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墓”为什么会在杭州西湖?

历史一书生


于谦的死确实是历史的悲剧

于谦者,非说相声者也。据史料记载,于谦是中国明代大臣,也是著名的民族英雄。朱棣时期,于谦以进士身份入仕,宣德元年,于谦在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中立下大功,并因此受到明宣宗朱瞻基的赏识,升为江西巡按使。后来明英宗被俘,蒙古人要求明朝投降,于谦此时是坚定的主战派,他用例代宗登基,整顿兵马与蒙古人死扛,最后成功的守住了北京城,挽救了大明王朝

对于百姓而来,于谦是英雄,可对于英宗来说,于谦是绊脚石

于谦的所作所为虽是为了百姓,为了大明。但实际上,这种行为也是对英宗的不负责任,这也就是自己站到了英宗的对立面,于是夺门之变后,英宗不得不对于谦下手以证明自己重夺皇位的合法性,虽然他也知道杀了于谦会招致千古骂名,但是最后,于谦还是死了

于谦是在北京被斩首

于谦是个忠臣,他死之后,很多人都沉痛不已,其中有一位叫陈逵的官员更是为他的忠义所感动,他收敛了于谦的尸体,(1458年)归落于杭州三台山。成化二年(1466年)诏恢复官,弘治二年(1489年)诏立祠墓侧,额曰“旌功”。墓于1966年底毁,1982年重修,现存于谦祠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占地面积4618.21平方米,小编也去过,还是很有意义的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于谦平生三大爱好:抽烟,喝酒,烫头。但是最近新闻上面没有听说于谦“仙逝”啊,怎么搞的人还在,坟就已经修好了?

慢着,等一下,肯定有一点问题。然后查了一下资料,发现这一个于谦,可不是讲相声的于谦。正如之前的文章当中,不是也有一个周立波,死后把遗产全部捐掉嘛。

于谦的前半生可谓是顺风顺水,24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可谓是顺风顺水。当然古代更讲究裙带关系,于谦的前半生之所以能够平步青云,主要还是有人赏识他。

当时朱高煦叛乱,明宣宗御驾亲征,于谦担任御史。后来朱高煦投降,于谦当着众人的面把他骂得抬不起头,跪在地上一个劲的说罪该万死。明宣宗甚是欣慰,给他提了官。

在明宣宗、明英宗时期,于谦出任晋豫巡抚。结束任期准备走的时候,几千人请求留下。在他治理的时间内,晋豫百姓安康,土匪连山都不敢下。可惜于谦回到朝中后,开始出现转变。

明英宗初年的时候,朝廷当中还有三杨三人为官清廉,处处为百姓着想。再加上于谦也是如此,所以说但凡于谦提出来的建议,基本上可以立刻得到实施。但是后来三杨去世,太监王振开始主事。

一时间大量的人前来巴结,唯独于谦每次上奏的时候,都不给他送任何礼物。结果被他记恨在心,挑唆别人弹劾于谦,结果于谦被打入大牢。还是几千名百姓上书,才把于谦给放了出来。


在正统十四年的时候,瓦剌军大举来犯。太监王振极力撺掇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中了敌人的陷阱,明英宗在土木堡地区被俘虏。消息传回北京之后,一时间朝堂大乱,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此事。

这个时候有人提出来星象有变,应该南迁到南京。结果此人被于谦大骂一顿,拿南宋的事情来举例子,认为迁都会动人心,力主留下来抗敌。他的建议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

此时摄政王郕王也就是后来的明代宗,非常信任于谦,把他提任为兵部尚书,负责保卫京城的安全。同时为了惩治王振,很多人提出来应该把他诛杀。

但是由于王振在朝廷党羽众多,虽然建议提了出来,但是遭到很多人反对。明代宗准备择日再议,但是户科给事中王竑突然出手,当场打死了王振的党羽马顺。

因为在所有的反对声中,他的话语最响。当时明代宗(此时还不是),吓得立刻要退走。还是于谦使劲架着他,才让他看着马顺被打死都没走成。

如果当时所有的人都软弱,也就没有明朝后来200年的基业了。考虑到太子还小,于谦等人就奏请皇太后,希望能够把郕王立为皇帝。虽然他推脱再三,但是在于谦等人的坚持下明代宗登基。



虽然后方有了主心骨,但是瓦剌大军挟持明英宗打到了北京城下。这也是由于瓦剌军多次用政治要挟,告诉他们如果不投降,就杀掉明英宗。但是另立新君又没有人敢提出来建议,担心明英宗秋后算账。

然而于谦不怕死,他提出了江山为重君为轻的话语,也就有了明代宗。不过由于明朝的精锐,基本上都沦陷在了土木堡。北京城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加起来10万人不到,如何抵挡即将到来的大军?

