的一个月。那么,在这场事关生死的电动车行业终极淘汰赛中,企业究竟该如何求存、求发展?

电动车经销商究竟有多难?大批企业的关爱行动开始了

回顾最近的行业动态,很多电动车企业都在力推“复工复产”,甚至有企业喊出了已经“全面复产”的消息,将“有充足的产能保障即将爆发的终端市场需求”。


而事实的情况,是包机接工人返工的爱玛高层在面对央视记者表态,力争到3月中旬恢复80%的产能,不知那些炒作“全面复产”的企业又该作何感想?


电动车经销商究竟有多难?大批企业的关爱行动开始了


在行业“复工复产”的喧嚣之下,有个头部品牌则显得有些“佛系”,就是一直在强调“重防疫,促生产”的台州老大立马,从疫情刚开始爆发就一直秉持着“不给国家添麻烦”的理念,即使到了当下行业解冻依旧将“防疫”摆在了第一位,是行业内将防疫措施执行最彻底的企业之一。


事实上,社长认为电动车行业真的没有必要那么过于着急去做复工复产,毕竟产业的解封根源并不在企业方。

电动车经销商究竟有多难?大批企业的关爱行动开始了

由于年后没法卖车,电动车行业现在正处于从厂家到终端的高库存状态。其中头部品牌的库存量大约可以支撑1个月左右的消耗,而各地商家虽然也陆续开始营业了,但因为消费者依旧还没有大量走出家门、走进店面购车,成交量并不如设想的那么高,预计万众期待的补偿性销售高峰还需要点时间才能到来。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厂家痛苦,经销商同样难熬,尤其是有一定规模的经销商,不仅面临着高库存没办法出货的资金周转压力,也面临着不菲的店面费用(绝大多数私营房东并不会免房租)以及员工工资等等。从某种意义来说,几乎没有“护城河”的很多商家面临的困境或许比企业更难。


所谓患难见真情,能否与经销商“共克时艰”就成为了考验电动车企业的“担当标尺”,谁在假大空的炒作喊口号?谁在把头埋进地里玩消失?谁是真正值得托付一生的品牌?就好像行业首个经销商关怀书里所说的一样: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通过这一轮疫情,相信很多商家都会看清。

电动车经销商究竟有多难?大批企业的关爱行动开始了

2月25-26日,台州老大立马连续发布了两个倡议书,前者是积极响应权威媒体推动“一人一车”复工安全出行的面向消费者的倡议,后者则是针对深受疫情影响面临经营困境的商家,号召行业加入到关怀援助商家的队伍中来,通过实际行动与商家联手共克时艰,这也是电动车行业在疫情爆发后的首个面向经销商的关怀倡议书。


电动车经销商究竟有多难?大批企业的关爱行动开始了


与此同时,立马也率先启动了“1人1车更安全,立马关爱大行动”的专项帮扶行动,通过营销支持、培训支持等服务,从源头帮扶解决经销商当下面临的“开店难、卖车难”的问题,同时结合商家需求进行

物资和资金的补贴,解决经销商的燃眉之急。


而立马这样有力度、有温度的行动,不仅让很多立马的商家倍感温暖,也为行业树立起了疫情特殊时期下厂商共克时艰的标杆。

电动车经销商究竟有多难?大批企业的关爱行动开始了

我们可喜地看到,有越来越多地企业开始正视商家面临的实际难题,并于近期开始陆续跟进针对终端商家的帮扶政策。


小刀在其官微上发布了“疫情期间对经销商的帮扶政策”,罗列了多达20条的帮扶政策;同为台州品牌的绿佳、五星钻豹也出台了额度可观的政策帮扶合作伙伴恢复正常生产和营业;部分电池企业也先后发声,对电池质保日期延长1个月等等。


电动车经销商究竟有多难?大批企业的关爱行动开始了


还有一些品牌虽然没有公开推广,但也在按照计划陆续推出相关的政策执行。


大疫如同大考,对整个电动车行业来说,几乎就是一场极限压力测试。


只有经历过真正的痛,才能明白什么才是真正宝贵的。而对于电动车这个典型的渠道型产业而言,渠道就是最宝贵的生命线。如果渠道崩盘,其后果是任何企业都承担不了的。


希望有更多的企业能够加入到支援经销商的队伍中来,出钱出政策出思维出物料,全行业齐心协力,共同度过行业的艰难时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