虽然于谦是一个文人出身,但是此次保卫战充分体现了他的胆识。打仗主要有三点需要解决,第一是武器装备,第二个是人员,第三个是粮食。

他一边命令各地紧急加制武器装备,一边动员全国参军,另外还让前来北京的士兵自带干粮,有运输干粮前往北京的商户,一切费用也是由朝廷承担。

因此在短短的时间内,解决了这些大难题,明朝也终于有了一战之力。在后来将近4个月的保卫战当中,于谦始终都是战斗在第一线。并且下了死命令:这场战役要么赢要么死,谁都不准开城门。

经过几个月的战役,再加上军民齐心,终于取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虽然后来明英宗回国,但是被明代宗软禁起来。由于此时于谦立功最大,明代宗也是对他呵护有加,升官加薪是最基本的。


而于谦本人也没有得意忘形,仍然恪守之前的兢兢业业。但是没想到几年之后明代宗去世,明英宗在徐有贞等人的策划下重新夺权。很多人担心的事情终于来了,明英宗对于谦来了一个秋后算账。

据说于谦不仅遭受了凌迟知死,死后甚至还被砍去了四肢。由于于谦本人便是杭州人,所以他死后,百姓自发的把他的灵柩运回到了杭州埋葬,因此杭州就有了一个于谦墓。

不知道是不是一种讽刺,于谦基本上犯的是和岳飞相似的错误,结果下场是一个都比一个惨。但是面对国家危亡之时,两人是抛弃个人的性命,大胆的做出如此决定,实在是令人钦佩。

杭州西湖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如今埋有于谦、岳飞、张苍水(三人称西湖三杰)、武松、秋瑾等人的墓穴。不过很多人对于谦并不了解,也是由于相关宣传不多的缘故。所以说相对于岳飞墓,此地比较凄凉。


史之策


于谦虽然是在北京被杀的,但中国人都有落叶归根的传统,因为于谦是杭州人,所以他死后的最好归处应该是杭州老家。

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想要落叶归根谈何容易,还好一个叫陈逵的官员感动于谦的忠义,便收敛了他的尸体。在一年后,他的样子接收了棺木并葬在了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而于谦也最终“回归故里、落叶归根”。

于谦的坟墓会在杭州西湖边上,也是比较有渊源的事。

当时的南宋英雄岳飞,也是一位忠臣,而他的尸首也是被人偷偷的背出来后,葬在了西湖边上。于谦跟岳飞一起埋葬在这里,其实也是有一种用岳飞的典故来讽刺明朝皇帝的意思。当时的人认为,岳飞跟于谦都是忠臣,也都是受到极不公平的待遇,让英雄含恨而死,两人葬在一个地区也是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吧!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虏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他力排众议反对南迁,拥立景帝继位后调集全国兵力守护北京。在北京保卫战中,于谦领导明军击退瓦剌军,取得了胜利。也先本来想趁俘虏明英宗后向明朝索取物资,但得知明朝已经拥立新帝,在几次谈判破裂后,无奈放回明英宗。

景泰八年,明朝二帝争夺皇位,成为“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而护国功臣于谦因当时拥立景帝,而招英明怀恨,最后以“谋逆罪”被杀。最后尸首被陈逵偷偷收敛,赞于三台山,可怜一代忠臣竟落得如此下场,让人不甚唏嘘。

成化二年,于谦案终于被平反,明孝宗为了表彰于谦的功绩,赐谥“肃愍”,并在于谦的墓旁边建了功祠,设春秋二祭,形成了祠墓合一的格局,这也算是对忠臣的一个比较好的交代了。可惜于谦墓回来被毁,尽管1982年是被重建,但原本的格局已经无法复原。

除了岳飞和于谦外,此地还埋葬了另外一名忠义之士—张苍水,后人因对三人的尊敬,将他们并成为“西湖三杰”。

1988年,为了纪念了于谦诞生600逐年,政府在其墓道两侧配置了仿明式石翁仲、石兽、牌坊等,再一次修复于谦墓。现在的于谦墓已经成为了西湖重要的风景旅游景点,每天前往祭奠于谦的游客络绎不绝。


大国布衣


1,勇敢的太监

明朝有很多勇敢的太监,王振就是其中之一。

王振原本是个乡村教师,快50岁时觉得当老师没啥前途,50而知天命,得干点正事了,他去买了一把刀,回来后磨得飞快,然后一天夜里关起门来给自己作了个小手术。

伤口好了以后他就托门子进宫为皇帝服务,当了一名太监。

王振一开始在太子朱祁镇的府里当差,由于会来事,很快受到太子的倚重,明宣宗去世,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这年他只有九岁。


英宗的奶奶张太后摄政,由于张太后很贤明,对内抑制外戚和太监的权利,对外任用著名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来统摄朝政。


朱祁镇虽然冲龄即位,朝政过度倒是很平稳。

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三杨之一的杨荣去世,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张太后去世,两年后三杨之一的杨士奇去世,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三杨最后一位杨溥去世,随着太后和三杨的离世,年轻的皇帝越来越倚重老太监王振了。

朱祁镇称呼王振为老先生,满朝文武都喊王振翁父,大约是干爹的意思吧,当年的穷教书先生王振一时间权势煊赫。

正统十四年瓦剌太师也先派人给大明送来了贡马,王振刻意压低马的价格,导致来使大怒而去,这年七月也先就率领大军进犯大明,王振撺掇明英宗亲征。

满朝文武都劝英宗不可亲征,但是无奈朱祁镇只听王振的话,率领五十万大军亲征也先。

由于王振的各种神操作,50万大军被也先击散,朱祁镇被擒。

2,天文学家和于谦

皇帝被擒,京城慌了。

怎么办呢?有个喜欢研究天文学的大臣叫徐珵给当时监国的朱祁钰进言:

验之星象,稽之历数,天命已去,惟南迁可以纾难。

这时候有人跳出来说:说南迁的都该杀头。

这人就是于谦。

于谦当时任兵部侍郎,在他的坚持下,大明王朝避免了像南宋那样沦为半壁江山。

于谦和众大臣拥立朱祁钰为皇帝,是为景泰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大明新皇即位,前皇帝朱祁镇在也先手里就显得很鸡肋。

景泰帝封于谦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抵抗瓦剌的入侵,于谦一方面奏请景泰帝下旨各地前来勤王,另一方面于谦动员京城军民在趁着也先大军没来前把城外的粮食抢到城内。

由于手握朱祁镇这个王牌,也先觉得自己胜券在握,他的行军速度不算太快,而且从紫荆关进京,一路上遇到了明军顽强的抵抗,也导致行军速度缓慢,这就给各地部队进京勤王留出了时间。

当也先兵临北京城下时,于谦已经聚集了二十二万精兵,这些兵马和也先的瓦剌军相比,人数已经占了优势。

当瓦剌军兵临城下时,大将石亨提出据城坚守,反正有粮草有坚城,耗也耗死他,于谦不同意,他说:

奈何示弱,使敌益轻我。

于谦部署了九个城门的出兵阵容,自己亲自率兵出德胜门,出城后城门关闭,并且下了死命令:

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这是置之死地的背水一战,军兵知道没有退路,只有死战。

也先本以为有朱祁镇在手,京城我有:



视京城可旦夕下。

没想到踢到了钢板,人家明军不但另立新君,还严阵以待的准备和他血拼。两方部队相持五日,瓦剌一方损兵折将没有占到便宜,后勤补给也快跟不上了,而明朝勤王的部队还在源源不断的赶来,也先知道自己占不着便宜了,于是下令退兵。

也先退回草原后,知道自己打不赢明朝,于是又派人求和,同时请求把朱祁镇这个烫手的山芋送回大明。

景泰帝不愿意接手这位北狩的太上皇,于谦劝他说:

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

朱祁钰对于谦很倚重,听了这话也没办法说:

从汝,从汝

语气中更多的是无奈或者赌气的意味。

3,天下冤之

朱祁镇回到大明朝当了八年的太上皇,景泰八年,景泰帝病重,大臣徐有贞大将石亨太监曹吉祥密谋拥立太上皇复位。

这三人里,石亨是在北京保卫战里,被于谦从监狱里捞出来重用的将军,徐有贞是哪位主张南迁的天文学家。

景泰八年正月,朱祁镇复位。

景泰帝被太监蒋安勒死在病床上。

拥立景泰帝的于谦被下狱,朱祁镇本来还想留于谦一命,毕竟他挽救大明朝于即倒之时,没有于谦大约大明朝的半壁江上都会落入瓦剌之手。

但是天文学家徐有贞却上书皇帝,说如果不杀于谦,则这次复辟师出无名。



于是朱祁镇在复位六天后,下令杀于谦于闹市。

于谦被杀,有位叫朵儿的人,拿着酒去于谦死的菜市口祭奠他痛哭失声,他是拥立英宗复位的太监曹吉祥手下的指挥使,曹吉祥知道他这种不分敌我的行为后很愤怒,拿鞭子抽了他一顿,但是第二天朵儿依旧提着酒去菜市口大哭。

于谦的尸骨被一位叫陈逵的都督同知收殓,第二年又让他的遗骨叶落归根回到了杭州老家。

朱祁镇复位八年后去世,他儿子朱见深即位是为成化帝。成化帝即位后给于谦冤案昭雪,在杭州建了祠堂祭祀,于谦和岳飞张苍水成了著名的西湖三义。


=======================================



于谦的拿首著名的《石灰吟》,仿佛他一生的写照


薛白袍


明朝名臣于谦被后人誉为“救时宰相”,他在朝廷腐败、贪污腐败的乱世之中,以经世之才挽救明朝于危亡之际。在明英宗御驾亲征经历土木堡全军覆没之变后,正是因为于谦坚守并指挥了京都保卫战,这才击退了瓦剌军的进攻,等来了英宗复辟。可以说,如果不是于谦力排众议,挽狂澜于即倒,明朝即有可能在英宗之时灭亡,再不济也会失去北方,不复大一统之势。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民族英雄,却被徐有贞等人污蔑而死,于60岁这一年在北京被杀害。不过,于谦是在北京遇害,然而,他的墓葬却在杭州西湖,正因有了这段历史冲突,关于杭州“于谦墓”历来都众说纷纭,那么,于谦的遗骸到底如何归葬杭州的呢?

于谦墓

《明史·于谦传》中记载,于谦去世以后,都督同知陈逵深感于谦此人忠义廉洁,便派人秘密将其遗骸收殓起来,安葬在了京城西面,并派人看守于谦遗骸。其他史书中,对于陈逵秘密收殓于谦遗骸之事,皆有相同的记载。但是在这一些相关的史料记载中,却未提及与迁移,还到底是如何回到杭州,又有哪人扶归杭州之事。此事也令历代学家不解,民间也流传着多种“于谦遗骸扶归杭州”的说法。

于谦剧照

明代《西湖游览志》一书中,认为于谦的遗骸是由他的嫡子于冕送回杭州的;而《明史·吴宁传》一书中,又记载于谦是由他的女婿朱骥归葬于杭州;至于《钱塘县志》、《于廷益传》中,又认为于谦的遗骸是由陈逵秘密托付给于谦养子于康运回杭州的。以上这些说法,单独来看都是一些牵强附会,毫无根据之说。因为,在于谦的嫡子于冕曾经写过《先肃愍公行状》中记载,父亲于谦的遗骸,确实是由陈逵秘密安葬在城西,时隔几年后,于冕才派遣他的义兄寻找到陈逵,秘密准备好棺衾,随后由于谦的养子于康扶归回故乡,于谦最后葬在了杭州。

于谦剧照

由此来看,于谦的墓葬最终出现在杭州,与于冕、于康两人都有关系,可是,于冕既然是于谦唯一的嫡子,他为何没有亲自将父亲的遗骸扶归杭州,反而是交给了养子于康去办理这件事呢?其实,要解开这个谜团并不难,只需考虑于谦归葬杭州的具体时间即可。《先肃愍公行状》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于谦被人诬陷下狱之时,他的家人接受到了牵连,宪宗皇帝继位时大赦天下,于谦的家人才得到了获赦。

于谦墓

至于谦遗骸扶归这件事最终是由于康去办理,是因为于康获赦的时间要早于于冕。因为在《赠于永亨南还序》一文中写到,于永亨此人乃前兵部尚书于公之子,与其兄弟一同谪戊边疆,他比于冕南迁获赦的时间更早,随后便收其先父遗骸归葬西湖。综合以上考量,这篇文章中所说的于永亨,就是于谦的养子于康,永亨因当是他的字。由此来看,坐落在杭州的于谦墓是由于谦的嫡子、养子,二人同心协力扶归杭州,最终安葬在了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一代英魂这才能够长眠于故乡的土地之上。


鸢飞九天2018


在相同的名字之下,明朝的于谦有着与现在于谦完全不同的人生境遇。

明朝的于谦出生于浙江杭州,是个土生土长的杭州人。

他的性格与他所写的诗一样,非常的刚直,不为权贵所折腰,在英宗时期所有人都忙着掐媚权宦王振的时候,于谦挺直了自己的腰,避身在了污浊之外。

而也由于他在朝堂中的置身度外,导致他受到了王振的记恨,被王振找个借口关押了起来。


要不是百姓们知道他的廉洁、感恩他在职务上的尽心尽责,特地聚众为他求情的话,可能他就栽在了王振的手中。

在明英宗御驾亲征使得明朝核心大军尽数败于蒙古人之手后,明帝国遭遇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在蒙古军队的逼近下,当时朝堂中不少人就动起了迁都到南京的念头。

而也正在这个最危急关头的时候,于谦站了出来,当时,他言辞激烈地驳斥了朝中大臣们迁都到南京的想法,力主死守在北京、抵住蒙古大军的侵袭。

然后为了更好地抵抗蒙古人的进攻,他就带人拥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使得明帝国重新出现了主心骨,并调集各地军队来到北京抵挡住了蒙古人的进攻,使得蒙古人最终只能无奈地折返回去。


如果历史中于谦没有制止住大臣们南迁的想法、没有带人守住北京城的话,那么明帝国的命运将会是非常可悲的。

接下来,明朝最好的结局就是如同历史中的南宋一样,在南迁之后,凭借着长江的阻隔挡住蒙古大军的侵袭,成为一个偏安一隅的南方政权。

而最差的结局就是坚守于北京,这时候可能会如同明朝末年一样,在都城和皇帝被灭之后,力量彻底溃散,直至被灭国。

从这种种危险的结局,我们就可以知道于谦为明帝国所做出的贡献有多么巨大了。

洗刷冤屈的于谦

不过他这位大明江山的恩人结局却并不是特别好,由于他拥立的皇帝明代宗朱祁钰死得早,所以在曾经被蒙古人俘虏的明英宗重掌大权后,在明英宗手下一些奸臣们的怂恿下,于谦就被明英宗抄家、判处了死刑。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于谦一生廉洁,所以当明英宗在派人抄了他的家时,竟然无法在他的家中找出太多钱财,他家中唯一最珍贵的东西,就是被他珍而重之保存起来衣袍、铁剑。



这些物品,正是明代宗感念他的功劳赐予他的。

在于谦被处死后,很多人恐惧于朝中奸臣的报复而不敢收敛他的遗体,在这个时候,唯有一名将领因为太过于敬重于谦而帮于谦收敛了遗体,然后将其遗体转交给了其养子。

至于在北京被处死的于谦后来为什么会被下葬在杭州西湖旁边,主要原因就是于谦是杭州人,为了让他的遗体落土归根,他的养子才会带着他的遗体千里奔波回到了杭州,下葬在西湖边上。



在明英宗去世后,明英宗的儿子成化皇帝继位,正是在这个时候,被从流放地放回来的于谦之子找到了成化皇帝,请求成化皇帝为他的父亲平反。

而成化皇帝显然也知道于谦对大明江山的贡献,所以在于谦之子的请求下,他也不管于谦的罪名是不是自己父亲决定的,直接就给于谦平反了。

然后在朱佑樘上位后,更是直接给于谦追授了光禄大夫、柱国、太傅等的荣耀,在他的坟墓周围给他修建了一座纪念祠堂,以感念他的贡献。


孤客生


于谦是杭州人。


虽然于谦才学过人,而且是进士及第,不过一直也只是当了一个小小的御史。宣德元年于谦的人生迎来了转折,主要是因为他骂人骂得太漂亮了。

宣德元年,朱瞻基平定了他的叔叔朱高煦的叛乱,估计是为了显示一下胜利者的威严,朱瞻基就指派身边跟着出来的御史于谦痛斥朱高煦,让他认识了造反的错误。结果于谦引经据典,骂的朱高煦无地自容。小皇帝朱瞻基听了几乎要拍手叫好,一开心就升官儿,直接升了江西巡按。之后仕途越来越顺。


虽然在明英宗一期时和权监王振发生了冲突,不过由于在百姓和其他官员中风评极佳,也没发生什么大事。


后来,土木堡之变,大明精锐尽丧,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都被蒙古人抓去了。


许多胆小怕事的人主张像南宋一样南迁,以保证大明的半壁江山。但是于谦力排众议,不仅拥戴明代宗朱祁钰继位,还坚持固守北京城,并且亲自整顿京城防务督战。


于谦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北京保卫战,可以说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才保住了大明的江山。


后来,明英宗以及一干人等发动了夺门之变,重新登上皇位(明英宗二期)。


帮助明英宗夺回皇位的人力主杀掉于谦,理由是明代宗重病时,于谦等人不想着让明英宗重新继位,而是想重新迎襄王做新皇帝。


听到手下的话,刚刚又重新坐上皇位的明英宗确实有些犹豫,毕竟大明的江山都是于谦保下来的,支支吾吾地说:于谦确实有功劳啊。


但是帮助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的一干人等劝说,不杀于谦,明英宗复位师出无名。


这样明英宗思考了一下,才决定杀掉于谦。


于谦为什么会被杀呢,主要还是因为他在危急时刻拥立了明代宗。等到明英宗复位之后,对于明英宗二期的一干班底来说,他就是前朝旧臣,是要被除掉的对象。


于谦被杀之后,许多仰慕他的人帮忙收敛了他的尸体,不久之后,于谦的养子于康将尸体带回,安葬在于谦的家乡——杭州。


一盘拉条子


看到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先确认一下,这个“于谦墓”的主人是哪位。现在提起于谦,恐怕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会想到那位抽烟、喝酒、烫头的于谦老师。

显然,这个问题的主人公不是我们可爱的于老师。那问题的主人公到底是谁呢?我给大家说一首诗,大家就知道是谁了。

《石灰吟》
明代: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太过出名了。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那么答案出来了,问题的主人公是明代的于谦,他写了一首流传至今的《石灰吟》。

那么这位明代的于谦又是何许人也呢?根据《明史.于谦传》记载,于谦是明朝名臣,永乐十九年进士出身,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于谦开始了仕途之路,最后到正统十三年(1448),到京师任兵部左侍郎。十四年(1449)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时,他坚决反对迁都南京,拥立景帝,调集各路军马严守京师,升兵部尚书。保卫京师时,他亲自督战,在北京城外击退瓦刺军的进攻。加少保,总督军务。

于谦为官清廉正直,从不巴结权贵,不避嫌怨,所以和权臣石亨、徐有贞及宦官曹吉祥矛盾很深。

上面讲到了一个历史事件,土木堡之变。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英宗被俘。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成阝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依然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可以说,此时的大明王朝可是靠着于谦在撑着。

后来,英宗被也先俘虏了一年,发现明朝内部并没有什么异常,就把英宗送回来了。可这时候是景帝在位,景帝又是于谦在危难时刻为了明朝推举上去的。于谦同意接纳英宗回来,但是还坚持景帝为皇帝。

等到景帝八年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帮助英宗复位,英宗又重新当上了皇帝,景帝被囚禁,于谦也被下狱。最后于谦被判谋反罪,处以极刑并被抄家,族人流放。为什么于谦被诬陷谋反罪成立呢?就是上面说的,英宗出征之前,立自己的两岁儿子为太子,可英宗被俘之后呢,于谦却拥立了景帝。而后来帮助英宗复位的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跟于谦还有矛盾,在英宗面前说了很多于谦的坏话,受尽委屈的英宗听信了谗言,所以才使得于谦蒙冤受难。

于谦被处死的时候是被抛尸街头的,根本无墓可言。所以在北京自然没有他的墓。

等到成化初年,于谦的儿子于冕被赦免之后为父申冤,于谦得以平反昭雪。

弘治二年,明孝宗追封于谦,并且赐在墓建祠堂。于谦是杭州人,所以他的墓,与祠堂自然就建在杭州了。

以上,便是我的答案,我是神哥话古文,希望大家认可我的答案能够给点个赞,谢谢!


神哥话古文


《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小时候每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都会觉得心潮澎湃,心想这到底是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才能写出这么一首诗,那这个人一定是一个忠义之人。而这首诗的作者于谦果然是一个忠臣。明朝名臣于谦被后人誉为“救时宰相”,他在乱世之中出现,拯救明朝于水火之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明英宗御驾亲征经历土木堡全军覆没之变后,正是于谦指挥得当才让明朝得以保全。 然而这样的以为民族英雄却被小人当道,最后污蔑致死。



六十岁的他在北京被杀,不过于谦在北京被杀那么他理所应当的被葬在北京,可是于谦的墓却出现在了杭州西湖,似乎这么一个墓葬有点违背了历史,所以究竟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明史·于谦传》中曾经记载:在于谦死后都督同知陈逵敬重于谦的忠义廉洁,于是便将于谦的尸体偷偷藏了起来,葬在了京城西,日夜派人看守在此。但是史书中并没有记载关于将于谦的墓葬转移到西湖的说法,后来对于这个事情便流传出了很多的说法。

很多书中说的是于谦的墓葬后来是自己的嫡子于冕给转移走的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又记载于谦是由他的女婿朱骥归葬于杭州,最后一种说法就是陈逵确实是将于谦葬在了京城,可是后来于冕让自己的义兄也就是于谦的养子找到了陈逵将于谦的墓葬带回了杭州。 其实不管是谁将于谦带回了西湖,终究还是在哪里,千年过去了,历史的真相早已是无法追寻,我们只有缅怀曾经的英雄。


人皆可为舜禹


“于谦墓在杭州”,有些相声爱好者可能心里有点不爽了,人家相声大师于谦活的好好的,这不是诅咒人家吗?

这里说的于谦可不是说相声的于谦老师,而是明朝名臣于谦。

于谦的墓为什么在杭州?这很好回答,因为于谦本身就是杭州钱塘县人,古人讲究落叶归根,于谦死后被葬在杭州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不过关于于谦,还有很多奇怪的事,于谦与岳飞、张煌言三人被称为“西湖三杰”,于谦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最终却没能善终,这倒是很奇怪。

(于谦雕像)

于谦侍奉三位皇帝,历经明朝四次帝王更替。

于谦服侍过明朝的三位皇帝,经历了明朝的四次皇帝退位继承。

于谦服侍的第一位皇帝就是明宣宗,公元1421年,于谦参加科举考试高中,成了进士从此进入仕途。

5年后,汉王造反,于谦跟随明宣宗出兵,打败汉王,并以理服人怒斥汉王,从此得到明宣宗赏识,平步青云。

于谦服侍的第二位皇帝是明英宗,他一生的跌宕起伏都和这位明英宗有很大的关系。

(明英宗战败剧照)

明英宗在位时,当时有一个叫王振的大臣,手里掌握着大权,当时外官进京面圣时,一般都要给王振先送一份丰厚的礼品。于谦就不信这个邪,所以根本没把王振放在眼里,这下坏了。王振诬陷于谦,于谦被关进了刑部大牢。

最后还是因为山西、河南两地的百姓和官员,集体上书,才救了于谦。

于谦服侍的第三位皇帝是明代宗,明代宗原本并不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最终却合理继承皇位,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

明英宗在位时,明朝和瓦刺战乱不断,有一次明英宗竟然被瓦刺抓去了,真够窝囊的。天下不可一日无主,所以明代宗继位了。

明代宗继位,于谦也有很大的功劳,所以明代宗对于谦也是很好的。

既然于谦深得明代宗赏识,最终为何含冤而死呢?其实并非明代宗杀了他,而是另有其人。

(明英宗复辟剧照)

兵临城下,于谦不顾旧主皇帝安危,是为了家国天下,还是公报私仇呢?

明代宗继位后,瓦刺大军还是死缠烂打,明代宗给了于谦22万大军,让他在北京城外抵御瓦刺大军,保证京城安全。

就在两军对峙时,瓦刺拿出了明英宗做人质,可是于谦却根本没有顾忌明英宗安危,最后瓦刺大军无奈放了明英宗。

有人说于谦是为了天下安危,不考虑明英宗,也有人说是为了报明英宗当初冤枉自己的大仇。

(于谦刑场剧照)

总之于谦的死和明英宗有很大关系,尽管明代宗在位,他也重用信任于谦,于谦还是难逃一死,这又是为何呢?

公元1457年,明朝内部发生了动荡,明英宗率兵发动政变,夺回了原本属于自己的皇位。

此时忠于明代宗的于谦成了明英宗的眼中钉,再加上之前敌人拿自己做人质,于谦却不理不睬,明英宗怀恨在心,但没有办法处置于谦。

最后是石亨等人诬陷于谦,明英宗趁机杀了于谦。

于谦一生为了大明王朝,在大明与瓦刺的战争中,起到关键作用,最后还是冤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